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对唐朝的忠心 李存勖三支箭,后唐庄宗父亲李克用给他的三支箭用什么做的?(只要
李存勖三支箭,后唐庄宗父亲李克用给他的三支箭用什么做的?(只要
后唐庄宗父亲李克用给他的三支箭用什么做的?(只要是古代箭且在唐代用及可)
给他立誓的,一支箭代表晋王一个未完成的遗憾
宋初王禹偁的《五代史阙文》记传传说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说道:“第一支箭要你讨伐刘仁恭,你不先攻下幽州,黄河以南就不能拿下;第二支箭要你打败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握手结盟,结为兄弟,曾发誓说一起光复大唐江山,现在却背信弃义依附贼党,你必须要讨伐他;第三支箭要消灭朱温。你能完成我这三个愿望,我死而无憾了。”李存勖把三支箭供奉在宗庙里。到了讨伐刘仁恭时,李存勖命礼官以少牢祭于宗庙,请出第一支箭,让贴身将领背着作为前锋。胜利归来之日,带着俘虏将箭送回宗庙。后来,伐契丹、灭朱氏(后梁)也是如此。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真的那么厉害吗?
在他称帝之前,李存瑁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但是在他当上后唐庄宗之后,李存瑁却开始只顾每日玩乐,再也没有以前的雄心壮志,所以严格说来李存瑁算不上是一个厉害的人物,因为他的人生一半是成功的,一半却是失败的,生子当如李亚子就是对他前半生的写照,在他前半生的时光里,李存瑁确实是一个骁勇善战的猛将。
李存瑁的父亲叫李克用,李克用在死之前交给李存瑁三支箭,每一只箭都代表了他父亲的一个仇人,一件憾事,为了让父亲死的安心,李存瑁答应一定会帮父亲杀掉背叛过他的这些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将这三支箭都供奉在宗庙祠堂里,并且只要外出作战也一定会随身携带这三支箭。
这一时期的李存瑁严格训练治理手下的军队,告诉士兵们绝对不能临阵脱逃,面对危险应该要迎难而上,违者斩立决,正是因为这样的规定,将士们每次作战都舍生忘死,拼尽全力,在李存瑁的带领下,消灭了一万多的后梁军队,让原本以为必胜的朱温大吃一惊,面容失色,说出了“生子当如李亚子”这句话。
后来的战役中,朱温的军队节节败退,很多后梁的士兵看见李存瑁就很害怕,朱温也在心力交瘁中被狼子野心的儿子杀死了,后来李存瑁又连续攻克了耶律阿保机以及继位的后梁末帝,成功的将他父亲交给他的三个任务都完成了,可是称帝之后的他却忘记了治理国家,每日只顾歌舞升平,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有勇有谋的李存瑁了。

五代战神李存勖真的是死在了女人的乳浆当中吗?
这个问题本身是存在问题的,李存勖的死因有乳浆的因素,但不是因为女人的乳浆(而是皇后给的乳浆)。李存勖从小擅长骑射,骁勇善战,且胆识过人,深受唐庄宗的喜爱。唐庄宗经常将他带在身边征战沙场。
唐庄宗去世前给了李存勖三支箭。意思是让他帮自己做完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讨伐刘仁恭,第二件是征讨契丹,第三件是消灭朱全忠,历经十年征战,李存勖基本上将父亲的遗嘱完成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安然享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李存旭就是这样把自己给葬送在了戏台子上。他从小喜欢听戏唱戏。
称帝之后他常常涂脂抹粉,上台唱戏。还称自己为李天下,有一次一个伶人打了他一巴掌,说当今世上只有一个天下,虽然话糙理不糙,但打了皇帝,他非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容忍伶人胡作非为。不仅丝毫不顾陪伴自己作战的将士,有一次还将他们的妻女抢进宫来使他们饱受凌辱。
他将群臣对自己的信任和好感全部败光,还听信谗言杀了大将郭崇韬,还差点将战功赫赫的大将李嗣源也杀掉。就在这一年的3月,李嗣源在大家的拥护下打入汴京城,慌乱之中,李存绪被乱箭射伤,他的护卫连忙去禀报皇后。可能皇后是个不懂医术的人,派人给他拿了一碗奶浆,谁知道奶浆会让流血之人失血更快,于是李存勖喝了奶浆后,很快便咽了气
助他成就霸业的是其父留下的三支箭,最后却死于叛乱,为什么说他是咎由自取?
