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古代有哪些公主远嫁了 历史公主远嫁七年之久

火烧 2023-04-08 01:55:15 1069
历史公主远嫁七年之久 历史上的刘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到乌孙后各生了几个孩子 一、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婚姻关系,被称

历史公主远嫁七年之久  

历史上的刘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到乌孙后各生了几个孩子

一、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婚姻关系,被称作和亲。

根据《汉书》记载:和亲之议,发于刘敬。 (1)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 匈奴冒顿单于对西汉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刘邦亲率大军32万前往抵抗。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2) 刘邦十分忧虑,问计于大臣刘敬,刘敬建议和亲。开始,刘邦拟将他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离婚远嫁,后来被吕雉阻挠,不能成行,但刘邦仍选了一位皇族的女儿,封为公主,送到匈奴汗国,另外还送了不少足以使匈奴动心的嫁妆。

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

(3) 刘邦以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几代皇帝,对匈奴继续执行和亲政策。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公元前162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5年(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2年(景帝前元五年),西汉皇帝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出嫁匈奴单于。

但这七次和亲都未留下和亲公主们的姓名。直到元封年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令其嫁给乌孙王猎骄靡;史家们才将她的芳名载入了史册。

和亲是朝廷的大事情,甚至还被刻碑勒石(4) ,可是为何史家偏偏忽略了作为主角的公主们的名字,这是有难言之隐的。因为,在汉王朝刚建立不久时,政权尚未十分巩固,国内的藩王割据势力很大。

汉朝政府除了对付封建王侯的叛乱外,尚无力阻止匈奴的掳掠。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政府采取了和亲与赠送财物的办法,把宗室的女子封作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且每年向匈奴赠送大批的物品,约定不得再进犯。

这种和亲,实际上是在双方力量对比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下,汉朝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这样的和亲是屈辱的象征,所以后来贾谊称为可为流涕者。

细君公主为何能名传史册,究其原因,首先是此次和亲的性质和以前几次已经有所不同;前者是汉王朝为了取得与匈奴汗国政治和军事上的暂时妥协,后者则是为了增进汉王朝与乌孙国之间的联系,实行政治上的联盟,是张骞凿空 西域、(5) 断匈奴右臂 (6) 的战略计划中的重要一部分。 以前的七次和亲虽然收到了暂时的效果,但仍不能阻止匈奴对汉朝的骚扰。

汉武帝即位后,放弃了对匈奴单方面退让的和亲政策,向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武帝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汉朝三次派大军北伐匈奴,逼其退入大漠以北,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廷。 (7) 匈奴虽然受了挫折,汉朝政府决定在进行军争打击的同时,派人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对付匈奴。

由于乌孙国东邻匈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汉政府如果能与乌孙结盟,既可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又可作为联系西域各国的纽带。

公元前l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乌孙与汉朝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这些举动当然引起了匈奴的愤怒。

匈奴闻汉通乌孙,怒,欲击之。 (8) 乌孙惊恐,决定倒向汉朝一边。

乌孙王派人到汉朝献马,并提出了愿娶汉朝公主为妻的要求。对于这次和亲,汉朝特别重视,仪式非常隆重,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

(9) 这次和亲对于乌孙国来说,还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朝的文明对于乌孙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乌孙的社会进步。

有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证明公元前二到一世纪,乌孙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据载,还在公元前71年时,乌孙与汉军共击匈奴,获匈奴四万人,乌孙皆自取所虏获,而到公元前36年随西域都护袭击匈奴,大胜而归,乌孙却没有虏掠人口。

这类资料证明当时乌孙己进入封建社会,无需大量奴隶。公元一世纪以后的墓葬出土物,表明乌孙社会贫富阶级分化明显,已冲破血缘氏族关系,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个体家庭。

(10) 虽然说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乌孙与汉朝的交往,无疑催化了乌孙社会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制的产生这一质的飞跃。汉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于乌孙影响巨大,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刘细君所作出的贡献。

