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指人什么意思 法源寺有塊石碑,是史思明所刻,石碑是他朝三暮四風格的最好見證
法源寺有塊石碑,是史思明所刻,石碑是他朝三暮四風格的最好見證
在北京宣武門外的教子胡同南端東側,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剎,它便是法源寺。偌大的法源寺內,暗藏着一塊古老的石碑,而石碑上神秘的字跡,卻能揭開一位歷史大人物的性格秘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北京法源寺,是宣武門外教子胡同的標志性建築,其占地面積約為6700平方米,是我國「 ”佛教重點寺院”,也是著名的「 ”華嚴三聖”之一。作為佛學院,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法源寺承載着培養青年僧侶以及傳承佛學經典的重要使命,它是自唐貞觀年間至今最具歷史文化意義的一座寺院。
法源寺內除了雄偉的佛殿以及佛像外,還有一件石刻碑文最引人注目。這塊石碑雖然顯得滄桑無比,但是依稀可以辨清其上字跡,其中包括:「 ”至德二載十月十五日建”、「 ”參軍蘇靈芝書”、以及「 ”御史大夫史思明”。
從碑文之上的丹書文字我們可以看到,這塊石碑居然與唐末叛將史思明扯上了關系。史思明,是「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 ”安史之亂”中的「 ”史”,指的就是史思明,而「 ”安”指的就是安祿山。
「 ”安史之亂”又被稱作「 ”天寶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公元755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伙同史思明起兵15萬,以「 ”清君側”之名於范陽起兵,叛軍聲勢浩大勢如破竹,迅速占領了河北及太原地區。
唐王朝的皇帝「 ”驚醒”之後,馬上組織兵力反撲,很快,安祿山父子之間發生內亂,安祿山被親兒子所殺,史思明見大事不妙,便立馬拋棄叛軍再度投唐。
史思明出身於西域,帶有一定的胡人血統,故此其體格威武雄健又驍勇善戰,屢次受到軍功嘉獎。直到後來,史思明做了安祿山的左膀右臂,輔佐其討伐奚和契丹,官位直遷至平盧軍兵馬使。
作為安祿山的鐵桿支持者,史思明本人極度主張安祿山叛唐,並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國度,如此一來,自己也能夠高官得坐。為了對安祿山的反叛提供足夠的聲援,他專程找來了當時的書法名家蘇靈芝,令其鐫刻一尊歌頌安祿山的石碑,並將其立於法源寺內,以供百姓「 ”瞻仰”。
不過史思明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盤卻打空了。隨着安祿山被刺死,叛軍開始連連敗北,史思明也只能為自己尋找後路。為了銷毀罪證,他特意命人鑿去原來的碑文,繼而用新刻的文字,向唐王朝表達忠心。就這樣,一塊寫滿了安祿山功德的石碑,轉眼之間又刻上了向唐朝效忠的文字。
據考古專家稱,法源寺石碑的價值很高,其主要價值包括:名家手筆、字跡格式、以及歷史見證,我們可以逐一進行說明:
首先,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該石碑是唐代書法家蘇靈芝的手筆,其筆法之遒勁端庄、可與當時的書法大師李邕、顏真卿相媲美。據資料記載,蘇靈芝本人留下的作品並不多,所以該石碑的文化價值相當高。

其次,法源寺石碑有一特殊之處,即碑文都是「 ”自左而右”書寫,而非傳統的「 ”自右而左”。眾所周知,古人在書寫時,往往都是采用「 ”自右而左”的模式,這與古代的書寫材料、書寫觀念、書寫姿勢等都有很大的關系,這似乎成為了鐵律。不得不承認,法源寺石碑絕對是古代石碑中的奇葩,也是石碑中極為另類的個例。
最後,法源寺石碑是歷史的見證,它本身與史思明有關,並且承載了史思明本人由盛而衰的整個過程。石碑碑文內容的變化,將史思明的性格特點徹底暴露,其反復無常的形象也躍然紙上。
文物是文化的沉淀與凝結,它們清晰地記錄着每一個歷史瞬間,也是溝通古今的一座重要橋梁。類似於法源寺石碑這樣的文物,其實還有很多,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好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