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清朝皇帝没有昏君 最接近昏君的清朝皇帝——咸豐皇帝

火烧 2021-09-04 12:01:34 1037
最接近昏君的清朝皇帝——咸豐皇帝 清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一方面,它的存在確立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為後世做出了許多的貢獻;可另一方面,他的故步自封的思想直
为什么清朝皇帝没有昏君 最接近昏君的清朝皇帝——咸豐皇帝

最接近昏君的清朝皇帝——咸豐皇帝  

清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一方面,它的存在確立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為後世做出了許多的貢獻;可另一方面,他的故步自封的思想直接導致了國家的思想、經濟、政治、文化全面落後於西方國家,隨著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的走向衰退,也使得清朝開始了近代百年屈辱的歷史。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不是影視劇里出鏡率極高的三大王牌,而是一位後宮管理高手,也是清朝最後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愛新覺羅 · 奕詝
奕詝,道光皇帝第四子。因圍獵時的一句「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得到帝心,被秘密立為儲君,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駕崩,他也正式地從父親的手上接過了國家的重擔,成為大清國家命運的主宰者。
剛剛即位的奕詝,和他的父親道光帝一樣,一腔熱血的想要扭轉國內的統治危機,於是,他大手筆的對朝政進行一系列改革。清洗軍機處,想要重整朝綱;任用賢才,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整肅乾隆末期遺留的官場腐敗問題,果斷處理著名的科舉舞弊案「戊午科場案 」一定程度上調整了官場的風氣。
可是事情哪有這麼簡單,沒過多久他就發現,自己再怎麼嘔心瀝血,用力改革,也無法改變從乾隆時期就開始漸漸腐敗的政治、國庫、民生、軍隊,一方面苦於自己能力的有限,一方面又面臨著太平天國起義、西方列強入侵等一個又一個重大的打擊,眼看著自己的天下漸漸走向沒落,國家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自己又無力回天。一連串的打擊使得他開始自暴自棄,這樣他就開始了沉迷酒色的破罐子破摔之旅。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遇到了天資動人的葉赫那拉 · 杏貞,也就是後來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那個一生比她還傳奇的女人。
在德齡的筆下,古稀之年的慈禧"還是一個很美麗動人的女性",一雙手"不僅白膩,而且是極柔嫩,決不在我們年輕人之下" 由此可見,年輕時候的慈禧也是個容貌出眾的女子,而又因為她善於揣度咸豐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宮便深受恩寵。
又因為父親做過比貼士,懂得滿漢兩種語言,寫得一手好字,所以咸豐帝的很多奏章都會讓慈禧代閱,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參與政事,為咸豐帝出謀劃策,長期以往,鍛鍊出了她執政和決策的能力,再加上她本身就是一個對權力有興趣,心思細膩敏感,遇事冷靜,手腕幹練的女人,如此一來更是為日後的垂簾聽政奠定了基礎。
我們前面有說過奕詝最初執政的時候做了很多積極的改革,因無力挽回敗局才沉迷女色,可能有的人會覺得他還算是半個好皇帝,但其實,他也犯下了很多致命的錯誤,就是其中兩個致命錯誤,讓他身為一代帝王,被後世提起的時候,只有憤恨。
一、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虐待英法使節導致「火燒圓明園」
面對侵略消極對待,沒有組織軍隊進行反抗,放棄了國家領土,不顧百姓的生死,在強大的西方殖民者面前沒有頑強的繼續作戰下去,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在侵略者還未接近北京城時就帶著妃子、皇子慌忙逃竄到熱河行宮。
後又將英法的談判代表押解在圓明園,因光顧著倉皇出逃,導致其中一半的人因沒人管而被捆死、餓死。很多人只記得火燒圓明園的慘案,記得聯軍的燒殺搶掠,殘害百姓,卻不曾得知,就一切一切的悲劇,就是這場失敗的外交直接導致的。
二、沒有阻止慈禧篡政,甚至間接推波助瀾
咸豐帝死後,安排八位大臣掌管朝廷,兩位皇后執章制衡,以達到守護朝廷的和平,但是,就是這個他自以為天衣無縫的安排也有著致命的缺陷。
他把象徵權力的印章,賦予了慈禧,使得慈禧擁有行政的能力和權力,唯一的皇子載淳即位後,慈禧按捺不住對權力的慾望,聯合恭親王奕訢設計殺害八大臣,修改年號,開始了47年的垂簾聽政。
在國難當頭,一邊懼怕敵人,一邊不忘尋歡作樂,完全置百姓的安危和國家的利益於不顧,這樣的皇帝,又怎麼能不算是昏君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