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今何在和江南 大陸古代眾多少數民族今何在?

火烧 2021-06-05 06:31:48 1063
大陸古代眾多少數民族今何在? 今天的少數民族,與古代的少數民族並不完全相同。今天的少數民族,包括南方的山居民族,如壯族、瑤族、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傣族、畬族、高山族等,曾經還可能被誤認為是漢族;
今何在和江南 大陸古代眾多少數民族今何在?

大陸古代眾多少數民族今何在?  

今天的少數民族,與古代的少數民族並不完全相同。今天的少數民族,包括南方的山居民族,如壯族、瑤族、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傣族、畬族、高山族等,曾經還可能被誤認為是漢族;而北方的遊牧民族,有一些已經在歷史的演化中同化入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中了,如匈奴族、羯族、鮮卑族、氐族、契丹族、黨項族、突厥族等;有些則保留到了今天,如藏族、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滿族、羌族等(其實古羌與今羌也大不相同)。所以,漢族有漢朝及其以前的古漢族,有隋唐以後的新漢族;新漢族不再是過去的純漢族,而是混血人種,用陳寅恪的話說,是摻和了「胡羯之血」的。

從世界東方的首都長安(今陜西西安,過去是漢、唐等朝的京城),到世界西方的首都羅馬,這中間漫長的地帶,被史學家們稱之為歐亞大平原。這廣闊無垠的地域,為沙漠、綠洲、戈壁、草原、河流、森林、高山所充填。在這塊坦蕩的土地上,遊蕩著許多的遊牧民族,他們像一鍋沸騰的開水一樣,周期性地或向東方的長安,或向西方的羅馬湧動,每每掀起滔天大浪。

大陸古代少數民族有許多傑出領袖,對本民族,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的融合、統一、發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匈奴族的呼韓邪單於、劉淵,羯族的石勒,鮮卑族的拓拔燾、拓拔宏、高歡(其實他是一個鮮卑化的漢人),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機、耶律楚材,氐族的苻堅,黨項族的李元昊,女真族的完顏阿骨打,蒙古族的成吉思汗(鐵木真)、忽必烈、渥巴錫,藏族的格薩爾王、松讚幹布,滿族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康熙、乾隆等等。

金庸的《天龍八部》(北宋時漢人與契丹人、女真人),《射雕英雄傳》(南宋時漢人與蒙古人),《倚天屠龍記》(元朝時漢人和蒙古人),《碧血劍》(明朝時漢人與滿人),《鹿鼎記》、《書劍恩仇錄》(清朝時漢人與滿人)等小說,都是反映古代中華民族內部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矛盾和衝突(當然也有融合,有統一)的故事。

大陸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下面是借用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任吉東先生的文章: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自始至終與之相伴相生的,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對峙。

遊牧民族通常是起源於亞洲北部和南俄草原地帶的,他們往往遊蕩在先進的農業文明社會的周邊地區。當農業文明社會處於健康發展的時代,他們會以向農業文明社會表示臣服來換取自己的安全,和通過物與物的交換獲得自己所無法製造的生產物資和生活物資。當農業文明社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呈現衰落時,他們經常對農業文明社會發起掠奪性戰爭掠奪財富、人口和牲畜。農業文明社會出現較嚴重的問題而陷入混亂時,他們往往會乘虛而入,實行征服。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眾多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共同譜寫了一部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歷史上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遊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權,他們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名號和中原的漢民族相互攻伐爭鬥,也相互融合包容。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遊牧民族大致有6部分:一是匈奴部分: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向西逃往歐洲;氐和羯都是匈奴的一部分,先後被漢族融合。二是東胡部分: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現在。三是突厥部分: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四是通古斯部分:原稱肅慎(商、周時分布於黑龍江、烏蘇裡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後為女真、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五是羌藏部分:羌,一直生存到今天;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六是回鶻部分: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是今天的維吾爾族。

早在三皇五帝時的黃帝和炎帝聯合之後,農耕文化,就向以蚩尤為首領的狩獵文化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和交融。而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早在商代,來自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頻頻地威脅和騷擾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這些西北的遊牧民族,在商代時被中原農耕文明的人們貶稱為鬼方、鬼戎、昆夷、獫狁等,到秦漢時期又形成了統一的匈奴部落。到了周代,在西北邊境廣置烽火台,就是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來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當時的烽火狼煙,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設置的預警系統。後來西北的一支遊牧民族犬戎入侵,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周王室東遷洛陽,開始了東周列國時代。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西北方的那些諸侯國,如秦、趙、燕等,為了防止西北遊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築了堅固的城牆;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把這些國家的北城牆連接起來,築成了萬里長城。它的作用,還是為了防犯西北遊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王朝——秦帝國。秦始皇不僅通過築長城等一系列手段防守北疆,還命將軍蒙恬率領30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區)。

