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行事钞足数众相篇第三】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行事钞足数众相篇第三】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亦名:足数众相篇, 子题:足数 ,行事钞‧足数众相篇:「足数众相篇第三。别众法附。(一,足数本文)(一、叙两途以明来意)上已明其来集,而用僧须知应法。若托

【行事钞足数众相篇第三】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亦名:足数众相篇, 子题:足数 ,行事钞‧足数众相篇:「足数众相篇第三。别众法附。(一,足数本文)(一、叙两途以明来意)上已明其来集,而用僧须知应法。若托事无违,虽非僧体而堪成僧用。必于缘差脱,不妨清净入非僧摄。以此二途,故当料简。使是非两异,取舍自分焉。(二、开四例广辨是非)就中例四:初明体是应法,于事有违,故不足数;二﹑体境俱非,虽假缘亦不足数;三﹑体非僧用,于缘成足;四﹑约缘有碍,不妨成法少分不足。……(二,别众法附)次明别众。谓同一界位,相中有乖。不同僧法,故云别众也。有二,初明别相,后明成不。」资持记释云:「释足数篇。题云足数。足犹满也,即律中得满不得满等,如后具引。数有七位,始自一人,终至二十。然今多据众法明之,对首心念,同须应法。疏云,一人说戒辨与百千敷教齐等,故可知矣。然下文中多明不足,为显成足,故约堪能以目篇首。众相者,有本作僧相,人即解云僧翻众故。今则不然,四例简辨,其相非一,故云众耳。别众附者,足别相关,以类相从故。……就四例中,即前二途开出二例。初句出第四,并体如故。第三出第二,俱体非故。举要为言,初体是相非故舍,第三体非相是故取,第二俱非故舍,第四俱是,亦取亦舍。对文可知。二云体境者,体谓戒体,境即人境。」(事钞记卷四‧二四‧一六) 很赞哦!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