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老子让孔子看他的牙齿 「勝之在讓,敗之在奪」,孔子的這位老師就讓了,也勝了
「勝之在讓,敗之在奪」,孔子的這位老師就讓了,也勝了 文 百川季札,男,漢族,公元前576年生,壽命93歲。屬相狗,星座約為天秤座,江蘇蘇州人。「勝之在讓,敗之在奪」,孔子的這位老師就讓了,也勝了。《

「勝之在讓,敗之在奪」,孔子的這位老師就讓了,也勝了
文 | 百川季札,男,漢族,公元前576年生,壽命93歲。屬相狗,星座約為天秤座,江蘇蘇州人。「勝之在讓,敗之在奪」,孔子的這位老師就讓了,也勝了。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吳太伯是季札的祖先,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周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姬昌。於是吳太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公元前561年,吳太伯十九世孫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四子就是季札。季札賢能,壽夢臨終前想讓他繼位,但季札避讓不答應,於是讓長子諸樊繼位,代理執掌國政。
公元前560年,諸樊服喪期滿,要把君位讓於季札。季札推辭說:「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
君子評論子臧說他『能遵守節義』。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冒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
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拋棄了家室財產去當農民,吳人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公元前548年,吳王諸樊死去。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二弟余祭。
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札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讚賞季札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別人。
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號為延陵季子。公元前545年,齊國相慶封獲罪於齊,從齊逃到吳國來。
吳王余祭把朱方縣賞賜給他作為奉邑,把公主嫁給慶封,慶封結果比原先在齊國還富有。公元前544年(四年),吳王派季札到魯國聘問,季札要求欣賞一下東周王朝的國家音樂。
魯國樂師為他演唱《詩經·國風·周南》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還有 《召南》中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季札聽後說:「好美啊,從音樂中聽出周朝王業基礎已打好,但還未獲得最後成功。曲中洋溢著雖辛勞但無怨言的情緒。」
樂師又演唱《邶風》:「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鄘風》:「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衛風》:「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季札評論說:「好美啊,深沉哪,雖遭坎坷而其精神不陷於困頓頹唐,我聽說衛康叔,衛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這是《衛風》的歌曲吧?」
隨後,樂師又演唱了《齊風》、《豳風》、《秦風》、《衛風》,還有《大雅》、《小雅》和《頌》。當季札看到舞《招箾》時,嘆為觀止地說:「德至矣哉,大矣。」至高的美德啊,太偉大了!
季札離開魯國,就出使到齊國。勸說晏平仲說:「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職。沒有這二樣東西,你才能免於禍患。」晏子通過陳桓子交出了封邑與官職,所以在欒、高二氏相攻殺的禍難中得以身免。
季札出使鄭國。見到子產,說:「鄭國掌握政權的人奢縱欺人,大難將臨,政權定落於你身上。你執政時,要小心地以禮治國,否則鄭國將要衰敗!」
離開鄭國後,季札到了衛國。非常欣賞孔子的良師益友蘧伯玉。此人是衛國的高官,孔子周遊列國14年,有9年居住在蘧伯玉的家裡。他的外孫,就是子貢。季札說:「衛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無患。」
從衛國到了晉國,季札要住在宿邑,聽到鼓鍾作樂之聲,說:「奇怪!我聽說有才無德,禍必加身。這孫文子得罪國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夠,還可以玩樂嗎?」孫文子聽說後,一輩子不再聽音樂。
季札到晉國,欣賞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說:「晉國政權將要落到這三家吧。」臨離開晉國時,對叔向說:「你要勉力而行啊!韓、趙、魏三家必定分晉,你為人剛直,定要慎思如何免於禍患。」
季札剛出使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沒有說。季札心裡也明白,因為還要到中原各國去出使,所以沒獻寶劍給徐君。
季札出使回來又經徐國,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樹木之上才離開。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那寶劍還給誰呀!」季子說:「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而背吾心哉!」
國學名篇《千字文》有言「推位讓國」,直譯為賢人推讓君王位。季札雖然沒有當上君王,但他卻成為歷史公認的孔子的老師,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同時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聖人。稱為「南季北孔」。
陳情贈友人(節選)
(唐)李白
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
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
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
懦夫感達節,壯士激青衿。
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
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
臨財不苟取,推分固辭讓。
後世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論交但若此,友道孰雲喪。
多君騁逸藻,掩映當時人......
很赞哦! (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