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还珠格格皇后娘娘 李世民的皇后_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

火烧 2022-11-14 10:54:23 1043
李世民的皇后_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 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中国古代历史上称职的皇后数不清,但是同时将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集于一身的却不多,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子。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

李世民的皇后_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  

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

中国古代历史上称职的皇后数不清,但是同时将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集于一身的却不多,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子。

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批文臣武将外,也和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只知道她是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唐朝宰相长孙无忌的同母妹妹,却并不知道她其实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的拓跋氏,因为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八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由她的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长孙皇后不仅聪慧过人,而且通达理仪、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她从小就喜欢看书,据说几乎书不离手,甚至连梳妆打扮的时候也手不释卷。

父亲在世的时候,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儿十分宠爱,她的婚事,长孙家族自然也是非常上心。

她的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当时的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因为窦氏年幼的时候曾经劝说舅父周武帝,为了北周的大局优待突厥皇后。

长孙炽觉得窦氏这样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导出优秀的子女,所以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皇后与李渊家结下姻亲。

可是婚约定下后不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那时长孙皇后才八岁。

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是少时的好友,高士廉见李世民非常有想法,又知道长孙家和李家曾经定下的婚约,便在长孙皇后的父亲丧期满后开始促成此事,将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

于是,长孙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便与当时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了。

先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分别是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对于李世民来说,长孙皇后在他身份转变的不同阶段中,都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

李世民二十岁出头就跟随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一路东征西讨、进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作战,仅用了短短几年就平定了全国。

在这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中,长孙皇后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事无巨细,用尽全力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让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中也能得到贴心的关爱。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皇后作为管理六宫的正宫娘娘,对待其他妃嫔宽容大度,不仅不会争风吃醋,还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

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唐太宗的后宫虽佳丽三千,但是十分和睦,这在历史上是极其少有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作为夫妻相处了多年,他深知长孙皇后的人品和才能,所以经常和她谈论军国大事。

但是长孙皇后却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涉国家大事,她认为应该各司其职,就是该我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事绝对不插手。

当李世民想要听她对某件政事的看法时,她婉言拒绝了:“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但是李世民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这就是臣妾的见解。”

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看似简单,但是能发挥的作用却很大。

李世民听完长孙皇后的建议,思考了良久,他发现随着天下大势的基本平定,很多武将都渐渐开始疏于练武。

于是为了居安思危,他开始在公务的闲暇时间里,招募武官们进行骑射练习,督促武官们练武艺,用练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职和奖赏的重要参考。

就这样,唐朝的尚武传统延续了下去,唐代也是历史上外患最少的朝代。

长孙皇后不但很有思想,而且还有过人的智慧。

一次,李世民对长孙皇后气愤地说:“不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就不能一解我的心头之恨!”

长孙皇后问明了原因,没有说什么,悄悄地回到内室穿上礼服,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说道:“恭祝陛下。”弄得李世民一头雾水,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长孙皇后继续说:“魏征是个耿直的臣子,臣妾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所以说明陛下是一位明君。”

李世民听完觉得皇后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消了气,饶恕了魏征。

还有一次,李世民的一匹爱马忽然死掉了,他大发雷霆,打算杀掉那个养马人。

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养马人求情,而是给丈夫讲了一个曾经一起读过的故事:“齐景公因为自己的爱马死了,气愤地想要杀掉养马人,晏子就对养马人训斥道:‘你把陛下最心爱的马养死了,如果国君因为马死了而把你杀掉,被老百姓知道了,一定会埋怨我们的国君不够宽容,要是再被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真是罪不可赦啊!’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觉得心中惭愧,便赦免了养马人。陛下,这个故事我们曾经一起看过,您还记得吗?”

