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乡西湖村白云塔 西湖村历史
西湖村历史
1.西湖镇的历史沿革
清朝宣统元年,仅有三间屋子的“腰店子”设在西湖牌方下的“老场”处,逐渐发展到三十多户,形成“老场”。1913年因遭水灾,“老场”迁到现西湖场址。民国时期属黄泥乡辖。1953年从黄泥乡中划出设西湖乡,同时江津县十三区公所设在西湖场桂兰祠,西湖乡人民政府设在平等村的平等丘。1956年江津县十三区被撤销,西湖乡属贾嗣区辖;1958年改建为河坝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河坝乡。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河坝乡、青泊乡,两乡合并建河坝镇。1999年更名为西湖镇,2001年长林乡合并到西湖镇,金泉乡有4个村先后合并到西湖镇,2004年骆来山镇合并到西湖镇。
2.西湖的历史变迁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蓄水量仅400余万立方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只能循航道行驶。1950年,国家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1951年,杭州市启动疏浚西湖工程,再次全面疏浚治理西湖,至1954年,工程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本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浚工,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08米,最深处2.6米,西湖蓄水量增加到1027.19万立方米。挖出的淤泥填平昭庆寺、清波公园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18处。此后,由于湖床泥土冲刷和沉积物的积累,湖水深度又降为1.47米。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1980年后,湖水深度又上升为1.5米。除了疏浚工程,杭州市政府还对西湖湖墈进行了全面整修,完工后总长度达29,800米,为西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驳墈。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
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引水工程从钱塘江闸口段新建取水泵一座,日取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总贮量的三十三分之一。引水后,西湖水体透明度提高5至7厘米。环湖污水截流工程于1978年开始筹建,1981年建成,分南、西、北三线,埋设污水管道17多公里,建污水泵站10座。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虎跑梦泉、黄龙吐翠、满陇桂雨、玉皇飞云、龙井问茶、宝石流霞、吴山天风、阮墩环碧。 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
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于10月20日至11月10日举行,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大大提高了杭州西湖在国内和国际的知名度。此后,西湖博览会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002年,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严格遵照“申遗”标准,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彻“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还湖于民”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控制、整治、保护有机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至2008年,已连续7次隆重推出新西湖。(1)2002年2月20日全面启动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该工程开挖水面26900平方米,新建、拆建各种桥梁24座,辟建河埠近10处,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2)2002年底,启动西湖综合保护“三大景区”建设工程,历时300天,至2003年10月1日竣工开放。主要包括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3)2004年对西湖北线(主要是北山街)以及散落在西湖周边的“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等15个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整治改造。(4)2005年按照规划继续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5)2006年继续深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打好“收官之战”,主要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龙井八景”恢复整治等三个重点项目,已于国庆前竣工开放。(6)2007年先后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高丽寺恢复、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保护、虎跑公园保护整治、虎跑路沿线及满觉陇村庄整治等7大项目,第六次推出新西湖。(7)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又推出第七批八大项目:一是九溪-杨梅岭综合整治工程;二是杭州孔庙复建工程;三是玉皇山南综合保护工程;四是三个“西湖十景”纪念标志项目;五是西湖夜景亮灯优化工程;六是吴山景区综合政治工程三期;七是“梅坞春早”综合整治工程;八是南山“景中村”综合整治工程。
3.西湖的历史变迁
“文革”期间,福州西湖也难逃一劫,文人唱和、家人休闲的西湖被填为稻田,“抓革命促生产”。
后来虽然挖掉稻田,但是污染严重,污泥淤积,湖水总氮浓度比杭州西湖高六倍,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湖”。 一九八四年底,福州动员数千民众奋战三月,冒着严寒挖去四十七万立方米的淤泥,从闽江每天引入一万立方米的清水,使湖水变得清澈。
这是继一八二八年林则徐疏浚西湖后,一百五十多年来对西湖一次规模最大的整治,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得益的也是广大民众。 整治后的西湖一年比一年漂亮,一步步恢复了仙桥柳色、荷亭晚唱、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湖心春雨等十大景色,重现了辛弃疾当年吟咏的“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意境。
