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酒征服 拥有千年历史的扎染是靠什么征服现代人审美的
拥有千年历史的扎染是靠什么征服现代人审美的
布匹是扎染的载体,没有纺织也就没有布帛、丝锦,没有了诸如此类的载体,也就不可能有在载体上的任何涂染的美术工艺。
我国纺织的历史从现存的史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
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都曾发现过不少玉蚕,说明当时人们对蚕桑的重视。
到了春秋战国,丝织工艺进步很快,从现有发掘出来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上看,当时的丝织品种类繁多,图案精美。
及至汉代,丝织品和染织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品类已可分为绵、绫、绮、罗、纱、练、纨绢、绨、缎等十数个类别。
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中原地区以临淄、襄邑等地为主的丝织生产中心。
我国传统社会以男耕女织的基本经济形态形成之后不太长的时期,社会思潮中便出现了对“织女”的崇拜。
汉代画像石星像图中就有“织女”的美丽形象。
西汉长安昆明池畔也发现了“织女”的石雕像。

这些文物中的“织女”,也就是我国民间无数从事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艺劳动生产的妇女的神化形象。
西晋绞缬上襦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纺织生产劳动的记述和描绘。
比如《墨子·辞过》:“女工作文采”,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织女的劳动已经不仅只是纺织布帛,而且在布帛、丝织上“作文采”了。
孟郊《织妇词》说:“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生动地描绘了织女们艰辛的劳作;王建《织锦曲》写道:“红缕葳蕤紫茸软,蝶飞参差花宛转。
一梭声尽重一梭,玉腕不停罗袖卷。”描绘了织女的心灵手巧的纺织劳动。
正是她们夜以继日的劳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中国纺织、织染的精品。
古代织女们进行纺织的原始织机是什么模样?我想,大致就是文献上说的“踞织机”。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汉代铜贮贝器,它的盖上有从事纺织的雕铸人物,从画面上看,这种原始的踞织机是手脚并用的。
又从出土的汉代锦绮实物上看,当时的织机已经可以斜织和提花了。
东汉王逸《机织赋》:“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是对织女劳作的精彩描绘。
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织就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的精美纺织品。
汉代铜贝器出土地的晋宁属滇池区域。
当时滇池区域已有河蛮部族(西南夷中的一个强大部族。
河蛮后来分为白蛮、乌蛮两支部落,分别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居住,我们有理由推断:在汉代,地处边陲的云南纺织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其中必定有河蛮的纺织品,也就是说,必定有白族、彝族先民们的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