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曹操,曹操到”,知道下半句的你,肯定笑不起來
“說曹操,曹操到”,知道下半句的你,肯定笑不起來
俗語在某種時候用起來不僅方便,而且還很貼切風趣,讓人覺得你富有生活經驗。但有那麼幾句俗語卻讓人用得很糾結,原因就是我們只聽到了上半句,而且一直用上半句,並且聽字生意,自以爲用得很是形象。可事實上卻一直在錯誤的使用它,因爲這句俗語的意思完全不是它表面的意思。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說曹操,曹操到”。生活中我們在形容一個人來得巧,到的快的時候,往往都會用這句俗語來形容。
從字面來看,就是誇獎一個人及時,快速的意思,所以往往被我們看作褒義俗語,但其實不然,這句俗語人們只是說了一半,後一半完全顛覆褒義的本義,可被視爲貶義。
看到這裏想必很多人笑不起來了吧,因爲自己也曾被人這樣“誇獎”過呀。
那“說曹操,曹操到”的後半句是什麼呢?就是“當面錯過,豈不好笑”。這句俗語因爲後半句的加入,意義直接改變了,它不是誇獎一個人的能力,而是在嘲笑一個人的有眼不識泰山。說起這句俗語,就要提到它的本尊曹操了,因爲這是由他而起的一句話,雖然他對此非常不高興,甚至封當時人的口,不讓人說這段往事。
原來,當年曹操還沒有那麼威風的時候,也曾經經歷了一段很不順的人生。而在他爲父報仇,攻打徐州的時候,正好與呂布對峙。
歷史上的呂布大家都知道的,不只是愛貂蟬入骨,還有一身不錯的本事,著名的“轅門射戟”就充分表現了其精湛的箭術。
所以,以曹操當時的實力以及他自己的武功,與呂布相抗那就是以卵擊石。
曹操是個靈活人,打不過就跑還是會的。呂布一見曹操跑了便隨後緊追,可不知曹操是長了翅膀還是坐了飛機,反正一轉眼就看不到了。
呂布騎着高頭大馬一路追尋出城,就是看不到曹操的身影。剛好路邊有個人,呂布便傲慢地問:看到曹操沒有?他往哪去了?那個人也識趣,一句話沒說便朝着前邊一指。呂布追曹操心切,想也不想就直接追了下去。
可那個“指路人”見呂布一走,馬上掉頭朝着呂布相反的方向跑了。爲什麼?這個人就是曹操本尊呀。說起來是夠可笑的,呂布竟然連曹操也不認識。
其實要是白天,加之正裝的話,呂布不會與曹操錯過,但問題是兩軍已經殺的烏煙瘴氣了,而且天也暗了,再加之曹操善於“化裝”,也難怪呂布相見不相識了。
可惜曹操這一脫身,便是呂布自己爲自己挖下了坑,在日後被曹操抓住機會給一舉滅了。這充分說明,認人認不準,後果很嚴重。
曹操是個最怕人家揭短的人,而且最愛報復人。對於當年這樣不堪的糗事,他是很不高興人們提起的。
據說後來因爲有人談起這句俗語,傳到曹操耳朵裏,很快這個人就被滅了口。可見,隨便說俗語也有生命危險,這種嘲笑人的事絕對不能隨意脫口,弄不好就會惹來殺身之禍。
不過,此俗語的出處有待商榷,因爲有資料顯示,這句話是出自書評家毛宗崗先生之筆,他在品評三國時是這樣寫的:方說曹操,曹操就到,當面錯過,豈不好笑。
因此,這句俗語曹操是不是聽說過還有點存疑,但不管如何,此語肯定都不是一句讚美人的話,知道這一事實,再用時就要小心了,以免遇到瞭解此語出處的人,從而結下怨懟。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三國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