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的礼仪和规矩 饭局上的礼仪有哪些?
饭局上的礼仪有哪些?
饭局上的礼仪有哪些?
敬酒方面:年龄小(辈分低、身份低、男的)的要给年龄大(辈分高、身份高、女的)的敬酒,敬酒的时候,自己的杯子要比别人的杯子要低,这是表示尊敬。倒啤酒要倒九分满,倒红酒倒个可以喝三口的就可以,倒茶倒个七分满,倒酒要从别人的右手边倒,一般杯子是在右手边的,如果杯子在左手边,可以在左手边倒酒,还有千万不要隔人(隔着人)倒酒或倒茶。敬酒或茶要双手,要起立。
就坐方面:面对着门的座位是上座,一般给位高者坐,靠近门的座位是下座,一般位低者坐。上座的右手边是重要位置,一般给需要和坐上座聊生意的或者客户(或客人)做的。上座同时是买单的位置,一般的大酒店,服务员一般是拿着结账单给上座的人买单的。如果是自己请客户吃饭,自己坐上座,客户做自己的右手边第一个位置和左手边第一个位置,如果自己也带了几个徒弟或者同事,自己的同事坐左手第二个位置排下去,客户坐自己的右边第一个位置拍下去。也可以,左右边交叉坐。
装饭夹菜方面:装饭不要装满,装个九分满就可以。装饭的时候千万不要问:“谁还要饭啊?”(要饭要饭的,别人不是乞丐),先给位高者装饭,再给位低者。菜是放在转盘上面的话,转盘是往右边转的,不是往左边转的,逆时针旋转的,要先等别人夹完菜再转动转盘。吃鱼的时候,不要自己一个人翻鱼,也千万不要说翻鱼,因为寓意着翻船的意思,要说“来来,大家一起把鱼顺一顺”(有时候吃鱼,鱼的上面是吃完了,可是下面没有吃到)
饭前介绍方面:先把位低者介绍给位高者认识,然后再介绍位高者给位低者认识。同等地位的,先把女性介绍给男性认识,把年龄小的介绍给年龄大的认识。
1、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2、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饭局礼仪详细有哪些???
办事吃饭是常事,以下是关于饭局上的礼仪;
一、座 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以“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两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若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为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 2、4、6 席,右边为 3、5、7 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主人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被邀请者则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老板出席,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然后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二、点 菜
如果时间允许,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需要担心预算的问题,若要控制预算,则需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老板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而让他 / 她来点菜,除非是他 / 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是赴宴者,点菜时则不应太过主动,而是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并且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 或是 “比较喜欢吃什么?” 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
饭局上点菜注意:
1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2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3看宴请的重要程度。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三、吃 菜
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不能喧宾夺主。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夹菜时,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夹菜,就只能饿肚子。
夹菜后,细嚼慢咽,这样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如果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就餐时不要挑食,或是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是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或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 “ 咕噜咕噜 ”,吃菜时嘴里 “叭叭” 作响,都是粗俗的表现。
职场参加饭局礼仪有哪些}
敬酒方面:年龄小(辈分低、身份低、男的)的要给年龄大(辈分高、身份高、女的)的敬酒,敬酒的时候,自己的杯子要比别人的杯子要低,这是表示尊敬。倒啤酒要倒九分满,倒红酒倒个可以喝三口的就可以,倒茶倒个七分满,倒酒要从别人的右手边倒,一般杯子是在右手边的,如果杯子在左手边,可以在左手边倒酒,还有千万不要隔人(隔着人)倒酒或倒茶。敬酒或茶要双手,要起立。
就坐方面:面对着门的座位是上座,一般给位高者坐,靠近门的座位是下座,一般位低者坐。上座的右手边是重要位置,一般给需要和坐上座聊生意的或者客户(或客人)做的。上座同时是买单的位置,一般的大酒店,服务员一般是拿着结账单给上座的人买单的。如果是自己请客户吃饭,自己坐上座,客户做自己的右手边第一个位置和左手边第一个位置,如果自己也带了几个徒弟或者同事,自己的同事坐左手第二个位置排下去,客户坐自己的右边第一个位置拍下去。也可以,左右边交叉坐。
装饭夹菜方面:装饭不要装满,装个九分满就可以。装饭的时候千万不要问:“谁还要饭啊?”(要饭要饭的,别人不是乞丐),先给位高者装饭,再给位低者。菜是放在转盘上面的话,转盘是往右边转的,不是往左边转的,逆时针旋转的,要先等别人夹完菜再转动转盘。吃鱼的时候,不要自己一个人翻鱼,也千万不要说翻鱼,因为寓意着翻船的意思,要说“来来,大家一起把鱼顺一顺”(有时候吃鱼,鱼的上面是吃完了,可是下面没有吃到)
饭桌上的礼仪有哪些?
饭桌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现代饭桌礼仪: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古代饭桌礼仪:
汉族人的席座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1、长辈有序
2、从左侧入座
3、夹菜时筷子不能拿得过高,否则是对长辈不敬。
4、夹离自己进的菜,不可起身夹菜。
5、餐碟不是用来盛菜的,而是放骨头、鱼刺之类的,若满后,请服务生换碟。

饭局上的必要礼仪是?