历史中有哪些公主是远嫁来平和战争的

丝路上的和亲公主

王昭君

昭君,名嫱,汉时为与匈奴通好,被选出嫁塞外。古诗中有“欲饮琵琶马上催”即指昭君出塞一事。其夫呼韩邪单于得昭君十分喜欢,上书汉元帝:“愿意保证上谷至敦煌一带的安全,世代传下去,永远如此。”至此,汉匈边境真正出现一派和平景象。

呼韩邪单于死后,其子雕陶莫皋即位,复收昭君为妻,育二女。 王昭君为汉匈和解、边境安宁作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事迹直到今天还在汉蒙两族人民中传颂。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谷物种子、书籍和能工巧匠,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西藏高原,为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唐宗室女,贞观十四年,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入吐谷浑与国王诺曷钵完婚。这次合亲促进了唐与吐谷挥人民的友好关系,后弘化公主又鼓励自己的儿子与唐联姻,结成世代亲戚关系。

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谷浑被吐善所灭,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率数千帐牧民,越过祁连山,投奔凉州。唐王朝又在凉州、灵州一带设置“安乐州”。武则天曾封弘化公主为“大周西平公主”,希望她在平定西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武威出士的《大周故西乎公主墓志》记载,弘化公主曾活到76岁,死后葬在灵州南阳辉谷冶城山岗(今武威南营青嘴湾)。

金城公主

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宗室女金城公主入西域,与苏度摸末完婚。苏度摸末乃弘化公主与土谷浑王诺曷钵长子,此后,唐高宗封苏度摸末为左领军卫大将军。

金明公主

苏度摸末死后,弘化公主次子闼卢摸末来唐朝求婚,高宗又将宗室女金明公主下嫁给他,并封闼卢摸末为左武卫大将军梁汉王。多次联姻维持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这一段的畅通,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唐王朝西北边疆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江都公主

张骞出使乌孙之后10年,即公元前109年,当时居住在新疆伊犁河流域一带的乌孙王昆莫为了结好汉朝,以良马千匹为聘,迎娶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不几年,乌孙王昆莫老去,又将江都公主,即细君嫁与其孙岑为妻,这虽不合汉习俗,但为了民族团结的大义,公主最终与岑结成夫妻。两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

解忧公主

江都公主病故后,楚王戊的女儿解忧公主赴孙乌,与岑结合。解忧公主的长女后来成为龟兹王绛宾的夫人,曾数次进中原学习先进科技文化。两位公主的联姻,使汉与乌孙的关系日趋亲密。

公元前72年冬,匈奴进攻乌孙,汉王朝派出15万骑兵北渡大漠,与乌孙5万骑兵联合,夹击匈奴。匈奴遭到出其不意的突袭,大败北徙,丝路复现安宁。

中华上下五千年之文成公主远嫁吐番读后感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

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

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

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

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

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形象生动,雕刻精细。

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

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所作贡献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

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

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

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

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

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为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

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为。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

历史上各朝代特立独行的公主都有谁

不甘寂寞的馆陶公主 丈夫死了,五十岁的馆陶公主长夜寂寞,又没了当年到处管闲事的特权,于是看上了自己十八岁的养子董偃,终于引诱成功,生活在了一起。

董偃十三岁的时候,跟着母亲一起做珠宝生意,经常出入富家豪门,当然也是馆陶公主府的常客。这个小男孩生得十分俊秀,公主府里的人都很喜欢他。

中国古代有哪些公主远嫁了 历史公主远嫁七年之久

渐渐的馆陶公主也听说了这个男孩的漂亮出众,一时好奇,就让家人将他找来看看。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便对董母说:“你这个儿子很招人喜欢,让他留在府里,我帮你抚养他成人。”

