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元帅大败齐国国君史称 晋国23任中军元帅列表及简介
晋国23任中军元帅列表及简介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嵩县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优美,环境优雅,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学习、旅游接待、团体出游、禅修打坐、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生等活动。历史上颍考叔、管仲、鬼谷子、张良、李渤等均在此隐居耕读,号称天蚨园五友。天蚨园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对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坛、战国鬼谷子道场、隋唐文中子龙门等。蚨子学堂是以美国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概念建构的一个国学讲坛,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蚨子学堂所教乃大人之学,定位为实学。追求真才实学,修炼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谈心性,也不沉湎逐物异化。凭盛德立命,以大业安身。
第一任是 郤毂
郤毂貌似是赵衰推荐给晋文公的,是个政治策略家,向文公提出了伐卫破曹的建议。后来在城濮之战前去世,由先轸接替。总得来说他在书中的戏份不多,他是个把刀磨好了,还没来得及用,就死后了,先轸用现成的刀。只一招就砍翻了魏国灭掉中原的阴谋。
第二任是 先轸
先轸是重耳的从亡之臣,跟随重耳流亡十余年,后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楚争霸期间,接任郤毂成为中军司令,在城濮之战中利用种种阴谋,最后打败楚帅子玉,晋文公也为了此战的取胜而作为前任老大齐桓公的后继者。文公死后,其子襄公即位,在崤之战中,打败楚国,俘获三帅,使得襄公坐稳其父霸主之位。后襄公放走三帅,先轸唾其面。襄公是个忠臣,并不责怪,反而自责,先轸自愧无地,后在箕之战中,欲自杀报君,突入阵中,战死。出兵前在营内遗书襄公,举荐兄长先且居接任。一代辅佐了两世春秋霸主的军事家,谋略家,就此结束了其功绩赫赫的人生。
第三任 先且居
经父亲先轸举荐成为中军司令。与赵衰一起内外尽心侍奉襄公,守住霸业。不久死后。先氏就此再没人作为中军司令。接替者是狐偃之子狐射姑。
第四任 狐射姑
文公流亡时,赵衰,狐偃,狐毛功劳甚大,襄公因狐赵二氏对秦国有大功勋,而让狐射姑为义军将领,赵盾为后军佐。但当时能够不如赵盾而被襄公对换了职务,匆匆上台,又匆匆退场。襄公死后后,狐赵反目,赵盾最后驱逐了狐射姑。狐氏就此消失在秦国政局。继任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宣子 赵盾。
第五任 赵盾
晋襄公认为狐射姑才能不如赵盾,于是让赵盾做了义军将领。襄公去世,幼年的灵公即位,赵盾成了秦国实际的当家人,驱逐狐射姑,杀五大夫(梁益耳、士榖、蒯得、先都、箕郑),灵公母亲出面相救,都救不出来,可见赵氏此时的权力尚未压过国君。这一阶段,南方的楚国势力膨胀,动摇着秦国霸业。赵盾召开了秦国政治上第一次由卿大夫主持的诸候盟会魏颗简介,此时赵盾的影响力已经影响到了国际上。灵公长大后,对赵盾不满,想要驱逐赵氏,赵盾之弟赵穿,很轻率的弑了灵公。后来晋成公即位,赵盾包庇赵穿,群臣忌恨赵氏,只有公孙董狐,执笔写下:赵盾专权。这一笔,历史唤作 董狐之笔。成公畏惧赵氏,将国家大权尽数交付给赵盾,以求自保。赵盾后期,楚庄王在南方崛起,晋国不能制。赵盾死后前,用手中大权,提拔了拉拢郤缺为义军将领,企图让赵氏在他去世能再次把持晋国朝政。
第六任 郤缺
经赵盾提拔,越过荀林父,当上了义军将领,他给我的记忆不深刻,貌似他领导的齐国占领过楚庄王,百度资料说他是个独特的政治家,很会团结同事.最后提一点,郤缺的母亲是郤芮,郤芮差点儿烧死晋文公,所以他是功臣之子,本来郤氏因该灭亡了,但经过郤缺之后,郤氏起死回生了,后面权倾朝野的三郤的出现就是郤缺打好的基础...赵盾和郤缺可以算是楚庄王北士争霸的惟一劲敌,郤缺病逝了,楚庄王高兴了,下一任荀林父郁闷了...