李世民听完妻子的这番话后心领神会,给养马人免了罪。

除了对丈夫十分体贴外,长孙皇后对年老的李渊也十分恭敬,每天早晚一次请安,还经常提醒李渊身边的宫女悉心照料他的起居,是个十分孝顺知礼的儿媳妇。

当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的时候,由于长孙皇后一直对李渊尽心侍奉,对他的后宫嫔妃也殷勤照顾,所以争取到了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之心,消除了他们对于李世民的误解。

作为一位母亲,长孙皇后对孩子们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长子李承乾是由乳母养大的,乳母十分溺爱李承乾,她多次要求增加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对长孙皇后说:“太子贵为未来的君王,理应受到天下的供养,但是现在的日常用度捉襟见肘,屋中的陈设和使用的器具都太寒酸了。”

但是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对儿子的乳母说:“他身为储君,来日方长,等以后自己打下了功勋,还用发愁器物短缺、用度不足吗?”

长孙皇后所生的另一个女儿长乐公主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长乐公主出嫁时,李世民赏赐的嫁妆比之前其他公主的规格高了很多。

魏征觉得此事不妥,向李世民提出了异议。李世民觉得他小题大做,就将这件事转告给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我以前一直听陛下说魏征是个贤臣,但并不知道缘由,今天我听了他的这番话之后,恍然大悟,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耿直的贤能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陛下能明白这个道理,那是国家最大的幸运。”

长孙皇后派人给了魏征赏赐,并传口讯说:“你真是一个难得的贤臣,希望你能一直这样直言不讳、大胆进言。”

公元636年6月,长孙皇后卧床不起,弥留之际,她对李世民说:“我的家族并没什么大的功勋、德行,我恳请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我死后千万不要厚葬,一切从简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

一个月后,长孙皇后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李世民皇后叫什么名字

李世民皇后叫长孙氏。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 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通宝甲痕:

据《唐会要》记载,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并让欧阳询制词书写制作蜡样。 十七日又在洛,益各州设置钱监,后赐予秦王,齐王,裴寂等铸炉,他们自己铸钱。自此,开元通宝一直是唐朝的主流货币。

关于开元通宝本身还有一桩趣事。据玄宗时期大臣郑虔所作的《荟粹》记载,一开始,欧阳询呈送蜡样之日,时为秦王妃的长孙皇后拿着蜡样端详,在蜡样上留了一抹指甲痕,不知何故,蜡样不曾重做,这抹掏痕便留在了开元通宝之上唐代的《谭宾录》《唐圣运图》也记有此事)。

丹羽宝履:

履,始自夏,商,周时期,汉代时有歧头履。据《全宋文》所载,长孙皇后身后留下的一双歧头履曾传至宋代,被收入秘库。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代画家米芾曾奉命为之作画,名曰《唐文德皇后遗履图》。

据米芾跋文载,此履是高底形制,履身以丹羽织成,前后镶有金叶,并以云纹作为装饰,履长有一尺,底部向上翘起三寸呈两歧头钩状,中间有两系,履首还缀有二珠,从其形容可知做工精巧,不流于俗。

后来传到明代,才子姚叔祥得到此图,十分珍视,不敢亵渎。有人愿出数万钱,只求看上一眼,遭到断然拒绝,姚叔祥说:“文德皇后遗履,岂能随便让观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德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是不是历史上最贤德的皇后?

  长孙皇后 – 唐太宗后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李世民的皇后是谁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贤后。

还珠格格皇后娘娘 李世民的皇后_李世民的三位皇后娘娘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叫什么名字

查了《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提到长孙皇后的名字。

《旧唐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新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可见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

以上仅供参考。

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简介,她是千古一后吗?

  慈禧这个老婊子把天下百姓当作家奴,武则天把百姓当作臣民,长孙皇后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有哪个皇后可以为了不铺张而缩减自己亲生女儿出嫁时的排场;哪个皇后可以在皇帝病重时随身携带毒药,准备随时自尽,而不做汉朝的吕后;有哪个皇后可以为了节省朝廷的开支而主动裁减服侍自己的宫人和日常用品,有哪个皇后可以在临死前还不忘劝告皇上召回被罢免的良臣……我知道的只有长孙皇后一人.她集合了智慧,远见,贤淑,宽厚,善良于一身.为贞观之治带来了一抹温柔.