董偃从此留在了公主府。馆陶公主一开始倒也信守诺言,不但请人教他读写算术,还教他骑射功夫,广泛接触各种经史典籍,学得文武双全。

一眨眼,董偃长到了十八岁,性情温文尔雅,相貌俊俏,翩翩。 于是,馆陶公主便和这位养子之间产生了不伦之恋。

看来如果不是钱势所迫,就是这位超级帅哥多少有点恋母倾向--从发展的情况看,两者兼而有之。 馆陶公主对这位小情夫万般宠爱,唯恐有让他不满意的地方。

她还希望能把董偃推到交游广阔、功成名就的地位上去,因此,馆陶公主还特地嘱咐帐房:“凡是董偃所要用的,只要一天内不超过一百斤金子、一百万钱、一千匹帛的上限,就没有必要报我批准,任凭他去用。” 董偃相貌出众、才华俱佳、为人性情又温和,还舍得花钱,很快他就声名雀起,许多公卿名人都乐于和他交往,全城都尊称他为“董君”。

有一位住在文帝安陵附近的袁叔,乃是名人袁盎的侄儿,跟董偃私交甚笃。这位袁叔便提醒董偃说:“你私下里和大长公主情好,如果皇帝对此不满的话,你将有不测之祸。”

董偃早对此事心怀鬼胎,听老友这么一说,更是惧色满脸:“我担心这件事已经很久了,只是想不出办法来。”这位袁叔早已谋划妥当,便把自己的主意合盘托出:“皇上的祖坟安陵,是皇上年年都要来祭祀的。

但是安陵附近没有象样的行宫,皇帝每次来往都无法好生休息。而馆陶公主的私家园林却正在安陵旁边,如果你能劝说公主将园子送给皇帝,皇帝知道这是你的主意,必定对你好感倍增。

足下到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说,即使你不献园,迟早皇帝也会想到它上头去,等到皇帝开口讨要的时候,还有你的机会吗?” 董偃顿时恍然大悟,感激之余磕头行礼:“一定照你说的办。”

于是董偃立即将袁叔的主意说给馆陶公主,馆陶公主立即照办,将别院送给了侄皇帝。刘彻十分高兴,立即将这座园子改名为长门宫,对姑妈的心意赞不绝口。

馆陶公主自打女儿遭贬以来,还没见过侄儿这么好的态度,也很是欢喜,特意让董偃送了一百斤黄金给袁叔表示谢意。 收了重礼的袁叔再接再厉,又为董偃出谋划策,教馆陶公主装病不上朝。

刘彻刚收了姑妈的大礼,就听说姑妈生病,自然前去看望,询问有没有要自己帮忙的地方? 馆陶公主于是便开口请武帝待自己“病愈”以后,再到自己的山林别府游宴庆贺。 武帝聪明绝顶,也早已听说了姑妈私纳小夫的消息,于是一口应允下来。

武帝前脚刚回到宫中,后脚馆陶公主的病就霍然痊愈,紧跟着就进宫谒见来了。武帝对姑妈的小算盘心领神会,送了她一千万现钱,做接待自己和群臣的费用。

几天后,武帝果然依约来到公主的山林中。 馆陶公主穿着仆妇的衣服,围着围裙,一副低声下气的模样出门迎接侄儿。

武帝看了这个场面,不禁为姑妈的苦心哑然失笑,进府还没有坐定,第一句话就说:“我还想谒见主人翁呢。” 馆陶公主听了侄儿这句话,连忙走下殿去,摘去发簪耳环,披散头发赤着脚,再次向刘彻磕头请罪:“臣妾做事太不成体统,辜负了皇上的好意,请皇上治罪。”

刘彻笑道:“姑妈不必如此,本就是一家人嘛。” 馆陶公主重新梳洗穿鞋,从东厢房里将董偃领进正殿。

董偃戴着绿帻头,套着青袖套走上前来,跪着不敢出声。公主代他说道:“馆陶公主疱人、臣董偃冒死拜谒。”