重施粉黛的西子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年华,也迎来了海峡彼岸暌违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人。一九八八年,台湾的黄老伯和太太在福州孙女的陪同下游览了西湖。
“宛在堂”历史名人的题刻宛在;泛舟湖心,水天一色,湖中放养的锦鲤、红鲤、团头鲂,向着老人喋水,使老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老人说,游西湖是他回大陆后最惬意的一天。
改革开放带来巨变,福建变了,福州变了,西湖也变了。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矗立在西湖畔的国际五星级大酒店西湖大酒店隆重开业了。
被海内外宾客称为“湖光山色第一楼”的西湖大酒店是中国名酒店VIP俱乐部的首期会员,开张以来接待了多位国家元首及众多政府要人和各界名人,也接待了众多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一位在香港经商的朋友每次到福州都指定住西湖大酒店,他认为,入住西湖大酒店商务方便,早晨又可到西湖跑步,做生意、锻炼身体两不误。
悄然间,沿湖四周的围墙与栅栏拆除了,使得西湖显山露水;西湖公园的门票取消了,让人们可以自由出入,成了西湖真正的主人。今年,沿着西湖建成的木栈道把西湖和左海连成一片,使得湖面更为开阔,游人的视野更广,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湖面清风徐来,人们倚着栈道栏杆,陶醉在湖光月色中。
西湖甚至也成了人们发挥才能、张扬个性的地方。入夜,爱好音乐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湖畔,高声齐唱旋律优美的怀旧老歌、朗朗上口的网络流行新曲。
这一被称为“激情广场”的民众自发文化活动,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2年,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严格遵照“申遗”标准,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彻“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还湖于民”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控制、整治、保护有机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至2008年,已连续7次隆重推出新西湖。(1)2002年2月20日全面启动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
该工程开挖水面26900平方米,新建、拆建各种桥梁24座,辟建河埠近10处,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
(2)2002年底,启动西湖综合保护“三大景区”建设工程,历时300天,至2003年10月1日竣工开放。主要包括杨公堤景区、湖滨新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
(3)2004年对西湖北线(主要是北山街)以及散落在西湖周边的“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等15个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了整治改造。(4)2005年按照规划继续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头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
(5)2006年继续深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打好“收官之战”,主要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龙井八景”恢复整治等三个重点项目,已于国庆前竣工开放。(6)2007年先后实施灵隐景区综合整治二期、吴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高丽寺恢复、南宋官窑博物馆扩建、八卦田遗址保护、虎跑公园保护整治、虎跑路沿线及满觉陇村庄整治等7大项目,第六次推出新西湖。
(7)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又推出第七批八大项目:一是九溪-杨梅岭综合整治工程;二是杭州孔庙复建工程;三是玉皇山南综合保护工程;四是三个“西湖十景”纪念标志项目;五是西湖夜景亮灯优化工程;六是吴山景区综合政治工程三期;七是“梅坞春早”综合整治工程;八是南山“景中村”综合整治工程。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现了三大目标:一是恢复全景,按照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则,重建雷峰塔,恢复杨公堤,拓展西湖水域,圆了“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世纪之梦;二是提升格局,通过全方位挖掘、整合西湖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构筑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实现了核心景区旅游布局的均衡化和旅游容量的最大化。
三是还湖于民,打通西湖环线、免费开放沿湖公园,把一个更加美丽、完整的西湖还给市民,还给中外游客,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2004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荣获2003年度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被专家评委赞誉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典范;2005年7月,在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联合100多家权威行业协会及30多家权威网站共同举办。
4.有关西湖区留下西溪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典故:西溪且留下

一千多年前,南宋皇帝赵构逃到杭州时,就被这“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美景迷住了,曾想在这里建皇城;后来他找到了凤凰山,于是说了一句“西溪且留下”。西溪就这样“留下”了一千多年,西溪的地名改为“留下”。千百年来,西溪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耕田捕鱼,过着丰衣足食的平静生活。