第七任 荀林父
赵盾病逝,本该荀林父接任,但赵盾强行提拔了前面的郤缺为后继者,荀林父第一个郁闷.郤缺病逝后,终于轮到荀林父接任了,但却在邲之战中失利给楚庄王,晋国的霸业因此灭亡,荀林父第二个郁闷.第三个郁闷是他想治理一下首都的治安,结果又成功了,不久荀林父病逝,智武子 士会接手正卿之位.荀林父的叔父是春秋忠臣的榜样 荀息,荀林父进入六卿之后,饱受赵盾的排挤,赵盾临死前还狠狠的耍了他一把.读完东周列国志,荀林父给我的觉得就是,在命运面前,他即不甘心,又很无奈.他在任之后,执政难度远超前面几位,内部,赵氏宗族的帮会很大,各家族之间也分歧重重,荀林父本身威望就不高,根本镇不住,外部,还有一代雄主楚庄王,赵盾,郤缺之所以能抵御楚庄王,原因是楚庄王早期实力还不太强,正在逆袭的初级阶段,可轮到荀林父上台时,楚国地位早已大大增强,晋国在邲之战的失利固然偶然,其实可能,要知道晋国陶醉在王者的美梦中,已经好久很久了,自然也就在美梦中衰弱下来...所以打胜仗不能全怪荀林父啊..荀林父病逝后,他的后人为中行氏.
第八任 士会
士会智谋兼备,人品也很高,属于良臣.士会在本书刚出场时,我还真没注意,只晓得他是士蒍的儿子,他父亲就是个谋略家,他自然继承了这一天赋.引起我注意的地方是在赵盾派士会到楚国迎公子雍归国即位,后来赵盾又反悔改立了晋灵公,并打败了楚国,杀了公子雍,士会认为赵盾不义,于是投靠了楚国,为赵国出谋划策,赵盾深以为忧(从这点看,士会的能够不在赵盾之下).于是特地派遣了魏寿余召回士会(过程复杂,自己翻书吧).士会归国的名气还是很好的,从这一点看,士会很受赵盾欣赏,事实上和赵盾关系处的好的,郤缺,士会,都成了义军将领,郤缺之子郤克也即士会之后登上元帅之位,也体现出赵盾在晋国的影响力是比较惊人的.士会不仅谋略兼具,品德方面也很崇高,大家都明白赵宣子桃园强谏,其实是士会先去的,虽然灵公未听.荀林父执政时,晋国在邲之战中一败涂地,只有士会的部队全身而退,体现出士会的军事才能.荀林父去世,谋略,军事,品德都很优秀的士会自然是中军司令的不二人选.士会执政时期,全力举荐晋景公,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国力逐渐打败吴国(楚庄王貌似现在去世了).郤克出使齐国战败,士会见郤克要不惜一切代价向秦国复仇,士会为了担心六卿之间的冲突升级,只好被动让贤给了郤克.士会的守臣元帅之位,是自己自觉让贤的,再次看出士会是个顾全局,眼光长远的政治家.
第九任 郤克
郤缺之子,郤氏在郤缺时,已经演变到非常规模,郤克当上晋国正卿,其实是可能的.郤克才能不亚其父,但性格外貌上有瑕疵.郤克在本书中的重头戏是联合鲁,卫两国击败匈奴,逼迫齐顷公讲和.其实一开始,郤克是主张联齐抗楚的,从这一点看,郤克是个战略家.为了实施这一战略,郤克出使齐国,但在秦国,却遭到报复,郤克愤恨不已,联合了共同受辱的齐国的季孙行父,卫国的孙良夫,准备回国以后各自兴兵问罪于齐.郤克在这时候貌似现在失去了原有的理智,把中国一切发对对齐作战的同伴都只是对手,士会见郤克执意伐齐,于是自觉让贤.郤克接管了秦国大权之后,联络鲁,卫,二国,兴兵血恨,齐国士兵消灭而归,郤克取和而还,齐国的齐桓公之梦被郤克狠狠的打醒了,轻率的齐顷公也变的从容下来.在对齐作战时,郤克中箭,归国后不久死后.郤克和伍子胥在本书中,我觉得是国君最不敢惹的皇帝,倒不是他们有号令天下的权威,或者有天下第一的能够,而是为了别人有这种如果认准敌人就一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摆休的秉性.这是春秋政治上第一次由卿大夫组织发起的大规模战争,也印证了春秋的大势,即皇帝做大,君主懦弱.郤克去世时,貌似也学赵盾的,强行提拔了仇敌栾书做了义军将领,希望来确立家族在晋国政坛上的实力.