董偃叩了头,武帝亲手将他扶了起来。一看果然是翩翩人物,顿生好感,不但不说什么,反而赐他衣冠,称他为“主人翁”。

于是馆陶公主亲为侄儿捧食敬酒,还赠送陪侄儿前来的将军、列侯、从官们金钱锦帛。于是皆大欢喜。

董偃之名,遐迩天下。 董偃的年纪与武帝相仿,又善于各种游戏寻开心的花钱法门,从此经常与武帝来往,领着各郡国投奔他的声色之徒,进宫去陪武帝斗鸡跑马、蹴鞠比武。

把武帝乐得合不拢嘴。于是武帝决定给董偃一个格外的恩典:在皇宫正殿宣室宴请馆陶公主和董偃。

正当馆陶公主为自己的时来运转欢欣鼓舞的时候,董偃却被门官东方朔拦住了。武帝闻声出来看时,东方朔放下手中的兵器戟,向前对武帝说:“董偃犯下了三条死罪,哪有进殿的资格呢?”。

历史上有沿着丝绸之路出嫁的公主吗

汉王朝与匈奴之间争取西域的斗争绵延百年,这其中不仅活跃着张骞,班超这样的外交家,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和亲远嫁的公主们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解忧公主和亲乌孙的故事令人难忘,其实细君公主作为和亲西域第一人,同样是值得一表的。刘细君出生在明媚旖旎的扬州,幼年时她的父亲江都王刘建因参与淮南王谋反而丧命,汉武帝念及细君年幼无辜,又父母早丧,将她接到长安宫中抚养。

刘细君聪慧俊美,在宫中教养得出众的才华和高贵的气质,谈吐高雅,进退相宜,很得汉武帝的疼爱和赏识,长大成人后,适逢朝廷定下和亲大计,便当此重任,成为远嫁乌孙的第一位公主。山高水远,旅途寂寞,公主只能令随从马上弹奏琵琶以为消遣,唐朝诗人李颀的诗句描写了这一情景“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细君到了匈奴后也很受欢迎,文静美丽的汉家公主亲善谦和,言行得体,不仅受到了乌孙国王的宠爱,也赢得了乌孙百姓的尊敬和喜爱,他们称细君公主为“柯木孜公主”,意思为“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一样的公主”。但即使聪慧懂事如刘细君,远离故土,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面对着苍凉偏远的土地,勾心斗角的宫廷,年老体衰的国王,违背纲常的婚俗,也难以克服内心的无限悲哀,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又名《黄鹄歌》,后来被收进《汉诗》,它生动的描述了当时乌孙国的生活状况,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首边塞诗。从诗中不难看出,当时乌孙国还相当的原始,露天而居,食物和饮料就是肉和奶,可想而知这让生在明媚扬州,长在锦绣长安的细君公主多么难以适应。

诗中无限哀怨的表明,日夜思念故土,哪怕能化作天鹅飞回家乡。这首诗传到了长安,连性格刚强的汉武帝都为之动容,深感细君心中之苦。

他一方面派使节为细君送去美味佳肴,用具帐篷等物品以示慰问,一方面勉励细君以国家大局为重,安心边疆,不负王命。 刘细君也是不负王命的,她在乌孙苦苦支撑了五个春秋,直到撒手人寰,再也没有回到过汉地,为今后解忧公主的和亲打下了基础,为国家的民族政策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但愿身后魂魄不散,能够越过万里江山,归故乡。 如果说细君的故事悲苦,解忧的故事悲壮,那么另一位公主的故事则是浪漫美丽,令人浮想联翩的了。

那就是解忧公主和翁归靡的长女,龟兹国的王后弟史。从血统上说,弟史是汉家的外孙女,传说这位混血公主异常聪慧美丽,且天赋出众,在乌孙国的时候就为人们所称羡不已。

弟史长大后,解忧公主把她送去长安学习音乐。在途径龟兹国的时候,受到了国王绛宾的接待。

年轻的降宾见到弟史,惊为天人,倾慕不已,立刻向解忧公主求亲,想娶弟史为妻。解忧公主没有同意,弟史是掌上明珠,不忍她同自己一样远嫁他乡。

弟史来到长安,在宫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因天资出众,也深得汉朝皇帝的疼爱。几年后学成归国,更加品貌惊人了。