公元前202年,劉邦推翻秦帝國,建立西漢王朝。這時候,北方的匈奴就憑借它的軍事優勢,不斷對中原施加軍事侵略。漢朝的初始階段,國力是非常虛弱的,在對匈奴的關係中,完全是處於被動地位的,公元前200年,還出現了匈奴首領冒頓單於率30萬騎兵把劉邦包圍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的「白登山之圍」。從此直到漢武帝,漢帝國為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漢高祖、文帝、景帝執政的六七十年間一直採取「和親」政策。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派衛青、霍去病各帶5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衛青深入匈奴汗國500公里,一直追到寘顏山下的趙信城。霍去病深入沙漠一千餘公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殺虜7萬餘人,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從此,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公元207年,東漢丞相曹操北破烏桓,將東胡各少數民族遷徙到河北地區;公元216年,又將北方降漢的匈奴安置在並州,分五部加以統治。

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在建國之初,採取的是胡人內附自由的政策。只要某部落提出申請,政府就在中原地區劃出一塊地方,讓其安家落戶。內附政策使北方防線不復存在,由此引發的民族矛盾也日漸高漲。「八王之亂」後,西晉王朝對胡人聚居區的控制力大為減弱。公元316年,匈奴軍奪取長安,西晉滅亡,撤退到長江以南的西晉貴族建立了東晉政權。

此後,北方遊牧民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14個政權:前趙(匈奴304-318)、後趙(羯319-350)、前秦(氐351-394)、前燕(鮮卑337-370)、後燕(鮮卑384-409)、後秦(羌384-417)、西秦(鮮卑385-431)、成漢(巴氐304-347)、後涼(氐386-403)、南涼(鮮卑397-414)、南燕(鮮卑398-410)、北涼(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代(鮮卑315-376)。這個時期,民族之間的大屠殺屢屢上演,動輒上萬,「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而羯族與匈奴也在血腥的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孔子七十二賢後裔、發布「殺胡令」、徹底消滅後趙與羯族、完全趕走匈奴、重創氐族羌族鮮卑族、建立冉魏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冉閔,當然是不得不說的一位偉大人物,其無與倫比的功勛驚天地、泣鬼神,永照史冊。

隋朝統一後,先是對付柔然,然後是突厥。唐朝則直接面對強大的突厥(包括東、西突厥)。這場戰爭從公元624年(高祖武德七年)唐朝集議攻打突厥開始,到公元65O年(高宗永徽元年)設置管職突厥的單於、瀚海二都護府結束,前後經過了26年,唐朝最後取得了反擊突厥入侵的勝利。

從公元907年唐滅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54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等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五代十國」。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華夷混合政權。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公元907年,契丹族建立遼政權。公元1038年,黨項族建立西夏。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政權。宋遼西夏金對峙局面形成。公元1125年女真滅遼,公元1127年四月女真滅北宋。撤退到長江以南的北宋貴族,建立了南宋政權。公元1206年,在蒙古高原上以鐵木真為首的蒙古部落強大起來,建立了蒙古帝國。公元1234年,金帝國在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下滅亡。1279年3月19日,南宋滅亡。

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元帝國在僅僅統治中國89年後,在席卷全國的民族大起義的狂潮中滅亡,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中國大陸上最後一個漢族朝廷。明王朝始終面臨著北方的蒙古餘部(主要是韃靼和瓦剌)的困擾,他一方面對蒙古舊部展開軍事打擊,一方面極力扶持東北的其他少數民族以牽制蒙古。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後金開始崛起,滿族建立的清朝最終入主中原,成為封建體系下的最後一個王朝。

由此可見,中原先進的經濟對周邊少數民族頗具吸引力,先進的思想文化又影響著他們。從黃帝開始的古代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互相汲取、互相結合,以及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間經歷了無數次的碰撞,也經歷了無數的融合和同化。不管哪個民族,一旦進入中原,都逃不過被同化、漢化的命運。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冊,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已與漢族逐漸融合。至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同化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河南浚縣等地尚有匈奴赫連氏的後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沒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徵了。到了隋唐時期,北方中原地區各民族已經融為一體,出現了新的漢民族共同體。以至後來,契丹人已被元朝政府視同於漢人,而連「契丹」之名也逐漸消失了。元朝和滿族統治的清朝,都有一個相同的結局:他們統一全國的同時,都被漢族同化了,包括文化、政治、生活等各個領域。

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上,都可以說,中原和周邊少數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與統一主流相適應的,是形成了各民族統一的思想觀念,這是多民族統一國家和中華民族統一的政治觀念,也是多民族統一國家和中華民族歷史和思想的淵源關係。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民族凝聚力,促使中原與周邊各民族經過了戰爭——和平——戰爭,在戰爭中完成統一,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本文來源:李子遲到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