  皇帝或是领袖之中,或许还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冉闵,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国父孙中山,甚至宋太祖赵匡胤,周武王姬发可以不相上下,各有千秋.但是,皇后,古往今来,只有长孙皇后一人,5000年来无人可比!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很深?

长孙皇后和太宗不是政治婚姻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 李世民当时16岁 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的时候 是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 寄住在舅舅高士廉家中 而且出嫁时舅舅高士廉 也被贬官流放 整个家族都是在走下坡路 虽是名门贵族但也只是空壳而已 何来的政治婚姻?这样的长孙家族还能帮唐国公李家吗?

长孙皇后36岁去世,也不算早逝啊 古代人寿命本身就不长,比长孙死的早的人多了去了,只是长孙从小身体就不好,而且还帮李世民生了7个孩子,一个正常女人的身体都未必能吃得消吧?

长孙皇后觉得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后,荣宠一生,致死不衰,去世的前一年还为李世民产下一个女儿呢~而且长孙死后看看史料不止一次记载太宗的悲伤,是极度悲伤,不能自控,先不说历史上的皇帝,历史上有哪些男人能做到妻子去世走如此悲伤的?何况还是皇帝,长孙去世后,李世民把对她的爱转接到她的孩子身上,只要是长孙生的孩子,全部都是李世民最爱的,就算是谋反都没将其处死,但是其他妃子生的孩子就不同了,不光是对长孙的孩子偏爱,对整个长孙家族的人都是非常偏爱,袒护的,有几个皇帝能做到?不是爱之深,那是什么?可能现在浮躁的社会很难让人去想象一个男人会如此深爱一个女人,而且这个男人还是千古一贤帝,这样的头衔本该是风流,薄情,但是李世民并不庸俗,他就是深爱自己的结发妻子,在妻子去世13年直到自己去世,都没有再立皇后,因为他心中的皇后只有一人,无人能比,那就是长孙氏,李世民死后,和长孙氏合葬在唐昭陵,李世民开创了帝后合葬先例

下面看看李世民为长孙氏都做了些什么,如果这都不算爱,我不知道何为爱

1.长孙氏13岁 李世民16岁两人成亲

2.李世民早期在外征战,长孙氏陪在左右(当然不是每次战役都会前去)

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只带了长孙氏在身边

4.在长孙皇后久病不愈的时候,李世民修葺了全国的破旧寺庙,还亲自北上太原,为爱妻祈福。虽然长孙皇后曾经说过:“佛、老异方教耳,皆上所不为。”太宗本“上所不为”,却为了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爱妻,“不为”也“为”了

5.贞观8年皇后病情开始加重,太宗要为其实行大赦,后因为皇后极力阻止才收回成命。

6.贞观9年,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太师为皇后祈愿除病,曾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

7.贞观10年,因文德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国破旧寺庙为功德,共修废庙392座

8.贞观10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应皇后所请,以山为陵。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

9.初唐之前确切地说太宗之前,皇后的谥号一般是两个字,其中前一个字是其丈夫的谥号,后一个字是自己的谥号,用不着早早给自己定谥号,对于古人来说,这是很不吉利的事,皇帝犹为忌讳这些,李世民之所以不按惯例采用单谥,而给长孙皇后使用双谥,并且采用一般只给帝王使用的‘文’字。应该是觉得传统的‘德’字,不足以形容妻子完美的(他眼中)。觉得还应该加上‘文’字这个最高礼遇,这一点还曾经被清代史学家赵翼批评过,指责太宗破坏男尊女卑的惯例,夫从妇谥,因为当李世民死后,李治还想继续保留这种‘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宫人供养如平常’的做法时,大臣对李治说,不可以保留,因为这是违反礼制的做法,前朝从来没有过

