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苏州民国老建筑 晚清民国之际,上海的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火烧 2021-12-28 20:10:39 1025
晚清民国之际,上海的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晚清至民国之际,特别是开埠后的20年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在苏州,而航运中心逐渐转向了兼具海运与长江航运的上海,上海港承担起了商业中心——苏州的外港
苏州民国老建筑 晚清民国之际,上海的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晚清民国之际,上海的发展给苏州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晚清至民国之际,特别是开埠后的20年间,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在苏州,而航运中心逐渐转向了兼具海运与长江航运的上海,上海港承担起了商业中心——苏州的外港角色,到达上海港的货物通过苏州分散至长江流域,而农矿产品又通过苏州转向上海港出口。 老上海 >由于空间距离临近,上海可以与苏州联系便捷,享受着苏州带来的经济利益,但显然依附于苏州。然而,这一时期苏州的发展也迎来了诸多不利因素。第一,因京杭运河在山东段淤塞而漕运功能全失,本以苏州作为终端港的长江内河航运体系大受影响,原从长江中上游输入的大批粮食、药材、丝织品等,不再运往苏州,江南运河段只能服务于江浙地区的商贸活动。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重创苏州工商业,导致长江三角洲的商业中心从苏州逐步移至上海。第三,上海的崛起导致苏州经贸地位下降。开埠前的上海,仅为江南松江府属县;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性的经济、贸易、工业与金融中心,不仅苏州府移往上海县驻治,管辖苏州府、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的苏松太分巡道也驻上海县。由于上海与苏州的距离极近,苏州的区域经济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 >老苏州 >第四,交通地理位置与商业贸易格局变化。由于上海港为长江出海口,沪宁铁路与津浦铁路的贯通及其后沪杭甬铁路的通车,大批货物均向上海集聚,上海成为水陆交通的中心。苏州仅是沪宁铁路上临近上海的一站,只能在商业贸易上附属上海。此外,商业贸易由运河体系为主一变而为以海运为主。第五,由于上述经济因素,原来在经贸上从属于苏州的常州、无锡等贸易码头,此时也转而紧靠上海,与苏州的经贸关系减弱。第六,苏州历来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棉布业在机器工业生产的冲击下难以维持,刺绣、榨油、织棉、泥塑、钟表业等也同样在持续衰落。 >老苏州 >直至19世纪末,作为苏州主要支柱产业的手工丝织业生产才恢复元气,经济生产重新焕发活力。 张宪文、张玉法:《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册)》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 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