历史上,西溪曾是文人墨客游历和隐居之地,是让徐志摩、郁达夫、康有为等人流连忘返之所,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南宋以后,西溪的庵堂文化独具一格,最盛时曾有庵堂上百间。史料记载,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到过西溪。而如今,即便是杭州人,也很少有人了解西溪了,而去过西溪的人就更少了。
5.白蛇传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历史上有没有许仙其人
《白蛇传》故事雏形是发生在唐代后期的济源县,因法海是那一时期的济源人。当时的西湖面积很大,但却异常荒凉。湖东一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形成断桥。荒凉的地方多有妖魔出入,因西湖水是由珠、龙二河和南、北两条漭河汇聚而成的。民间迷信把“漭”说成是“蟒”,也就是长虫、大蛇。济源有个民俗就是在漭河桥下挂宝剑以示蟒不过剑,以剑斩蟒控制洪水不能泛滥。由此看来在济源人心目中已将漭河认作是一条大蟒。故事中所说的白蛇、青蛇实际上就是两条漭河的化身。
唐朝时期济源道教盛望,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三里一庵,五里一观。佛教进入中原后发展势头大增,为抢占地盘传播佛教文化,伺机侵占“道教名山王屋山”。两教斗争相当激烈,佛教发展势头很快,在济源不大的地盘上先后建立了以大明寺为代表的商山寺、香岩寺、普救寺、盘谷寺、龙潭寺、普宁寺、弥陀寺、石榴寺等等一大批佛教寺院。使济源本来就显拥挤的道观庙堂更加林立,道观寺院、庙宇庵堂、私塾书院林林总总星罗棋布。道、佛、儒三教相互串插形成鼎立而居的局面。
戏曲《白蛇传》唱响了中国大地,戏剧中的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小青的执侠仗义、忠心不二的性格,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忠义”思想。法海的所作所为被世人所唾骂,特别是香港影视界推出的《新白娘子传奇》更是走红一阵,特别受青少年朋友的爱戴。为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又赋予了新的活力。故事究竟源于何处,现在似乎早有定论,但经过考证,它的发源地应在河南省济源市的西湖村。
众所周知《白蛇传》的故事是在西湖畔边发生的,河南济源市也有一个叫“西湖”的地方。为什么叫“ 西湖”。据考证,此地古时为一湖泊,东至现在的水东村,西至东、西马头村(古为码头),北至水运,南至孟县境界。水域辽阔可行船渡舟,是济源小有河、南北漭河、珠河、龙河的汇集地,故称西湖(因在河内府之西)。从西湖流出的河称为济水(古称济渎),是与黄河、淮河、长江齐名的四渎之一。
济水上游有一个重要的河流为龙河,它的发源地在龙潭。龙潭不大,但清澈见底,泉眼如水桶,潭内数十个,长年喷涌,甚是壮观,故称龙潭。龙潭旁有佛寺一座,名曰:龙潭寺,寺内有舍利砖塔,虽现已败落,但依稀可见当年风姿。
西湖的上游还有一条绕城而过的外来水源,就是由山西流经济源的漭河。此水的源头在山西省,到济源城分为两股,绕城而过,当地人称南漭河和北漭河。西湖南边不远处有一座“金山寺”,始建于唐之前,多次被淹,多次重建。西湖村东边有“桥头村”,是古时断桥的桥头遗址。在距西湖不远处有一村庄,叫做许村,乃许姓人家居住的村庄,也就是许仙的故居。济源人称医生为“先生”,用方言就叫xian(先儿,音:仙),所以称姓许的医生为许先生、许先儿(与许仙同音)。法海俗姓裴,是唐相裴休之子。裴休乃唐河内济源人,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对佛教情有独钟,其子年幼时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裴休的墓冢和家园现分为裴村和休昌两村,此县志有载。
6.杭州西湖里有哪些历史名人
林和靖、苏小小、武松、岳飞、牛皋、钱镠、于谦等。
1、林和靖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
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2、苏小小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
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
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
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
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
临终前,姬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3、武松 武松,1055-1126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曾在杭州卖艺。后任杭州知府高权手下都头,因功升提辖。
高权被罢后,武松被赶出衙门。继任杭州知府蔡鋆殃民,武松将其捅刺。
后被捕,死于狱中。此武松正是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
杭州百姓将其葬于西泠桥畔,题碑“宋义士武松之墓”(杭州武松墓)。4、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北宋末年,投军从戎。
靖康元年(1126年),应招前往相州参加以赵构为大元帅的部队。建炎二年(1128年),遇见宗泽,积极抗金。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拜沿江制置使,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次年春,收复襄阳六郡。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伊、洛、商、虢等州。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
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收复失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后,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金兵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评语。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绍兴十二年(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谥号武穆,封鄂王,追谥忠武。
5、牛皋 牛皋[ gāo ](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
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
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6、钱镠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
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
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