10.十一月,庚午(疑误),将文德皇后安葬在昭陵。将军段志玄、宇文士及分别统领士兵出萧章门护送灵车。太宗夜里派太监到二人军营,宇文士及开门接纳;段志玄则闭门不让进去,说“军门夜间不能开。”使者说:“我这里有皇上手令。”志玄说:“夜里难辨真假。”竟让太监在门外等到天亮。太宗听说后,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11.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唐会要?陵议》)——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12.长孙皇后死后,在要求“夫不祭妻”的封建王朝,李世民却造层观、望昭陵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后不已,即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视曰:“臣眊昏,不能见。”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帝泣,为毁观。(望陵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有所耳闻。这个故事既反衬出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追恋之情,又反衬出太宗追恋爱妻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 长孙氏去世前,太宗的女人们先后为他孕育了二十一女十三子。长孙氏去世后十三年间,后宫孕育的孩子却只有一个,而且离长孙氏之死也起码有六七年了。似乎正当盛年的李世民感受男女欢爱的激情,都随着长孙氏一起逝去了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越发汹涌难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13.宫中女官把皇后编撰的《女则》一书呈给唐太宗,说:皇后生前把历代妇人参政得失的历史编成此书,自觉文字尚不精练,不敢呈献,不想皇后还没有来得及修完就……太宗打开书卷,不禁失声痛哭。史书记载“上览之悲恸”,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内心悲伤,放声痛哭

14.贞观15年,太宗又为长孙皇后追福,亲临弘福寺。同年十月,李世民亲临洛阳伊阙,视察其子李泰为长孙皇后修建的伊阙佛龛。

15.长孙离世后空缺后位,怀念不忘 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很长一段时间是活在痛苦悲哀与思念中的。不过,上天后来又赐了一位神似长孙皇后的又一奇女子徐惠给他,徐惠不仅神似皇后,连痴情程度都与皇后一般

16.李世民死后,与长孙皇后合葬。他们是第一对同墓同穴合葬的帝后 太宗崩,与皇后同葬一穴,开创帝后合穴先例

长孙家族 受庇护事件

长孙无忌的就不用说了 太多

1.长孙敞贪污被免官后,李世民却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不但常常赏赐给他大量丝绢,不久后还重新任命他为官

2.长孙安业,都参与谋反了,按律当诛,就因为长孙皇后求了个情,李世民就免了他的死罪,这个人最后还官拜兵部尚书,封了薛国公

长孙的儿女们 受宠爱事件

长子李承乾

1.贞观五年长孙的长子承乾患病,并非虔诚宗教信徒的太宗修筑了普光庙与西华观,狱中的囚徒也得以减罪,以此为承乾祈福。

2.贞观7年,承乾患病,太宗下诏请印度高僧波颇入宫为其祈福治病。

3.贞观13年,在东宫设太子学馆–崇文馆。毫不忌讳承乾有可能借此培植威胁皇帝地位的私人势力。

4.贞观15年十二月13日,为巩固承乾的太子位,诏令三品以上官员嫡子皆事东宫,以保证重臣对太子的鼎力支持。

5.贞观十六年,太宗诏令皇太子出用库物不设上限。承乾上表推辞。太宗以“冢嫡”“有殊”的理由驳回了承乾的辞谢。

6.承乾谋反罪当死,太宗不愿杀他,群臣没人敢说按律赐死之类的话。最后通事舍人来济进言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这才合了太宗的心意,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

7.承乾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

次子 李泰

1.史书明确记载:“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其宠异如此”;“魏王泰宠冠诸王”;“时魏王为太宗所爱”。

2. 皇子成年后依例要去封地,可李泰并不“之国”。

3. 因李泰喜爱文学,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他引召学士。

4. 李泰体型偏胖,唐太宗特许其乘小轿上朝。

5. 李泰的封地,据《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李恪的封地只有“八州”,而李泰的是他的两倍,有“十六州”。

6.李泰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将军(这是其他王子都没有而李泰独有的殊宠,但李治例外,李治除了都督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7. 太宗外出度假,经常把李泰带在身边(《资治通鉴》载:魏王颖悟,多从游幸。享受此等待遇的还有李治)。