说起李存勖也算是一个人物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人才,但是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年纪轻轻仅仅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天下,不过他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说他好的就是在称赞他的才能,说他差的就是说他后期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江山让给别人,着实无能,这其中的差别是很大的。在他得到天下之后,他沉迷于享受,不理政事。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李存勖并没有说想要得到江山,他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的父亲在去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三只箭矢来提醒他不要忘了完成父亲最后的愿望。当然,李存勖也很努力,最重要的是他也很有这方面的才能,所以他用十五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江山。 但是在他真正得到天下之后,他就跟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只贪图享受,不理正事。这样的情况下不仅百姓对他不满,就连官员也对他不作为的做法伤透了心,所以最终他失去了江山,完全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他太容易被诱惑,就这样失去了方向,成为一个昏君,本来他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 所以说,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本来应该坚持的东西,不应该被轻易的诱惑,应该坚定自己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半途而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否则就会像李存勖一样被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这是非常大的耻辱。生于忧患死于安死于安乐乐的事例
后唐庄宗李存勖,飞鸦子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押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宠信伶人。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险遭杀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准备自立为帝。李存勖得讯忙拿出内府的金帛赏给洛阳的将士,逼他们开赴汴水。军到中牟县,听说李嗣源已进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势已去,急返洛阳,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阳后,他试图抵抗李嗣源的进攻。四月,李嗣源先锋石敬瑭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勖决定自己率军去扼守。丁亥日,军队按照他的命令在宫门外等候出发,李存勖正用早餐。这时,被提升为从马直(李存勖亲军)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带领侍卫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阳,派人从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李嗣源自己又当上了皇帝。
后唐庄宗李存勖是如何从猛将帝王到窝囊而死的?
李存勖上位之后宠信伶人,治国无度导致自己的灭亡,死也是死得窝囊。
李存勖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临危受命,带领军队光复李唐。当时的形式对他十分的不利,在外有朱梁大军逼近,重镇潞州被围攻已久,陷落在即;在内有诸元老不服,叔父李克宁也觊觎王位,有取而代之之心。李存勖在当时表现出来的王者气度十分的令人钦佩。
他不动声色,先发制人,早就准备好一切就等着李克宁开始谋反,当李克宁开始谋反的时候他迅速出击,让李克宁输的无话可说。在这之后他又带领骑兵攻打潞州,乘着大雾发起进攻,打的梁军措手不及。当时朱温得知了这个消息还感慨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我家诸子乃豚犬耳!”。
李存勖凭借过人的才智与谋略渐渐的打下了江山,并且当上了皇帝。但是当上皇帝之后的他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大召宦官,广采美女,有千人之多。而且他还宠信伶人,让其随意出入宫禁,地位凌驾于百官之上,他还听信宦官和伶人的挑拨离间,滥杀当年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搞得朝廷人人自危。李存勖本是才子,成天歌舞游乐,不理政事,朝廷上行下效,一片乌烟瘴气。
有人说他在将那三支箭还到祖庙的时候将自己的豪气、锐气、志气也一起还回去了。不然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不能统治好李唐的江山呢?