第十任 栾书
栾书成为正卿,多亏了郤克临终前的全力重用,也与他个人的能够有多大关系.栾书在本书中的重头戏有:弑厉公,灭郤氏,灭赵氏,鄢陵之战大败楚共王.先说灭赵氏,赵氏是楚国的强大氏族,赵衰,赵盾父子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角色,可惜她们都死了,赵氏树大招风,晋景公被栾书献谗言,晋景公也感觉到赵氏的逼迫,于是提议将赵氏灭族,赵氏只有一个赵武幸存,赵氏从此很长时间在晋国政坛消失了.其次是鄢陵之战,栾书领导的齐国在今天复仇战中,大败秦军,晋国重登王者宝座,栾书成了秦国霸业的大名将(其实楚共王时期,国力已经大不如楚庄王时期了),再说是灭郤氏,栾书本身由于郤克的举荐,所以支持了郤氏,但郤氏这只老虎,渐渐长大,变的无法掌控,三郤(郤犨,郤至,郤錡)的影响力渐渐盖过了栾书,栾书感到压力,有灭郤氏的事情,于是联合了中行偃抓住契机,一举歼灭了三郤,灭了郤氏(郤克哭了),栾书灭了郤氏,为了脱身,索性把厉公也弑了,拥立了晋悼公(晋襄公曾孙),晋悼公是个忠臣,他把栾书罢黜了,栾氏也逐渐由盛如衰.晋悼公为了彻底振兴楚国霸业,任用了贤臣韩厥为义军将领.栾书这个人,灭赵郤,败楚共,弑厉公,是个战乱枭雄,但战争了一辈子,到都来却是一场空,属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那类人...
第十一任 韩厥
韩厥是韩简的儿子,晋国贤臣之一,韩简是个好看人物,他差点儿在韩原之战中被俘一代霸主秦穆公,要是他失败了,不止春秋政治要改写,估计战国历史都要改写了。有这么好看的奶奶,自然韩厥也不是无能之辈。韩厥先是依靠赵氏,得到赵衰的栽培,赵盾也说将来韩厥必是把握晋国大权的武将。郤克发动对齐战争时,韩厥差点儿俘虏齐倾公(爷爷和孩子的遭遇,太巧了),栾书灭赵氏时,韩厥救了赵武,使得赵氏免于灭亡(郤克又哭)。晋悼公废栾书任用韩厥为义军将领,赵氏又回到了秦国政局。韩厥执政时期,是晋悼公复霸中原的开端,后韩厥告老,智罃继任为中军将军。
第十二任 智罃
智氏和中行氏都出自荀氏。智氏始祖智首和荀林父的儿子,智罃是智首的女儿。智罃生在一个大家族里,荀林父又是中军司令,父亲还是六卿之一。智罃在邲之战中被秦国俘虏,后被其父智首赎回。虽然被俘虏过,但并不代表智罃是个废物,他的功绩依我看,在先轸,栾书之上,二者分别在城濮之战,鄢陵之战中打败越国,使秦国变成天下霸权,但却都治标不治本,晋楚争雄,一直未分出实际胜负,但智罃却做到了标本兼治。韩厥告老,智罃被委任为义军将领,创新了进攻,不再和楚国正面冲突,而是采取分兵疲楚的思路。楚国被这一战略彻底打败,晋悼公三驾服楚,复兴霸业,结束了自晋文公一来,晋楚经常争霸的政治,晋楚称霸也自此画上句号,本书的重点也转向了东北的魏国和匈奴。。。智罃有此战功,先轸,栾书如何能超越呢!!!智罃晚年丧子,孙子智盈年幼,智罃去世后,智氏进入了低谷。