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
由是田塘众多,土地膏腴,有“近泽知田美”之语。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
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7、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
7.西湖乡
龙井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郊西湖乡龙井村一带。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说明龙井自唐朝就开始产 茶。而以“龙井”称茶名始于宋朝,到清朝才真正扬名。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四次到龙井茶 区品尝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 从此,龙井茶更加身价大涨, 名扬天下,有“黄金芽”“无双品”之称。
历史上,按产地分狮、龙、云、虎、梅五个字号,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老井的品质为最佳。 建国后合并为狮、龙、梅三个字号,20世纪50年代茶叶实行统购统销后统称西湖龙井茶。
龙井属炒青绿茶,“茶中之美数龙井”,龙井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其叶扁,形如雀舌,光滑、色翠、整齐,特别是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雨前茶”, 叶芽更为细嫩,冲泡以后,嫩匀成朵,叶似彩旗,芽形若枪,交相辉映,所以这种茶又叫“旗枪”。
苏东坡品茗诗中“白云山下雨旗新”形容的就是龙井茶形如彩旗的特点〗鲜嫩的茶芽,在80T 的温度下加工,要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使每片茶叶都能达到“直、平、扁、光”,堪称特 种“工艺茶”。 好茶还需好水泡。
“龙井茶”“虎跑水”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的有机氮化物含量较 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
品尝高级龙井茶时,多用透明的玻璃茶杯,用851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冲泡后芽叶一旗 一枪,交错相映簇立杯中,芽叶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宛如青兰初绽,翠竹争艳。
品饮欣赏, 齿颊留芳,沁人肺腑,实乃茶之神品。 龙井茶的特点是香郁味醇,并无浓烈之感,品饮时宜细品慢啜,才能领略其香味特点。
清代 茶人陆次之曾赞曰:“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 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每天喝一点龙井茶,对健康很有好处。龙井茶含有的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 成分均比其他茶叶多,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利尿、除烦去腻、消炎解毒等功效。
人体正常代谢每天需维生素C约60毫克,而我们每天喝2〜3杯龙井茶就能满足身体对维 生素C的需求量。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可抗坏血病,增强肌体抵抗力,有抗癌、延缓衰老的 作用,从美容的角度来看,维生素C还能防止肌肉弹性降低、水分减少和抑制皮肤黑色素的生 成,有美白肌肤的功效。
此外,龙井茶中还含有多种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人,饮茶明目的功效与维生素人有很大 关系。 龙井茶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碱。
嘌呤碱通过饮茶进入人体后,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因 而可以消除疲劳,提高思维灵敏度,激发灵感。嘌呤碱还具有利尿、解痉强心等多种功效,饮酒 过量后,喝一杯龙井茶可加速酒精排出,达到解酒的目的。
我们经常饮用龙井茶,不仅是唇齿留香的美好享受,也是保健养生的好方法。
8.六和塔的历史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 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 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太平兴国中改寺名为“开化寺”。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 年间重建。 明正统二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乾隆皇帝游此,为每 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此况 实属罕见。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群山 ,赏心悦目。宋郑清之有诗句云:“ 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 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五十九点八九米,占地八百八十八平方米。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 显得十分和谐。塔内每二层为一级,有梯盘旋而上,壁上饰有“须弥座”,人物花卉,鸟兽图案等雕刻,非常 精致。 游人从塔上可眺望钱江,景色秀丽。清晨登塔,正如白居易《忆江南》一词所描写的:“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美不胜收。 据传,《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最后在六和塔为僧,圆寂 于此。 六和塔为古建筑艺术之杰作,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 ,现已开放,游人不绝。
- 上一篇
外地人与上海崇明人结婚落户 孩子是崇明户口,现在下半年小学升预备初中班,我在上海虹口凉城上班,住宝山大华,哪个中学可以让他读书
孩子是崇明户口,现在下半年小学升预备初中班,我在上海虹口凉城上班,住宝山大华,哪个中学可以让他读书 孩子是崇明户口,现在下半年小学升预备初中班,我在上海虹口凉城上班,住宝山大华,哪个中学可以让他读书尚
- 下一篇
世界上死了多少人 “世界上最老女人”去世,享年127岁,是19世纪的最后一个人!
“世界上最老女人”去世,享年127岁,是19世纪的最后一个人 长寿,一直是很多人在追求的目标,他们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得久一点,多做一些事情,多看一些风景。2020年1月25日,世界上最老的女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