古代伶人是什么意思 后唐庄宗因盛宠伶人乃至败亡
伶人,亦称优伶,所指的是具有身段本事凸出的演艺人员。古汉语里优和伶都是演员的意思。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如日本能剧、歌舞伎演员,西方歌剧演员等。
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
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老郎庙会日,又称伶人节(伶人是旧社会对艺人的称呼)。
扩展资料:
后唐庄宗李存勖耽溺于伶人而丧国的历史事迹如下:
李存勖称帝后,他认为大功告成,于是不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开始迷上了看戏,还经常油头粉面的亲自登台表演,并取艺名为“李天下”。
有一天,李存勖自我感觉良好的在戏台上吊嗓子,连喊两声“李天下”,还没被自己的优美嗓音陶醉完,就被一个伶人(演员)上去扇了他个耳光。莫名其妙的李存勖问伶人为什么打他,伶人大义凛然的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那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大为感动,觉得还是伶人真心为他着想,那些个文臣武将什么时候说过那么高水平的话啊。
伶人从此受到皇帝宠幸,不但可以自由出入宫中(不知道包括不包括后宫)和皇帝称兄道弟,而且还能肆意侮辱戏弄大臣,弄得是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
李存勖还把伶人当作特务,让他们借全国巡回演出之际去刺探群臣的言行。当官职有了空缺时,他也经常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们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补缺。在李存勖的纵容下,有一次伶人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军队上下怨声四起、离心离德。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大将李嗣源也险遭杀害。三月,李嗣源在满怀怨恨将士们的拥戴下,宣布自立为帝,进兵洛阳。李存勖这时候才想起军队的重要性,连忙率军进攻李嗣源,结果走在路上,经常老婆被抢的士兵们就逃走了一半,李存勖知道形势危急,便回到洛阳准备据城固守。
不过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时候他一手提拔的伶人郭从谦看出皇帝已穷途末路,没有了利用价值,于是趁他吃早饭时发动政变,把爱演戏的李存勖活活烧死在宫中,“李天下”就这样丧命在惊心动魄的特技效果中。不久,李嗣源攻入洛阳,后来从废墟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谥为庄宗。
参考资料如下:百度百科-伶人
像周亚夫这样治军严谨的人物有很多,请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
乱世英雄李存勖:生子当如李亚子
乱世出英雄。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仅仅震倒了大秦帝国的高压长城,也震撼了千千万万被欺压的劳苦人民的心,为他们勇于反抗,提出了支持——最少是目的性上的支持。 古往今来,农民起义少功成之时,这倒不难想象,毕竟英雄、枭雄的,白手打天下,没有后顾之忧,大不了就是烂命一条;而泥腿子却是很难扛着锄头去锄禾中原大地,农民伯伯们向往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算有些远见的陈胜之流,那也只是追一个“王侯将相”,难以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落叶归根也便成了他们的归宿。天下,不是泥腿子的舞台——是英雄的“武”台,后唐庄宗李存勖(勖:[xù],勉励之意;公元885年-公元926年),便是这样的英雄。 上帝造出一根针,那最好就用来缝衣服,造了一把剑,当然是用来捅人的。剑不一定要大成,在其初具雏形的时候,便能取人性命,同样的道理对英雄而言也是适用的,李存勖在少年时便已经锋芒毕露。李存勖为晋王、后唐太祖李克用与贞简曹皇后长子,生于唐光启元年正月(公元885年12月),幼时擅弓马,勇力超群,深受宠爱。李存勖年少时便随其父外出作战,11岁到长安向朝廷报功,得唐皇之赐。这里顺便提一下,李克用(856年-908年),沙陀人,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赐李姓,是唐朝末年最强大的藩镇节度使之一,后受唐封为晋王。后唐创立后,尊称其为后唐太祖武皇帝。 天佑五年(即公元908年),李存勖继晋国王位,时年二十三岁。历经多年沙场打磨,李存勖已是声名赫赫,却契丹、击大梁、灭桀燕、服岐秦,中国北方大部分被他统一,晋国也随着李存勖的出现,如日中天,后梁太祖朱温曾赞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三十八岁(同光元年,即公元923年)于魏州(令属河北)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同年十二月灭梁朝,定都洛阳。五代诸帝者,不论文治论武功,无出其右者。 既然论到了“武功”,那当然要论“文治”。李存勖祖辈都是武将,虽不能说是目不识丁,却也没有什么文才出众的前辈,但李存勖本人却是文武双全。