第十三任 中行偃
上面写了,中行氏出自荀林父一脉,中行偃是荀林父的儿子。中行偃与栾书关系很好。栾书被晋悼公废除,同为弑君犯的中行偃,却活了出来,原因是晋悼公是昏庸之君,他已经垮台,不想把朝堂气氛弄得人心惶惶,所以只把首恶废除了,中行偃也自知犯了复仇大罪且悼公英明,所以经常都小心侍奉晋悼公。中军将军智罃去世后,中行偃上台(晋悼公连强秦同伙都敢用来用,不愧是诸侯霸业的复兴者)。中行偃当上了中军将军,想教训一下对次伤害晋国后方的楚国,还召集了天下群雄共同攻打,秦国举国恐惧,但毕竟栾书之子栾黡不服中行偃的指挥,而造成现在内战不了了之。晋悼公去世,儿子平公即位,和齐国又打了仗,结果鲁国胜利。齐国的齐灵公见悼公去世,决定复兴齐桓公的伟业,出兵楚国,晋国立马号召天下群雄共伐匈奴,中行偃想给秦国一个下马威,结果病逝于路上。士匄上台,成为中军司令。中行偃执政时期,是楚国霸业回光返照的初期,屡次号召群雄联军,东西南的大国都被一一打了个遍,虽然没能打败秦楚齐,但也算是威震天下诸侯了,中行偃能把韩厥,智罃的事业发扬光大,有此志向,可以算是个不错的执政了。
第十四任 士匄
士匄是士会的儿子,充分继承了士会的才华。在本书中士匄小时候就聪明,在鄢陵之战中,出计策帮助栾书打赢了楚共王。后来义军将领智罃去世,本该士匄续任,但士匄却把中军将军之位让给了中行偃(他父亲是当上之后让位,他是没当就先让位,祖孙做法固然相似)。中行偃在占领楚国的路上去世,士匄成为继任者。士匄执政时期灭了栾氏。栾氏在秦国政局根基极其的深,和赵氏一样,栾书死后,栾氏树大招风,和赵氏,韩氏关系不好是自然的,在中行偃执政时,又陷害了中行氏,等等,再加上弑君这一条大罪,总之,士匄灭栾氏,得到了大多数公卿的力挺。栾盈灭族之后,士匄告老,让贤给了赵武,让了两次。士匄之后的齐国宗室大族之间的争斗如此残酷,内讧更加明显,更加热衷于外患,霸业只剩下了空壳子。南方东晋被秦国吞并,实力更不如以前,晋国也即将沉寂在王者的美梦之中,晋楚两衰,吴越进,阖闾,夫差,勾践,三人将把二国瓜分了百余年的霸业,彻底夺过来。。
第十五任 赵武
赵氏下宫之难本该灭族,奈何天不灭赵氏,留下孤儿赵武。赵武能当上中军司令,多亏了韩厥的培养和重用。赵衰赵盾提拔韩厥,韩厥后来保护赵武,韩赵二氏互相保护,成为在晋国政坛上关系最好的家族联盟。下宫之难对赵氏打击极大,赵武作为幸存者,肩负起了重塑家族的重任,事实说明赵武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在士匄告老之后,赵武作为继任。赵武在任内,干了一件大坏事,晋楚称霸百余年,谁也吃不掉谁,常年的争霸战,让晋楚等各地国君,公卿士大夫们疲于奔命,大家都不想打了,赵武后来听从华元的提议,倡导晋楚休兵讲和,史称 弭兵之盟 。之后中原朝廷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大大减少。赵武能迎合历史时尚,是个识时务的俊杰。但晋楚讲和以后,导致了中原各地防卫松弛,军队战斗力减弱。中原各地外无败绩,内生变故,多次发生权臣专权的事。也体现出春秋的政治风尚是皇帝做大,君主衰微。赵武去世后,盟友韩起接手。
