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秀成劝曾国藩称帝 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为啥剿捻失败

火烧 2021-06-12 00:47:51 1052
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为啥剿捻失败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他办团练,组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与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合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甚至有人推崇他为有人推崇

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为啥剿捻失败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他办团练,组湘军,剿灭太平天国,与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合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甚至有人推崇他为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更有人说他是王阳明后又一大儒。

曾国藩

从1853年,曾国藩在家乡组建湘军,经过11年的苦战,剿灭了太平天国,被清政府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就是这样一个牛人为啥在剿灭捻军的过程中兵败,一世英名尽毁,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湘军数量、质量下降,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巅峰时有军队12万,但是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为了避免清政府的猜忌,在各方面压力下主动裁撤军队,例如攻克天京的曾国荃部嫡系湘军五万余名大部被裁遣,只留下8000人。最终湘军,只剩下吉字营八千人和霆军四千人,水师一万八千余人。湘军主力散去四分之三。这就使得曾国藩没有足够的军队来执行自己的计划,同时由于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湘军大肆掳掠,特别是在攻克天京,湘军取得巨大的财富,军队开始变得腐败奢靡,战斗力下降明显。

二、核心战术失灵,众所周知,湘军的战术可以总结为扎硬垒、打呆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防守反击,即使进攻的时候也是先挖沟围城,断守军粮草,然后再进攻,这套战术在面对太平天国时非常有效,一步一步的蚕食太平军的地盘,并最终剿灭太平天国,但是捻军不按套路出牌,史载捻军战术为易步为骑,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以走疲敌”,在运动中伺机歼敌。这种无后方,无根据地打法,让曾国藩的扎硬垒、打呆仗没了目标,曾国藩在东边防守,捻军进攻西边利用自己的机动性专打曾国藩防不到的地方,湘军最大的缺点就是行军速度,湘军规定每次出征两个小时拔寨,两个小时安营,这就使得湘军每天行军时间只有六个小时,每日行军30公里左右,剿灭太平天国时主要交战的区域为长江流域,以步兵和水师对抗为主,同时利用长江行军,使得速度尚可,但是捻军活动区域为直隶,河南,山东,以平原为主,这就使得湘军行军速度慢的缺点被无限放大,这就使得曾国藩面对来去如风的捻军无从下手。

李秀成劝曾国藩称帝 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为啥剿捻失败

捻军活动区域

三、军队派系林立,难以指挥,剿灭太平天国依靠的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这三支军队,湘军乃曾国藩的嫡系,淮军核心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同时淮军起家的部队也是曾国藩划给李鸿章的湘军一部,淮军始终唯曾国藩马首是瞻。左宗棠和曾国藩是很好的朋友,左宗棠的起家部队也是曾国藩划拨的湘军一部,所以在剿灭太平天国时,曾国藩对部队的指挥如臂使指。但是在剿灭捻军的时候,湘军数量下降,其他的三省部队各怀鬼胎,都只为维护本省利益,因而对曾国藩的指挥阳奉阴违,使得曾国藩指挥失灵。

四、清政府的猜忌,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势力日益扩大,引起清政府猜忌,同时攻克天京后大肆掳掠天京财物,让清政府极为不满,故在剿灭太平天国后清政府忽略了咸丰皇帝剿灭太平天国封王的遗诏,只封给曾国藩侯爵,同时让他遣散湘军,削减曾国藩的势力,同时在剿捻是也是处处掣肘,他的命令无法有效执行,还要求他自筹粮草,正是清政府的这种态度,大大助长了各地守军阳奉阴违的底气。而且仅仅给了曾国藩两年时间,两年后就将曾国藩撤职钦差,仍人两江总督。

在这这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曾国藩没有能够继续自己的辉煌,剿捻失败,一世英名尽毁。而捻军则在曾国藩学生李鸿章的绞杀下失败了也算是给自己的老师出了一口恶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