8. 十四年,唐太宗到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特大赦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赐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

9. 因李泰宠冠诸王,盛修府邸,岑文本进谏。太宗虽奖励了文本,但对李泰未采取任何限制性措施。

10.唐太宗将大名鼎鼎的芙蓉园赐予李泰(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芙蓉园)。

11.唐太宗又赐李泰占地广阔的洛阳大宅及都城之胜魏王池。魏王池风景优美,池与堤也因李泰为魏王而得名。

12. 李泰有时去东都父亲送的大宅里小住,太宗常让一只名叫“将军”的白鹘从京城到东都给儿子送信,并取回信,一天要往返好几次。

13. 李泰耗费奢靡,每月的开销超过了太子,褚遂良为此进谏。但唐太宗并没因此限制李泰的开支,反而下旨太子以后花费不再受额度的限制。

14. 王珪为李泰的老师,每次李泰见他都以见师之礼率先拜见。一次,李泰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倍感欣悦。

15. 太宗曾计划让李泰搬进皇宫的武德殿来居住。魏征谏止。

16. 听闻大臣对李泰不够恭敬,太宗大震怒,召来大臣质问。房玄龄等吓得不敢说话,只有魏征敢于直谏。最后太宗承认自己是因私爱而忘公。

17. 李泰长子李欣也倍受太宗宠爱,四岁时由祖父母当成儿子一样(以为己子)养于宫中并赐名。

18. 李泰出事后,太宗在贬斥他的诏书里仍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19. 立储风波后李泰虽被贬,但太宗仍对其念念不忘,拿着他所上的奏章向大臣叙说思子之情:“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

20. 贞观二十一年,又进封李泰为濮王。

三子 李治

1. 史书明确记载:“太宗爱晋王,不使出阁”;“然晋王,陛下亲自抚养,至於成立,上圣深慈,偏所锺爱”;“太宗以晋王仁孝,心所锺爱”;“泰数知太宗爱晋王”。

2. 出生时的特殊待遇:“(贞观)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赐帛有差,仍赐天下是日生者粟。”

3.父母赐“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国宝玉龙子给出生三天的李治。后此玉龙子在唐代帝帝相传。

4. 刚会走路的李治就能画出个敕字,想必唐太宗批阅奏折时经常抱着他,甚至兴致大发教过他这个字,所以李治对‘敕’字印象深刻,才会不自觉的画出它。

5. 唐太宗考李治孝经,他对答如流,唐太宗万分高兴。

6. 因为母亲去世后无比伤心,唐太宗怜惜不已,“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7.皇后去世后,由太宗亲自抚养长大,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由此亦可想见太宗对妻子用情之深。

8. 李治为亲王时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候大将军(皇子中就李泰与李治独有)。

9. 与胞兄李泰一样,到了年龄太宗却不让其之官。

10.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晋王李治带在身边,曾引起敌人的关注。(记载于新唐书、资治通鉴)。

11.《长安志》记载李治在宫外有一座‘尽一坊之地’的晋王宅。但是实际上他在被立为太子之前都没有离开过父亲出宫单独居住过(《旧唐书·李璿传》)。

12.立为太子后,仍随太宗出行游玩。太子少詹事张行成认为皇帝出于私爱未能让太子在这些时间留在宫中代理朝政、履行相应职责。

13. 依照礼制,太子必须居住在东宫。太宗公然违反,导致褚遂良、刘洎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进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14.正常的皇孙都封为郡王,可是太宗过于宠爱李治,直接把他的庶长子封为亲王。

15.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李治镇守定州监国,父子二人为了能及时了解对方的点滴情况,首创飞表奏事制度。

16.太宗征高句丽时,写给儿子一封“肉麻”私信。信中述说太宗因为没能及时收到李治的来信而“忌欲恒死( 担心得要死)”,直到收到李治的亲笔信才“死而复生”。在信中太宗要求儿子以后有什么小病小痛都要写信一一告诉他,同时表达了他“忆奴欲死”的思念之情。舐犊深情跃然纸上,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细腻的一面。

