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日本鬼子没有侵略中国哪个地方 這個中國人實在太鬼了,連日本鬼子都親口承認
這個中國人實在太鬼了,連日本鬼子都親口承認 閻錫山原名叫閻萬喜,他又自小隨開商鋪的父親經商,因此「算盤」打得那叫一個萬精。自1902年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後,他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孫中山相識、加入同
這個中國人實在太鬼了,連日本鬼子都親口承認

閻錫山原名叫閻萬喜,他又自小隨開商鋪的父親經商,因此「算盤」打得那叫一個萬精。
自1902年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後,他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孫中山相識、加入同盟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的辛亥起義等,他從此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除了和閻「說得五台話,便有洋刀跨」喜用親信這些之外,也閻圓滑或者精明息息相關,在眾多軍閥中,受騙上當者無數,諸如唐生智、馮玉祥等人;總之,吃虧的事堅決不幹。
山西曾在他的治下,成為當時的「模範省」,儘管當時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錫山為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他便顯得出類拔萃。」
閻的為人處世之道是一生中,他擁護蔣介石,卻也反過蔣,他圍剿紅軍,卻又和八路軍聯合抗日,用流行語說,就是「兩面派」,其目的就是為是「自存」。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後,整個華北也就是山西成為中國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戰場之一;同年8月27日閻錫山赴雁門關內的太和嶺口指揮作戰,9月初,日軍侵入山西,繼忻口失守後,11月8日,太原失守,閻錫山南撤臨汾。
1940年初,閻錫山在傅作義脫離、蔣介石不發軍餉、舊部多投奔蔣介石做官而去、有著近5萬餘人的新軍主力脫離轉發八路軍之際,眼看著自己即將土崩瓦解、將被消亡趨勢,在日本人主動說服下,派出其機要處副處長劉迪吉到太原「溝通」。
當時,太原日本軍部認為閻提出的要求太奢,沒有答應。過了半年,日本陸軍省特派出田中隆吉對太原日軍說,只要閻錫山肯合作,任何條件都可暫時應允;換言之,日軍意想等閻通電脫離抗日陣營後,先前答應的條件,都可不算,於是,便有了「汾陽協定」。
但,顯而易見,「閻老西」可不是汪精衛。
「汾陽協定」由時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的趙承綬與日軍代表時任日寇華北軍參謀長的安邊於1940年夏秋之交談定。
日寇要求閻做到:1、通電全國,脫離抗日陣營;2、將小船窩的黃河渡口移交給日軍駐守(意在斷絕閻與蔣的聯繫);3、閻所統率的軍隊,營以上必須由日本人擔任顧問;4、閻可將總司令部部移至孝義城內,並在太原、汾陽、運城、臨汾等地設立聯合辦事處,互通情報。
閻向日本提出要求:1、給予步槍5萬支、輕機槍5千挺、重機槍5百挺、子彈數千萬發;2、給予軍費7百萬;3、條約簽訂後,閻部全部給養由山西偽省政府供給;4、由偽省政府從山西境內代閻招50個團的兵員,使閻回到太原、統治山西;然後再編50個團,使閻進駐北平,統治華北;5、日本把山西省政權交還給閻,由他委人來陸續接任山西各縣縣長職務。
該協定簽定後,日本就給了閻步槍1000支、軍糧5000擔,作為定物。
過了一段時間,閻派出趙承綬代表他到太原,向日軍索取「協定」所答應的軍械,趙承綬一住三個月,毫無所獲;1941年4月,趙承綬又到太原,重申前議、催日本執行。日本人對趙承綬說,「閻錫山騙遍了中國軍閥,難道還想騙我們日本不成?你代表不了他,我們不和你談,非和他面談不可!」
於是就有了1942年5月6日由閻錫山親自參加的「安平會議」。
「安平會議」前,閻錫山通知中介人(偽省政要員)要求日方不得在會議時拍照,但日本人沒有理會,不僅照了相還拍了電影;閻很憤怒,「這點事都辦不到,還能和日本人共事嗎?」
閻錫山在會議上發言道,「我們的中日合作,只能承認日本是盟主,中國的一切,必須自主;共榮不能是日本的獨榮,共存不能是日本獨存;照你們的辦法,我無法向中國人交代,從而也不能號召中國人;如果是要名存實亡的政府,現在南京已經有了汪精衛,北京也有了王揖唐,何必要我呢?」
與會的日寇太原日軍參謀長花谷用教訓的口吻對閻說,珍珠港一戰,英、美都被我們打垮了,何況蔣介石?日本有必勝的把握,你如願和我們合作(投降),這時機萬不可失,稍縱即逝,你要三思。」會議不歡而散,以至於當時日寇用騾馬運來很多禮品和400萬現鈔又原封不動地運回太原。
當時日寇又要求閻立即通電脫離抗日陣營,閻稱要考慮一個時機再說。實際上,曾從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的閻錫山認為「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日本得罪英、美,非敗不可,已決意不再「拉攏」日本。日本人回到太原後,在大罵閻一通後,將與閻參加的「安平會議」若干傳單與照片用飛機散發到重慶,意在離間蔣、閻之間。
然而,蔣獲悉後,大驚,害怕閻真和日本人合作起來,急派出徐永昌等人向閻疏通,答應以後
閻部軍餉如數按月發放。日本人得知後,懊悔不已,真的想不到「閻老西」比他們日本鬼子還要「鬼」。
由上,也可看出,當時中華民族的全民族抗戰,之所以犧牲那麼多人,僅在抗戰時期的1937至1945年,中國民眾直接死亡高達2062萬人,即在於從來沒有真正形成過一股繩。僅在日寇全面侵華前搗鼓「華北自治」期間,中國華北各軍閥實力派如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韓復榘、河北的商震、北平的宋哲元等都在暗中與日寇進行「商談」,即可見一斑。
很赞哦!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