归国途中再次路过龟兹,国王绛宾依旧痴情不改。 为了能得到心爱的人,降宾大胆行动,把弟史扣留在了龟兹,同时遣使到乌孙面见解忧公主,恳请公主同意弟史出嫁。

一来降宾的一片情意打动了公主,二来降宾自身的条件也不错,一国之主,年轻有为,再就是这桩婚姻的意义重大,可以为汉朝和乌孙争取到另一个西域大国的结盟,而聪慧的弟史堪当此任。总之这一次,解忧公主终于同意了,并将此事报与汉家朝廷。

降宾和弟史在龟兹喜节连理。 可想而知,伉俪和美,弟史倍受宠爱。

成亲后的第二年,新婚夫妇共赴长安,拜见汉宣帝。汉宣帝大为高兴,封弟史为公主,赐予公主的规格和仪仗,于是弟史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嫁到西域的第三位汉家公主,降宾也由汉家的外孙女婿变成了女婿。

夫妻二人在长安学习了很多汉朝的文化,尤其是音乐。降宾回到龟兹后,进行了很多汉化的改变,龟兹大到建筑礼仪,小道器具饮食,都学习汉朝的风格。

夫妻二人都精通音乐,在国内大力发展音乐,龟兹古乐流传至今,大概他们夫妇功不可没吧。 一直以来不明白,为什么同是和亲远嫁,千百年来人们对王昭君大加歌颂,而对比王昭君嫁得更早(从时间上说,细君和亲比昭君早72年,解忧和亲早于昭君67年),更远,贡献更大的细君,解忧却极少提及。

对比昭君出塞和细君,解忧的和亲,我总觉得后者是更应歌颂的。首先,从和亲的难度来说,细君,解忧的和亲远远比昭君要困难。

就在今天来说,嫁到内蒙古和嫁到新疆都还有很大的差别,何况当时。从刘细君的诗中可以看出,乌孙当时的情况是相当原始的,生产力不发达,连汉朝的公主都住不上帐篷。

而匈奴虽然也是游牧民族,但是历史很长,国力强大,草原文化还是比较发达的,生活条件要比乌孙好得多。另外,匈奴与汉争战近百年,对彼此都很了解,而刘细君的出嫁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没几年,在那之前汉不知有乌孙,乌孙更不知有汉,双方的磨合认识是很艰难的。

其次,和亲的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昭君和亲时,汉对匈奴作战在多年前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匈奴被迫远。

八世纪初唐朝哪位公主远嫁吐鲁番

八世纪初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鲁番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16岁的文成公主知书达理,朴素大方,主动应征作25岁的松赞干布夫人。相传,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

历史上多次改嫁皇帝的妃子是谁

隋炀帝萧皇后历史上迷倒君主的美艳女人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总是让九五至尊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屈指可数。

萧皇后就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萧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身份是公主,她的父亲是南北朝末期西梁孝明帝萧岿。

萧公主出生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然而,因为萧公主出生的年份是二月,而当地的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不吉利,所以萧岿就把她交给堂弟萧岌收养。

不久,她的养父萧岌过世,她的舅父张轲不得不收养自己的外甥女。隋文帝杨坚即位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

这位隋朝的开国皇帝希望从一向关系良好的西梁国挑选一位公主作为晋王之妃。萧岿得知此事后就去占卜,但占卜的结果是,自己身边的女儿皆不宜,最后,萧岿不得已接回了由舅父收养的女儿,占之结果是大吉大利。

于是,只有九岁的萧公主便嫁给了年已二十一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妃。因为萧公主年纪尚小,所以接入宫后并未马上成婚。