长乐公主 李丽质

1. 史书明确记载:“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 “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房玄龄等咸曰: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何为不得”。

2.只因其为皇后所生,故太宗特别喜爱她,出嫁时,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比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后经皇后首肯及褒扬魏征之举,逾制之事方作罢。

3.在贞观十一年封建事件中,协助反对“封建”的重臣们打消了太宗的决定。

4.根据现代考古挖掘发现,长乐公主之墓没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破格使用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城阳公主

1. 城阳公主初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太宗爱屋及乌,赐杜荷襄阳郡公爵位等。(原文: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授尚乘奉御)。

2.出嫁前,太宗专门为她卜卦并欲打破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马周谏止

晋阳公主

1. 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异常宠溺的女儿。这单从封号上就能体现,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唐太宗给李明达“晋阳”的封号,足见他对这个女儿的珍视。

2.皇后去世后,与胞兄李治同为唐太宗亲自抚养。可以说,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享有皇帝亲养殊遇的唯一一位公主。

3.晋阳公主性情内敛有急智。唐太宗怒斥臣下时,公主总能抓住时机为他们辩解,故亦赢得臣下的赞美和喜爱。仔细研究晋阳公主的劝谏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与长孙后生前的迂回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难能可贵的是,晋阳公主利用父亲的“殊宠”保护臣下的时候,至多只有十二岁。

4. 唐太宗擅长飞白书。公主常年跟在父亲身边,便能临写一笔以假乱真的飞白字。臣下们都无法分辨真伪。

5.晋阳公主去世时只有十二岁。唐太宗一个月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几十次,身体瘦弱不堪。大臣们劝慰他时,太宗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如此失态的举止和言语背后的眷眷父爱令人扼腕。为了纪念夭折的爱女,太宗下诏将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公主墓旁修建佛祠,为女儿的往生祈福求祷。

新城公主

1. 贞观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太宗最幼女、年仅九岁的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公主,在贞观年间首封公主的帝女中年龄偏小(其异母姊临川公主首封已十八岁),足见太宗对新城的宠爱与重视。

2.贞观十六年,新城公主(衡山公主)被许配给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未来的郑国公)。

3.贞观二十三年因新城将出降长孙诠,太宗特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旧唐书·外戚传》)。

4. 根据墓志,贞观23年2月,太宗筹备新城的出嫁事宜。可能是太宗预感大限将至,不愿女儿为自己守孝三年耽误青春。不幸的是太宗在当年五月驾崩,未能在生前看到自己最小的女儿出嫁。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叫什么名字?长孙这个姓从哪里来的?

  文德皇后长孙氏,名字失传,小字观音婢。

  关于长孙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上记载所言,长孙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号反正跋氏,又是拓跋珪的长子,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二是《汉书·艺文志》上记载有长孙顺,认为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氏。总之,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在2000年上下。长孙氏后人尊长孙顺为长孙姓的得姓始祖。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小字观音婢 ,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氏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即恒山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李丽质、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李明达、新城公主。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于36岁在立正殿崩逝,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李世民的第一个老婆是谁?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 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驾崩,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 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李世民的萧皇后的身世

  一、萧皇后传奇身世:做了半世女俘 嫁过六个皇帝

  寡妇门前是非多,多得后人都难以承受。公元630年,年届花甲的萧氏,含泪回到长安。此时,突厥大败,义成公主死了,颉利可汗遭擒。按理说,萧氏仍属“战俘”,但她特殊的身份,居然赢得了大唐的礼遇。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归唐之后,她竟把李世民卷进了是非漩涡。

