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性有多少 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历史学是一门以客观历史和历史研究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历史学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就这门学科而言,有一个不得不提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诚如古语所讲“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里主要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
历史的借鉴作用可以追溯至晋太史董狐对于“赵盾弑其君”,其后的中国历朝历代都注重史书的编撰工作。
这不仅仅是一种完成对前代历史记载的任务,同时统治者更希望历史可以垂训后世。

但是,古代明君不常出,清关不常有,历史垂训后世的作用是如何完成的呢?古代读书人仅仅是占社会的一小部分,历史如何发挥它的借鉴作用仍是一个疑问。
所以,“”值得深入探讨。
在古代可以触及历史的阶层多为上层和读书人,下层的民众基本上不能接触到历史,他们更多情况下则是构成历史的方方面面。
但是,历史终究是要介入平民百姓的生活的。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以清末民初为界限,历史不再是上层人物和读书人所独有的。
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促使普通民众可以从多方面接触到历史(我这里强调的历史是指人们对于中国以往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中国引进西方事物,生产力和文化事业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遭受列强的凌辱,近代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宣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来唤醒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赢得外国人的尊重。
这种情况下,历史逐渐为大多数民众所知。
如果说古代史书多是起到政治上的借鉴作用以及科举考试的辅助,那么自鸦片战争以后,历史则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
民众之所以需要了解历史,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强烈的民族危机,如何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当时的中国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的这一百年间,历史对于增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起到了重大作用。
近代生产力的提高,为各阶层的中国人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可能,例如报纸、书籍出版事业对于宣传中国历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底层人民。
在中国传统历史时期,历史更多的只是作为帝王将相的政治铜镜和读书人的教育材料,中下层人民很难接触到历史,即便就野史而言,那也只能算是当下的一种传闻。
而自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人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历史可以为更多的人所获取。
因此,便成为一个很必要的问题。
生产力的进步扩展了人们获取历史的途径(一种历史的必然)?民族危机唤醒民众对于历史的重视(一种历史的偶然)?就中国近代历史而言,两者在推动历史民间化的进程中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恐怕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历史学者而言都是很必要的。
就中国历史而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与历史是什么恐怕会是两个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命题。
自秦始皇以后,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民国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很难说摆脱了历史的包袱。
以建国以后的历史为例,这一段历史时期恐怕是一断奶不愿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提起的一段时期,但是历史不会因为人们的故意忽视而消失。
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财产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政治与人性的关系问题都值得每个中国人去思考。
但是从今天的中国来看,政府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似乎没有多大的进步。
敏感问题、禁忌话题的出现反映了历史在政府那里则成为一种手段,一种工具以及所造成的言论不自由。
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在现在的中国看来确实有特殊的含义了。
另一方面,就现在社会而言,网络的发达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尤其是近年来新浪微博的兴起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网络信息的传播。
因此网上很容易出现一些谈及建国以后历史的文章及相关话题。
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带有民间的色彩,非官方的性质。
我想,他们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心,一方面则是对于过往历史的追溯,探求中国人不愿提及的那块伤疤记忆对于现今中国社会的一些不满。
我认为这种行为可以算作是对于历史的学习。
近年来民国学者及其著作逐渐走红,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怀念那个时代,恐怕更多的是我们想从中寻找一种历史的借鉴,从而期盼我们所生活的社会能够有所进步。
而网络上的这种行为恐怕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即希望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各方面都有实质性的进步。
这就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解答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个问题了。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习历史的纯学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