酒不能一个人喝,你想喝的话可以敬长辈或者朋友一起喝。别人夹菜你不能太转桌子,抽烟不能往菜里吐烟,吃东西声音不要太大,长辈找你说话你不能边吃边说。
饭桌上的礼仪都有哪些?
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宾宴是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饭。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在礼、孝、德、教的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而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
《周礼》上的礼仪有哪些?
按照周公的礼仪,不光磕头有分教,连走路说话都有章法:你在尊贵者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趋”(急走、小跑)而不能平稳地迈着方步过去。在登上堂的时候,从东边上先迈右脚,从西阶上先迈左脚,每登一级都要稍停一下,让两足都在同一阶之后再登。登堂以后(堂就是大客厅),由于堂空间比较狭小,所以不必趋,而要“接武”,“武”指足迹,“接武”就是后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迹之半的地方。如果手里拿着贵重的礼玉,那无论是在堂上或在堂下庭院,都不必趋,因为怕跌坏了宝玉。
好,整套动作连贯地作下来,我们请未来的大圣人孔子给我们示范:孔子进入国君院子大门时,作出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似的,到处躲躲闪闪。孔子不站在门的中央,走过门的时候,不踩门槛——尽量显得自己渺小,在尊长(国君)面前不是人。孔子提起衣襟往堂上走的时候,更是恭敬谨慎,好像憋住气不敢放一样。走近鲁君几案的时候,面色矜持庄重,脚步加快,言语拘谨,故意好像底气不足一样。这种拘谨的状态直至拜见完毕(中间最难的是如何就座、如何磕头我们待会再说)。孔子走出宫室降下台阶,面色才开始放松。下完了台阶,孔子再快快地向前急走几步,犹如鸟儿展翅一般。但是,这也好不了多久,等到回到自己车上,孔子便又摆出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了。这简直就是演电影或者跳芭蕾舞那么复杂。
就座的程序也很麻烦,大周朝也不是直接坐地上,屁股下面有席子,按照规定,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席的花纹也有差别,显示了等级差异,不可铺错了,即便是在家独处。孔子有个大贤学生,死前发现躺的席子花纹超过了他的身价级别,嚷嚷着爬起来要换,换成低级的,结果没等抻完席子就把他折腾死了。席子在屋内的摆设位置也有尊卑的差别,离开门的远近,是东是西,都蕴涵着等级秩序。臣子不能和君主同坐一席,当然,男人和女人也得分开。入席时候应该从席的后面上去,谁从前边迈上去谁是混蛋。坐下以后,膝盖离席子前沿保留一尺间隙,以表示谦恭。若是在读书和进食的时候,则又不要保留间隙,以免看不清书或者将食物落在席上,那就不乖了。
在席子上的坐姿,也有讲究:不能叉开胳膊肘,以免妨碍同席的并坐之人,两腿必须跪坐,屁股压在后脚跟上。为什么是跪坐,不跪不行吗?这里就又有讲究了。商周的人们都是两截穿衣,上身的称“衣”,下体的称“裳”。上身的衣,是交领右衽的短衣,衣袖不算宽大,下摆比较长。下身的裳和后世的裙子有些相似,但却是两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后,左右两侧各有一道缝隙(类似旗袍),可以开合,这样在便溺时就不必解开腰带,直接褪下就可以了。穿着这种下裳,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十分谨慎,稍不留意就会有暴露大腿之虞。所以坐下来的时候必须采取跪姿,而不是两腿朝前坐着——那将势必泄露下体私处,是严重耍流氓姿势,叫“箕踞”,像荆柯临死时那样,是对秦始皇的羞辱(杀不了秦始皇,就让老秦看看我的下体,也算泄恨)。
跪坐的时候,当然也不能穿着鞋。只有资格最高的人才可以把鞋脱在屋里,其他人必须脱在屋子外(就是堂下)。所以,如果看见户外有俩双鞋,则知堂上必有三人正在交谈。你在那儿脱鞋的时候,不要践踏别人的鞋。
脱鞋跪坐好了之后,下面开始吃饭,也是满有讲究的。天子吃饭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则用三鼎(这种鼎也不是很贵,现在值十几万块钱一个,你可以去买)。鼎是放在地上的,里边盛放不同的肉,这些肉还要搭配了调料分好,实行分餐制,放在进餐者在几案的餐具里去。天子的案上,摆着的餐具至少有二十六个(吃不过来啦!),其它级别递减。米饭则放在青铜簋里,天子用八簋、诸侯用六簋、卿大夫用四簋、士二簋,也是落在地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至于屋子里、院子里不同级别的人点几根蜡烛,走下台阶的时候,什么级别的人从东,什么人从西,也有详细要求。总之,礼仪对于周天子、诸侯、人臣、士人至关重要。通过演习运用这些礼仪,使得下级对上级的服从被固化在日常生活行动之中,以至于从骨子里都习惯了尊重君长,从而忘记造反了。也是啊,以当时幅员辽阔的中国,成百上千的诸侯,大周朝的三四万常备军哪里看管得过来。礼仪可以起到千军万马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