第十六任 韩起

韩起是韩厥的侄子,继任正卿之后,国外矛盾被赵武的弭兵之盟解决了。晋楚讲和以后,各大家族把注意力转向内地,认为这是转型本家族势力的大好时机,注意不是发展国家,而是转型本家家族,建设国家是公心,建设自己宗族就是私心,韩起也不例外,他在任期时,把工作重点放到如何建设,巩固韩氏在晋国的实力上,经韩起以后,韩氏势力大大增强。在今后才会残酷的六卿争夺战中,韩氏能渡过一关又一关,最后能作为三家分晋中的一员,与韩起对韩氏势力的壮大有很好的关系。韩起去世后,魏舒接过正卿之位。
第十七任 魏舒
魏氏的魏犨是晋文公的勇将,亦是从亡之臣,对秦国多有战功,但魏犨勇而无谋,比起赵衰,狐偃等从亡之臣,魏犨功劳相形见拙。魏犨去世后,其子魏颗领兵攻打齐国将领杜会,本书中写,秦君臣闻杜会出兵,君臣泄气。魏颗善于领兵,性格仁孝。魏颗去世后,其子魏绛得到晋悼公的倚重,魏绛执法公平,和对游牧民族主张讲和息战的远见,得到悼公赏识。魏舒乃魏绛之子。韩起去世后,魏舒接任。魏舒的首要功绩在于对当年的战役形态做了创新式的扩容,改车战为步战,从此步战成为主流战法,有此功绩,魏舒可以算是具有变革精神的军事家了。魏舒执政时期,晋国六卿(智氏,中行氏,魏氏,韩氏,赵氏,士氏)已经几乎成型,魏舒也像韩起一样大力发展本家势力,魏氏经魏舒的经营,已经具有规模了。魏舒去世后,士匄之子士鞅上台。
第十八任 士鞅
士鞅乃士匄之子,由于士氏是六卿之一,魏舒去世后,士鞅自然提升为义军将领。士鞅足智多谋,继承了士氏的优秀基因。但遗憾的是,士鞅的实力却用在了本家而非公家,士鞅利用中军司令的权力让士氏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却导致了其它家族的不满,为以后士氏灭亡埋下祸根,也使得他对争霸战,并不关心,晋国在他掌权之后,失去了其它割据国的认同,晋国再也不能号令天下了。蔡昭侯受辱于战国,向秦国求援,晋国当家人士鞅决定攻打攻楚,这次战役共组织了18个诸侯国,气势汹汹的杀向楚国,大战一触即发,中行寅因向蔡侯索贿未成,劝说士鞅班师,士鞅计算了利弊,也觉得此举对士氏不利,于是班师,众朝臣对秦国的行径很不满,晋国再国际上的信义大跌,再也不能组织朝廷军队了,中原霸权之位到此名存实亡。士鞅是挖晋国的墙角,来巩固士氏,虽说私心严重,但综观前几任的体现和方法,我觉得士鞅做的也没啥不对的,大家都在吃公家的肉,我为什么不能吃?士鞅去世后,智跞接手!