  《旧唐书·太宗本纪》 载:“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大破突厥,获隋皇后萧氏及炀帝之孙正道,送至京师。”萧氏归来,李世民给足了面子。一来,两家“亲上亲”,杨广是李世民的亲表叔,李世民还娶了杨广的女儿大杨妃,从哪儿论,萧氏也算长辈;其二,李世民的智囊萧瑀,是萧氏的亲弟弟,给臣子一个天大的面子,有什么不好呢?《北史》里说:“(萧氏)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看来,李唐很愿意奉养这位前朝皇后。

  坊间文人,更愿就此说风凉话,很多笔记都收录了相似的典故:李世民破格举行了一场盛宴,为萧氏接风。以贞观时代的标准,那种规格,连皇帝都觉得有些铺张。李世民笑呵呵地问萧氏:“您以为眼前的排场比隋宫如何呢?”

  这个档次,压根儿不能和隋宫相比。当年夜宴,廊下悬挂着上百颗硕大的夜明珠;殿前篝火几十堆,烧的尽是上好的檀香木,据说每晚都要烧檀香木二百车……萧氏不动声色地答道:“陛下乃开基立业之君,怎可与亡国之君相比!”这句话,贞观天子非常受用,由此李世民更加善待这个饱经沧桑的贵妇人。

  长安城里的萧氏,深居简出,又孤独地生活了18年。鬓边白发,迎风而起,她浑浊的眼里,一遍一遍地闪过纯情时代的影子。偶尔,唇边也泛起一丝苍凉的笑容……

  “(贞观二十二年)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资治通鉴·唐纪》如是说。

  二、夹着尾巴

  少年夫妻,享不尽的柔情蜜意。萧妃虽未长在深宫,却从民间学会了谨言慎行、恪守妇道。她斯文地夹着尾巴过日子,丈夫就是“天”,她温顺地崇拜,无条件地服从。这样的夫妻生活,怎么会不和谐呢?晋王伉俪简直就是朝野瞩目的“金童玉女”。杨坚和独孤皇后更是看在眼里,喜上眉梢。小儿子越是招人喜欢,独孤皇后就越腻味大儿子杨勇,她总想找茬儿把杨勇从太子的尊位上拽下来。废了杨勇,再立谁呢?当然是众望所归的杨广。而萧妃呢,闭门家中坐,却被卷入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这出戏的总导演是独孤皇后,总策划当属少年老成的晋王千岁杨广。

  杨广韬光养晦的手段的确是千古少有。后世的历史典籍,储存了杨广为老爹特制的“迷魂汤”。他装傻充愣,模仿父亲,取悦母亲。你俩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你俩讨厌反感什么,我就远离什么。杨广把赌注全部押在了“装孙子”的策略上。杨坚和独孤氏做梦都想不到,杨广窥伺皇位,如此用心。其十年如一日的矫饰和伪装,使天下人丧失了起码的判断能力。为了挤垮太子,杨广悄无声息地挖胞兄的墙脚。灯影深处,萧妃睁大了眼睛,惊愕地打量同床共枕的丈夫——这个举止优雅、风度翩翩的男人,心机重重,权谋老到。

  《隋书·后妃列传》也为萧妃开脱,史官认为:“萧后初归藩邸,有辅佐君子之心。炀帝得不以道,便谓人无忠信。父子之间,尚怀猜阻,夫妇之际,其何有焉!”其实,对一个疯狂的丈夫,再有头脑的妻子也往往束手无策。

  夫贵妻荣,蚂蚱拴在一根绳上,只能彼此配合。杨广假惺惺地装扮仁德君子,萧妃也跟着过了几年苦日子。日子虽清苦,但总比舅舅家的生活宽绰,更何况“君子杨广”也留给萧妃一点情感余存:首先,一夫一妻,身边绝没有争风吃醋的女人;其次,清心寡欲,家里很少牵扯不三不四的事。虽说杨广和萧妃天天夹着尾巴过活,甚至连做梦都动心眼儿,但争夺储君之位这出韬光养晦的好戏,是夫妻二人联袂演出才得以成功的。

