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犹豫其实已经做了选择 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 【成语名字】犹豫不决 gt 【汉语拼音】yóu yù ù jué gt 【成语解释】 gt 迟疑不定,无法拿定主意。※语或本《战国策.赵策三》。 gt 【成语典故】 gt ※《战国策.赵策三
犹豫不决

【成语名字】犹豫不决>【汉语拼音】yóu yù bù jué>【成语解释】> 迟疑不定,无法拿定主意。※语或本《战国策.赵策三》。>【成语典故】> ※《战国策.赵策三》>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今齐愍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成语注解】> 1、 平原君:赵胜,?~公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成语出处】> 1、《史记.卷四○.楚世家》:“楚王业已欲和于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群臣。”> 2、《晋书.卷五七.赵诱列传》:“隆犹豫不决,遂为其下所害。”> 3、《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 4、《醒世恒言.卷四○.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当下子章遂对众客之前,朗朗而诵,从头至尾,无一字差错。念毕,座间诸儒失色。阎公亦疑。众犹豫不决。”> 5、《二刻拍案惊奇.卷五》:“钦圣虽然遵旨谢恩,不知甚么事由,心中有些犹豫不决。”> 6、《红楼梦.第二六回》:“这件事待要放下,心内又放不下,待要问去,又怕人猜疑。正是犹豫不决,神魂不定之际,忽听窗外问道:『姐姐在屋□没有?』”>【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迟疑不定,无法拿定主意。> 使用类别 用在“犹豫不定”的表述上。>【犹豫不决造句】 > 1、这事十万火急,岂容你犹豫不决,贻误时机!> 2、总经理一向果断,怎么今天这么如此犹豫不决?> 3、他要是能当机立断,就不会陷入犹豫不决的烦恼状态。> 4、到底要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他犹豫不决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 5、面对这么多的机会,我倒犹豫不决起来,不晓得该选哪一样才好?> 6、听了妻子的分析后,他辞职的决心有些动摇,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辨识>【近义词】:狐疑不决,迟疑不决,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反义词】:快刀斩乱麻,斩钉截铁,当机立断,毅然决然> 辨似:> 形音辨误 > 同 “犹豫不决”及“优柔寡断”都有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异 “犹豫不决”用在对于发生的问题难以决定,一般是就具体事件来说;“优柔寡断”用于指称一个人在遇事时缺乏决断力,是就性格上来说。> 犹豫不决 优柔寡断 辨似例句> 到底要不要答应对方的要求?他犹豫不决地在屋子里踱来踱去。> 这孩子就是如此优柔寡断,什么事情都得别人帮他拿主意。>【参考词语】:犹豫未决>【汉语拼音】:yóu yù wèi jué>【成语解释】:犹“犹豫不决”。见“犹豫不决”条。> 1、《旧唐书.卷五七.裴寂列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通(人名,指屈突通)为后患,犹豫未决。”> 2、《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陈珪又说吕布,使解韩胤赴许都。布犹豫未决。”>【犹豫不决的】> “犹豫”一语就是迟疑不决的意思。在《楚辞.屈原.离骚》中已可见到:“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的用法,它在文献上有许多写法,如“由豫”、“游预”等。至于“犹豫不决”一语可能出自于《战国策》。据《战国策.赵策三》载,有一次秦国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援,魏王派出将军晋鄙带兵前往救援,但是晋鄙害怕秦国的势力,不敢正面交战,因此就把军队驻扎在荡阴这个地方,按兵不动。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将军辛垣衍为使臣,前去邯郸劝说赵王,说秦王其实并非真正要占领邯郸,只是希望各国能拥戴他,尊称他为帝,这样秦王一高兴,就会退兵,邯郸也就可以解围了。赵国的相国平原君一听到这样的事情,认为事态严重,一时拿不定主意。当时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游历,听说魏国派人劝说赵国尊秦为帝,感到很气愤,于是要求平原君为他引见辛垣衍,准备当面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原文中的“犹豫未有所决”后来可能演变成“犹豫不决”这句成语,指迟疑不定,无法拿定主意。
很赞哦!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