杨坚的独孤皇后对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妇十分喜爱,把萧公主当成是自己的女儿抚养,为她请了许多师傅,传授她读书、作文、绘画、弹筝等。聪明过人的小媳妇学什么像什么,而且往往是一点就通。

四五年下来,萧公主不但出落成一个雪明花艳、亭亭玉立的美人,而且知书达礼、多才多艺。转眼到了开皇十三年,受命镇守扬州的晋王杨广回到京都长安和小媳妇萧公主完婚。

这一年,杨广二十五岁,小媳妇才刚满十三岁。杨广是出了名的好色之徒,见到容貌秀丽、风姿绰约的小媳妇自然喜欢得不得了。

且杨广得知占卜奇人袁天纲早年曾说过自己的这位小媳妇“母仪天下”的话,他更为高兴。把这位小媳妇视为自己命中的福星。

完婚之后,杨广就立即拉拢权臣杨素等人开始了夺储行动。偏偏此时,太子杨勇正为妻妾争宠而烦恼。

原来,杨勇不喜欢太子妃元氏,把一门心思都花在偏房云昭仪身上,结果元氏受不了冷落之苦,一时想不开便上吊自杀了。隋文帝一怒之下就废掉了杨勇的太子位。

杨广则乘虚而入,在其母独孤皇后的极力支持下,坐上了太子宝座。这样,做了七年晋王妃的萧氏女当上了太子妃。

不久,杨广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策划密谋,提前登上了皇帝宝座,萧氏女也就成了大隋朝“母仪天下”的萧皇后,印证了袁天纲说她将“母仪天下”的预言。别的皇帝是三宫六院,而杨广一口气在西苑修了景明院、迎晖院等十六院。

然后,他从应征而来的天下美女中,选出十六人,封作四品夫人,分别入住各院。另外挑选三百二十名美女学习吹弹歌舞。

此时的萧皇后才了解了这个风流的皇帝丈夫。但她只能调整心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随遇而安了。

也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大度,让沉湎于酒色的隋炀帝对她一直十分礼敬。萧皇后和隋炀帝共同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

公元618年春天,觊觎皇位和萧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领禁军造反,率兵进入离宫,刚满五十岁的隋炀帝在烟花三月的扬州被勒死了。这样就使虽半老徐娘、但风韵犹存的萧皇后成为了一名寡妇和乱世女俘。

宇文化及早年曾对萧皇后心存暗恋,干掉杨广之后,立即以萧皇后儿子的性命相要挟,逼她做自己的偏房。此时萧皇后的处境可想而知,想活命就只有逆来顺受。

这个仪态万方的女人成了宇文化及的囊中之物,大隋皇后的威仪顿时烟消云散。但是,宇文化及的狂妄行为很快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此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节节胜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及,一败再败,最后,他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并自立为许帝,改称萧皇后为淑妃。然而不久,魏县又被攻破,宇文化及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一路追击,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

作为胜利者的窦建德不仅收缴了宇文化及的金银珠宝,还收缴了风韵犹存、魅力不减的萧皇后。窦建德本也是好色之徒,从此纵情于声色之娱,几乎忘记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

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之前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也就是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终于打听到了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到乐寿迎接萧皇后。

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了使者。突厥番王处罗可汗初见萧皇后,顿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

当天夜里,蒙古包中,萧氏女便由大隋的皇后变成了塞外番王的爱妃。后来,老番王死了,由他的弟弟颉利可汗继位。

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二人就被新任的番王接纳。虽说萧皇后比义成公主年长,但由于她绰约迷人的少妇风韵,以及拥有刚到塞外的中原女人的新鲜汁味,这使颉利可汗对她更为钟情。

公元630年,即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了突厥大军,迎回了曾是前朝皇后的萧氏女。这时萧皇后已是四十八岁。

萧皇后入朝时,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脸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杨柳、仪态万千,依然诱人眼目、动人心弦,三十三岁的李世民一见倾心,不禁为之心旌摇曳。唐太宗封萧皇后为昭容,萧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爱妃。

萧皇后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