  能叫上上下下都竖大拇指,还不厉害吗?凡夫俗子,谁能做得到?杨广和萧妃酷似一对受气包儿,“矫情饰行,以钓虚名”。两口子小心翼翼地应酬鸡毛蒜皮,战战兢兢地迎合里里外外。肯下本儿,才可能有回报,两口子笑容可掬地引导着舆论、点头哈腰地塑造了声望。如果说杨广富有奸雄之才,那么,萧妃忠诚的陪伴则纯属女性的隐忍和耐力。谁能断定,今天装孙子,明天就一定能变成爷爷?或许,要这样屈辱地混一辈子,做一条永远也不能翻身的夹尾巴狗。寻常女人,哪个能丢开虚荣,甚至抛弃对未来的幻想,跟一个戏子式的男人往前奔呢?萧妃就能!与杨广不同,萧妃随和的表情绝非装出来的,而是本性的流露。她小时候与人为善,逆来顺受,习惯了。说来也是“糟糠之妻”,难怪后来杨广从不颠覆萧氏的皇后地位。

  有萧妃默契的配合、温柔的抚慰,杨广彻底赢了。隋开皇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00年,31岁的杨广如愿以偿地做上了东宫太子。

  三、靠边儿站

  大业元年(605年),35岁的萧妃晋升为萧皇后。这是她和杨广苦守了23年的酬劳。杨广颁诏,慷慨地称赞自己的元配:“妃萧氏,夙禀成训,妇道克修,宜正位轩闱,式弘柔教,可立为皇后。”皇帝口惠实至,无论到哪儿,不管干什么,都捎上萧皇后。尽管其真心宠幸谁,别人不得而知,但杨广对萧皇后的表面文章还是做得非常漂亮。聪明过人的萧皇后也相当知趣,她一步一步地退让,直到靠边儿站。人老珠黄,色衰爱弛,何必搬个醋坛子,招皇帝腻味呢?尽管萧皇后仍俯首帖耳地服侍在杨广左右,但其心境却大不如前了。

  《隋书·后妃列传》 写道:“后见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感情危机恰恰潜伏在这种客客气气的情态之下:两口子不再交心,甚至连吵架的兴趣都没了。说话看脸色,言语找尺寸。尽管睡一张床,也不过是在勉强维持。萧皇后顶着华美的冠冕,默认了这种情态。皇帝纵情淫乐,好大喜功,把隋文帝攒下的家底挥霍得一干二净; 官府横征暴敛,民间盗贼风起;远征高丽的军队和挖掘运河的民工,天天都在哀号、死亡……隋朝恢弘的大厦,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土崩瓦解。

  萧皇后惶恐地注视着朝野风云,实在插不上手。憋不住了,就拐弯抹角地劝两句吧。她提笔写就一篇长长的《述志赋》,文章低声细语,把好话都说绝了:“愿立志于恭俭,私自竞于诫盈。孰有念于知足,苟无希于滥名。惟至德之弘深,情不迩于声色。感怀旧之余恩,求故剑于宸极……”

  很不幸,皇帝盐水不进。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头钻进了江都行宫里。既然天下失控了,索性“大撒把”,不理国事,不问祸福,只顾毁灭性地享乐。据说,宫外火光四起,他也懒得答理,近臣说什么他信什么。他竟然告诉萧皇后:“贵贱苦乐,更迭为之。”这简直是哲学家的口吻,他变成了一个醉生梦死的老混蛋。为什么呢?还不是逃避现实,自己骗自己吗?

  扬州明月,照着忧心忡忡的萧皇后。她知道,夫妻亲情再也唤不回皇帝这只断线的风筝了。杨广曾顾影自怜,跟皇后吹牛说:“好头颈,谁当斫之?”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萧皇后不得不丢开最后一丝幻想,陪伴及时行乐的皇帝“趟浑水”。

  《北史·后妃传》记载了萧皇后内心的痛苦,有人禀告,宫外马上要造反了,请示皇后怎么办。萧氏摆了摆手,惋叹道:“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去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徒令帝忧烦耳。”翻译成俗话,就是混过一天算一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