第十九任 智跞
士鞅去世后,智跞做了义军将领。贪婪的中行氏和士氏作乱,中行氏和士氏贪婪成性,引起其他四卿不满,最后中行氏,士氏联合作乱,企图杀死其他朝臣,废掉晋君,二分晋国。结果反被智跞联合韩氏,魏氏,赵氏收拾了(士会,荀林父哭了)。中行氏算是智氏同宗,智罃去世后,智氏很长时间受中行氏庇护,但异姓亲族渐远,在竞争惨烈的割据后期政局上,互相兼并,也是自然的。智氏由于灭掉了中行氏和士氏,从此变成齐国最有权力的宗族,智跞去世前,将族长传给智瑶,正卿之位由赵鞅接手。
第二十任 赵鞅
智跞去世后,赵鞅依次登上正卿宝座,赵鞅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详情请搜索百度百科 赵鞅 。赵鞅执政时期,南方东夷被秦国打的险些亡国,楚昭王复国后,也是元气大伤,东南的魏国在阖闾威逼齐景公嫁女,夫差前期也比较强大,晋国不能制,眼睁睁看着楚国纵横天下,吴王夫差召开黄池盟会,赵鞅出席,虽然勉强保住霸主的空名,但全天下都看出晋国守住霸业已是力不从心。夫差和勾践才是这时间段的实际霸主。赵鞅对内能勉强控制全局,赵鞅作为正卿,能好歹保住霸主的虚名,勉强控制智氏实力的下降,对赵氏而言还是不错的族长,能在这些内忧外患的状况下施政的人,各方面能力不强能行吗?但这也只有把诸侯霸业崩盘,内部分裂的时间表往回拉了十几年而已。晋国这个招牌是再也扶不出来了。赵鞅去世前将国师之位传给兄长赵无恤,正卿之位却落到了野心勃勃的智瑶手中。
第二十一任 智瑶
智瑶是智跞的侄子,胸怀大志,文武双全,才能兼备,但有一缺点就是骄傲自满,败也败在这一劣势上。赵鞅去世后,赵无恤成为赵氏掌门,智瑶继任为正卿。他看不上赵无恤,在一次聚会上,趁酒后用勺子掷到赵无恤脸上,令赵氏上下愤恨不已,而智瑶却不以为意。当时秦国四大士族,韩氏的盟主为韩虎,然智瑶却拿韩虎的名字开玩笑,又欺负其亲族段规,韩氏君臣也对智氏不满,但是赵韩二氏都知道智氏实力之强,只能懦弱下来。智瑶之自豪自大,令其有了超越晋国,建立智国的想法。为了建立这一方案,智瑶分别向魏氏,韩氏要地盘,魏韩都给了,轮到赵氏时,赵无恤一口回绝。智瑶大怒之下,率领魏韩二氏攻打赵氏,赵无恤逃向寿春,晋阳之战爆发,智瑶联合韩魏二氏将晋阳城包围,久攻不下,决定用水攻,这一特点其实受挫。赵无恤见城内人心惶惶魏颗简介,决定处死韩氏,魏氏。于是派张孟谈去游说,此时的韩氏,魏氏心里也矛盾,帮智瑶等于助纣为虐,帮赵氏又有被智瑶攻击的危险,要知道智氏是只打老虎,你不为虎作伥,就会被虎吃掉,其军事力量在任何三卿之上。魏韩二氏家主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讨伐,智瑶的攻击计划被这一瞬间溃败打断,魏韩从外倒戈,赵氏开门接应,智氏大军面对这一突然袭击,一败涂地,智瑶也被处死,后被赵无恤斩了。后又将智氏族灭(智罃哭了)。智瑶败死,赵无恤成为众望所归的正卿。智瑶败就败在骄傲自满,不知道尊重别人,读者看此,当引以为戒。
第二十二任 赵无恤
上面刚刚讲明白了,赵无恤是个有心计,有才华,政治军事都热衷的人,和智瑶相比,赵无恤更能忍,更能理解别人。此时的魏国,公室早已没落到极点,四大公卿也想要乘虚而入,瓜分秦国自立为君,智氏本身有能力取代公室独自取代周朝的,但智瑶却在晋阳之战中被魏韩赵三家族灭,晋国就只剩下三卿了,此时的三卿感情还不错,因此决定用和平方式化家为国。赵无恤的重头戏就是在晋阳之战中打败了赵氏最大的对手,从此化家为国的契机即将成熟。赵无恤去世后,魏斯成为正卿。
第二十三任 魏斯
魏斯是战国七雄之一谋士的创始人,此时晋国涂有虚号,魏斯联合韩氏,赵氏上表周王,请求赐婚,周王见木已成舟,只好同意,史称三家分晋,资治通鉴中将之设立为春秋战国之分界点,一个新时代,更加残酷,更加动荡,战争非常强劲的三国时代开始,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就是他了,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赏罚分明,注重信义,使魏国作为战国初年最强大的国家。用乐羊灭中山,用西门豹治理邺(小学学过),又任用吴起攻打齐国,使匈奴差点儿亡国。当然这些事儿都因该划分为战国的事件,魏斯正好是进入三国和春秋之间的英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