他通晓音律,能谱曲,擅二字叠,可自制辞谱,作“军歌”,都是让后人为之惊艳、赞叹的东西。不过文才与文治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这李存勖文才尚可,文治却可说是一塌糊涂。“武功”将他推上巅峰,天下英雄莫不仰视,“文治”却将他推下高台,戏子伶人无不哂笑。 这李存勖,基本就算是另一个李隆基:唐玄宗前半生结束了武周天下,整出了“开元盛世”,后半生耽于享乐,落得个马嵬坡下无奈叹息;李存勖则是三箭之嘱,搞定了仇人,扫平了天下,后半生宠幸伶人,落得个身死“兴教门”的下场。 坊间有“三年河东变河西,先智后昏李存勖”之说,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好话,但这人前后差异之巨大,可说是判若两人,究竟是什么让这个雄才大略的英雄发生了如此之大的转变? 大家知道,李存勖还有个小名,叫做“亚子”——亚子,当然不如“冠子”,霍去病从来不叫“亚军侯”,但其实这一声亚子是对此人的称道:相传李存勖幼年时已经是体格健硕,容貌魁伟,性子沉稳,且尚独自往来,这与一般富家子弟的纨绔不同,故而深受其父的喜爱,并且随着李存勖的成长,越发表现出其不同常人之处,也进而得到其父的重用。十一岁见唐昭宗时便被昭宗赞为日后国家的栋梁之才,昭宗直言“此子可亚其父”,就是说这小子以后比他老爸更牛,时人赞其“亚子”。 老子英雄儿好汉,李克用对“李亚子”也是寄予厚望,就连听乐之时听到动情处感时伤怀起来,看到儿子,心情也会好起来,听《百年歌》,会说出“壮志未酬,后继有人”这种话来。少年的李存勖受到追捧,会不会生出骄傲的情绪倒难说,但他的确是不负厚望,通《春秋》、音律,擅骑马射箭,犹爱演戏听戏。 李存勖在军事上的远见,甚至胜他父亲李克用一筹,他劝其父整顿军纪不果,在李克用过世后不久,便自行整顿,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曾力劝其父助仇人刘仁恭,对抗大敌朱温,避免“唇亡齿寒”的发生,为自己最后称霸天下,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克用病死前,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的境况危如累卵,叔父李克宁被其父委以大任,虽然本来对李存勖没存上歹心,但经不住小人的撺掇,欲杀李存勖,取而代之。李存勖示敌以弱,暗中联系其父旧部下,先发制人,反斩李克宁于刀下。然后,朱温欺李克用已死,李存勖集团内乱的间隙出兵来攻,不料李存勖以雷霆手段解决了内乱,迅速出兵抵抗梁军,潞州之围迎刃而解。朱温得李存勖出兵之讯,仰天长叹道:“生儿子就应当生李亚子这样的!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们与之相比,都是些猪狗之类无用的东西。”(《资治通鉴》卷266:“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这一仗赢得漂亮,奠定了他在晋军之中的地位,内乱既平,他开始休养生息,为大杀四方做准备了——对了,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前文说过李存勖可能是这个世上第一个让自己的手下唱军歌的人物。李存勖将自己的音乐才能用于军队,自写歌词,自谱曲子,让将士一起放声高唱,称为御制军歌。作战前不论上一次是胜是败,都要齐唱军歌,所以将士们在作战时都忘掉了生死,唱歌打仗可算是李存勖用兵之一绝。 李存勖逐步消灭朱温、刘守光等人,定内乱,破刘寻,又苦战七年之后,最终将父亲李克用所交付的三支箭的任务全部完成。同时他还超额完成了遗命,建立了后唐,登上了帝位,成为一代天下霸主。 李存勖年少得志,称帝即位之前,和后梁血战十余年,大小百余战,作战英勇异常,无往而不利——这到后来反倒成了他最大的缺点。他打天下手段犀利,无人能挡,但他守天下却是一塌糊涂,不得不说,他缺少了挫折。 李存勖是战场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 此外,李存勖还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宫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李存勖用人不当,直接将自己推上了灭亡之路。 宠信伶人、重用宦官,又吝于银钱,不抚恤士卒,也就怪不得一起打天下的众将与他离心,终至江山崩溃。三年后李存勖因兵变被杀于兴教门,失败之速,亦是罕见。 北宋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便是讨论李存勖沉溺逸乐、宠信乐官而致亡国的史实,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规律 我们翻开书卷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唯有叹息。李存勖和唐明皇都是身具大才的人,也都是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但他们都败给了自己——一张弓不能一直拉紧,却也不能松开心弦,那才是一个人成功这关键。隋朝炀帝胸怀大志,做事却是马不停蹄,开大运河,建东都洛阳,征战高丽,终于累垮了大隋,也累倒了天下。 但历史总是不停的重复,前人之事,不仅是后世之师,也算是后人栽跟头的师傅:人类总是会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这是人类可恨的地方,却也是可敬、伟大的特质。 唐代(23)后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