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明皇帝排位顺序 明朝历史皇帝排名顺序,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火烧 2022-11-20 19:29:47 1046
明朝历史皇帝排名顺序,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朱元璋,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明朝历史皇帝排名顺序,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朱元璋,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扩展资料: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 ,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 ,还曾收复安南 。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 ,《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明朝皇帝的顺序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明惠宗朱允炆(1398—1402)

永乐:明成祖朱棣(1398—1402)

洪熙:明仁宗朱高炽(1424—1425)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

正统、天顺:明英宗朱祁镇(1435—1449)(1457—1464)

景泰:明代宗朱祁钰(1449—1457)

成化:明宪宗朱见深(1464—1487)

弘治:明孝宗朱佑樘(1487—1505)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1505—1521)、明睿宗朱祐杬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

隆庆:明穆宗朱载垕(1566—1572)

万历:明神宗朱翊钧(1572—1620)

泰昌:明光宗朱常洛(1620(29天))

天启:明熹宗朱由校(1620—1627)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1627—1644)

扩展资料:

明朝君主主要列出了开国皇帝、明朝(含南明)统治君主、追尊未实际统治的皇帝,以及南明各监国宗室。历史跨度为1368年-1644年。

“定武帝”是否真实存在,究竟是谁,一直有争议。此人最早出现于清朝查继佐所著野史《罪惟录》,该书称其本为明朝韩王朱本铉,被李自成部将郝永忠(郝摇旗)拥立为皇帝,年号“定武”,活动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直到定武十九年/清康熙三年才被吴三桂剿灭,是南明诸小朝廷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但这种说法破绽太多,可信度不高,当代史学家顾诚所著《南明史》倾向为以讹传讹之虚构人物。现代学者钱海岳《南明史》认为定武帝是宗室朱璟溧,而孟森则认为定武帝是第十五代韩王朱亶塉,但证据也不充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

明朝帝王世系:

明德祖朱百六:汉族,元代人,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仲八之子,朱四九之父,朱初一的祖父,朱世珍的曾祖,朱元璋追赠德祖。

明懿祖朱四九:汉族,元朝泗州盱眙人,朱初一的父亲,朱世珍的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父,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皇帝。

明熙祖朱初一:汉族,宋朝末年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后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他是朱世珍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朱元璋称帝之后,追封朱初一为明熙祖。

明仁祖朱世珍:本名朱五四,妻子陈氏。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父亲朱初一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朱世珍又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兴隆先后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明兴宗朱标: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一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明惠宗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皇帝等。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明睿宗朱祐杬:明宪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异母弟。母亲是邵宸妃,妻为蒋氏。初谥“献”,世宗追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明穆宗朱载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父皇宠爱,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明毅宗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明悼皇帝朱慈烺:明思宗长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封为皇太子。

明恭宗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母亲郑贵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祖籍南直隶凤阳府,万历二十九年封福王。

明安宗朱由崧: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明末清初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

明绍宗朱聿键:南明第二位君主,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

明文宗朱聿鐭:明朝第十九位皇帝,南明第三位皇帝,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南明绍宗朱聿键之弟。

明礼宗朱常瀛:明神宗第七子,明光宗异母弟,母孝敬李太皇太后。明朝宗室、藩王。封衡州(今衡阳),于天启七年九月廿六就藩。

明昭宗朱由榔: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扩展资料:

1、太子朱标原谥号“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为其尊上皇帝之庙号、谥号、陵号(均已不可考)。靖难之役后各项尊号被成祖一应废除,复称“懿文太子”,并对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诋毁。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为懿文太子平反,追复其皇帝尊号。

2、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统性,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预定改次年为永乐元年,对其大加诋毁。

建文帝的姑父,宁国公主之夫,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为其发丧,谥号“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未被永乐帝采纳。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拒绝追复建文帝的帝号。后,明神宗恢复“建文”年号。安宗为其平反,上庙号、谥号。清高宗再为其平反改谥。

3、朱棣原庙号是“太宗”,以后世宗改为“成祖”,原庙号不再使用。

4、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死后谥号“戾”。后,宪宗追复其皇帝谥号并改其王陵为皇陵,安宗追复庙号并改谥,清朝后多用宪宗所定谥号。

5、明睿宗为世宗生父,本为兴王,谥号“献”。世宗即位后,通过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成功为生父争得皇帝尊号,为其尊上庙号、谥号,改其王陵为皇陵。

6、清朝对明思宗多不称庙号,只称谥号。

7、甲申之变后,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获,封为宋王,李自成兵败后吴三桂奉其还京,请求清摄政王多尔衮立其为明朝皇帝,年号“义兴”,不允,携慈烺逃走,后无记载,或曰死于陕西。安宗为其上谥号,监国鲁王朱以海更追谥其为皇帝。另有说法,南都太子案中被处死的“假太子”其实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数史书不认同这种说法。

参考资料:明朝君主-百度百科

明朝皇帝顺序

明朝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扩展资料:

明朝历史上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被称为“永乐大帝”的朱棣。但被后人评价最高的,却不是这两位。而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宪宗去世,皇太子朱祐樘继位。此时的大明江山,朝政混乱,国力日渐衰弱。

