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阳明为什么不出名 王阳明:人人可以成为的圣人,与孔子标榜的圣人有什么区别?

火烧 2021-07-21 21:48:15 1079
王阳明:人人可以成为的圣人,与孔子标榜的圣人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圣人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为推崇的一类人。 什么是圣人?我们现在除了从书本中会偶尔见到这个词,在生活已经基本不会用到了! 我们知道孔老夫

王阳明:人人可以成为的圣人,与孔子标榜的圣人有什么区别?  

王阳明为什么不出名 王阳明:人人可以成为的圣人,与孔子标榜的圣人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圣人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为推崇的一类人。 什么是圣人?我们现在除了从书本中会偶尔见到这个词,在生活已经基本不会用到了! 我们知道孔老夫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而孔子所推崇的那些先贤们也被他称为圣人! 简而言之,圣人就是德行圆满的人,虽然仍旧是人,却已经超凡入圣。 孔子之后才有圣人的说法,孔子把尧舜禹三大上古君主,和伊尹,齐衡这些古代贤人,标榜为圣人。 孔子所提倡的圣人们,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品格,而其中仁和智是必备的。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一,即仁爱,仁者爱人。 《论语》中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范仲淹说「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足见仁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 义,即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延伸为正义。 孟子云「 ”舍生取义”,把「 ”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二,即礼制,制度,规矩。 孔子的一生都想要「 ”克己复礼”,使得天下重回到远古那种美好的理想社会之中。可见儒家对「 ”礼”的推崇。 智,是孟子提出的,很好理解,也就是智慧,延伸为能够分清好坏善恶。 信,是董仲舒提出的,指诚信。 「 ”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儒家教导世人的一个准则。 「 ”仁义礼智信”合称「 ”五常”,是儒家所提倡的做人的准则。由于儒家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这五常也成为了中国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个人能具备「 ”仁义礼智信”,并且将其贯彻终生,也就可以被称为圣人了! 而圣人中,孟子又说「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伯夷宁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愿失节,清高无比。 伊尹,辅佐成汤建商灭夏,力挽狂澜,拯救社稷,责任感和使命感满满。 柳下惠,坐怀不乱,随遇而安,坚守自我操守,不和社会产生冲突,不强求,和谐万分。 孔子,则识时务,在社会产生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梳理先圣经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符合当时的要求推广儒学,希望社会更加美好和平。 以上也就是孔子所标榜的圣人。 而儒学在明朝时的继承者王阳明则推陈出新,对圣人作出了新的解释。 王阳明,天资聪颖,他在接触到宋朝朱熹等大儒的「 ”格物致知”之法后,如获至宝,并决定付诸实践。 他对着自己家院子里的竹子「 ”格物”,结果整整「 ”格”了七天,也没有「 ”致知”,反而让他病倒了。因此他对「 ”格物致知”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他被贬谪到龙场,这时候他难得清闲,潜心读书。在对《大学》和《易经》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之后,他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至此,他放弃了「 ”格物致知”,转而通过探索内心来获得真理,并推崇「 ”致良知”与「 ”知行合一”。进一步发扬了儒家学说。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完成自我的超脱,探求道真理,有良知,并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他不需要外来评价,就已经是圣人了。 历史在发展,儒学也在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上难免会产生不一样的东西,也必然会使其观念和功用发生改变。孔子与王阳明均是圣人,他们所说的虽然不同,却并无对错之分。 孔子所提倡的是克己复礼的社会,内圣外王的思想。所以他需要推崇古代先人来做圣人,让天下人有学习和追随的对象,从而引导社会的发展。 王阳明则是提倡人人做自己的小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够做到知行合一,不需要学习什么天理,湮灭自己的欲望。人人自我认同,把自己管好,使自己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安,在社会上有所立,社会便会安定繁荣。 若喜欢本文,请收藏转发出去吧,感谢支持,感谢关注!祝大家大吉大利,六事安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