朱祐樘继位后,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提倡直言进谏,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朱祐樘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在朱祐樘的励精图治下,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生活安居乐业。这段时期,被历史上称之为“弘治中兴”。

在用人准则上,朱祐樘遵从唯贤唯德,大量重用贤才之士,形成了“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

他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

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

朱祐樘在内政上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成就就是大力兴修水利。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处黄河决口,明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

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明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彻底解决了江南水运的淤泥堵塞。经过此次治理后,以往水患多发的江南大地,从此水灾顿渐,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成为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在维护国家统一上,朱祐樘也是成绩卓著。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周边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琉球、吐鲁番等,纷纷向明朝入贡。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家的印象中,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明孝宗朱祐樘一生仅娶孝康敬皇后张氏一人,没有其他妃嫔。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卧,朝夕与共。这也给他一代明君的形象,增加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之繁重的政务也渐渐拖垮了他本就虚弱的身体。弘治十八年(1505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年仅36岁。死后埋在明泰陵。

与朱元璋、朱棣的文治武功相比,朱祐樘并没有那么耀眼的光芒。但朱祐樘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广开言路,重用贤才。这在明朝历代的皇帝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因为有了朱祐樘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大明王朝又延续了将近140年,其功绩与他的两位先祖相比,也毫不逊色。

明朝天启年间首辅大臣朱国祯的评价是:“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曾国藩的评价是:“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朝皇帝的排序

明朝16个皇帝,依次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1、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

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2、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

朱元璋晚年,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驾崩后,即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享年64岁。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庙号成祖。

3、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孝恭章皇后孙氏(《明史·后妃传》说其生母为身份不详的宫人,由孙氏抚养),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崩于天顺八年(1464年),死后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在位期间,先后用过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两个年号。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卒,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劝英宗以五十万大军亲征,沿途铺张。

返师途中,阴历8月15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明军“死者数十万”(《明史·英宗本纪》),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随后,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皇太后孙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郕王即帝位,是为明景帝,改次年为景泰元年(1450年),尊英宗为太上皇。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倡议和谈,欲送还英宗。景帝不欲英宗还銮,在大臣的劝谏下虽于景泰元年(1450年)将英宗迎归,然而将其幽禁于南宫,防守严密。

景泰三年又废原立为太子的朱见深(英宗长子)为沂王,另立己子朱见济为储。英宗在南宫饮食常缺,又不得礼遇,赖钱皇后宽解度日。后太子朱见济死,但景帝仍不同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勾结太监曹吉祥进入南宫,拥英宗复辟。

十六日夜,英宗自东华门入宫,于奉天殿升座,黎明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即日下于谦于狱,废景帝为郕王,迁之西内。不久,景帝崩,死因不明,有谓乃英宗使太监蒋安以布帛勒死(明人陆釴《病逸漫记》)。郕王死后,仍得不到英宗的谅解,谥曰戾,葬于金山。

英宗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初尚言“于谦实有功”而不忍杀之,因徐有贞力主“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遂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天下冤之,后英宗亦悔(《明史·于谦传》)。

天顺朝,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王翱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

又不顾左右反对,释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已猪狗不识),并提供饮食住行;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皇后的位号;遗诏罢明代自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明史》誉为德政。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时年38岁。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4、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夺门之变而复辟,朱见深再次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5、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嘉靖。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

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

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

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嘉靖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掠夺。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 ,明世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明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

嘉靖前期世宗在张璁的辅助下大刀阔斧推行了改革,清理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等,内容广泛,成效显著。所以获得很多赞美之声。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于乾清宫去世,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传位第三子裕王朱载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祁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见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厚熜

明朝皇帝年号依次排序分别是?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国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明朝的皇帝按顺序都叫什么

明朝皇帝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

分别是: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扩展资料:

很多人都会认为,明朝皇帝都很奇葩,像什么道士皇帝,木匠皇帝,不上朝皇帝等等。很显然,这些所谓的历史记载并不靠谱,毕竟清朝编写的《明史》并不可信,而且相对来说明朝的文人,更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所以明朝有几位皇帝被变成奇葩也算正常。

不过,虽然是如此,但是明朝皇帝身上有一点是历史无法抹黑的,这一点就是明朝皇帝的不软弱。

不管是上到开国皇帝朱元璋,下到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自明朝建立初期到明朝灭亡后期,都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皇帝因为软弱而割地,赔款,和亲的,可见明朝的皇帝到底是有多么的硬气。

明朝曾经有一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获了,原本瓦刺想要利用明朝皇帝大捞一笔,结果一两银子都没拿到。还有,即便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即便是在面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的时候,也没有丝毫低头屈服的意思。

当时的大明朝可还是有大半壁江山的,陪都南京尚在,整个明朝的行政系统并没有被摧毁,崇祯完全可以去南京暂避,以后再慢慢打回去,谁知崇祯居然上吊自缢了,而且李自成也没有想过会逼死崇祯皇帝。

这也确实是体现出了明朝皇帝的骨气,不管崇祯煤山自缢到底是对是错,最起码他的精神和勇气都是非常值得敬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代皇帝顺序

明朝16个皇帝,依次为: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扩展资料:

大明皇帝排位顺序 明朝历史皇帝排名顺序,明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名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明朝(326)排列(2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