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 三代裁缝「 ”穿”越百年说变迁

火烧 2021-07-24 20:50:05 1040
三代裁缝「 ”穿”越百年说变迁 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的工人在智能智造生产线上操作。新华社记者高皓亮摄 新华社南昌8月5日电(记者刘菁、高皓亮)「 ”我‘继承’了爷爷的好手艺。”43岁的葛九长是江西
三代裁缝「 ”穿”越百年说变迁

三代裁缝「 ”穿”越百年说变迁  

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的工人在智能智造生产线上操作。新华社记者高皓亮摄 新华社南昌8月5日电(记者刘菁、高皓亮)「 ”我‘继承’了爷爷的好手艺。”43岁的葛九长是江西于都县一家服装厂的生产组长,管理着15个缝纫工。 于都历史上就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葛九长的爷爷葛接调本是个裁缝,1928年放下剪刀、扛起梭镖闹革命,第二年参加红军。这位会做衣服的战士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灰布军装的缝制任务。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开始长征。葛接调挑着一台手摇缝纫机,随中央红军主力跨过家乡的于都河,走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途中休整时,他一有机会就转动缝纫机给战士们缝补衣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地区工作的葛接调常和家人提起:「 ”真想回老家开裁缝铺去,老乡们现在穿得还暖和不?” 老人惦念的事,葛家的孙辈葛九长接着干。 上世纪90年代初,城乡家庭大多从过去「 ”请裁缝上家里做衣服”过渡到「 ”市场上随时随处买时装”。时代变化催生了30万「 ”于都裁缝”大军涌入沿海服装业。1993年,初中毕业的葛九长从于都来到广东一家服装企业务工,用上了电动的裁剪缝纫平车,「 ”效率比手摇脚踩的老机器高了不知多少倍!” 葛九长当上「 ”裁缝”的时候,「 ”暖和”已不再是「 ”穿”的最重要内涵。当葛九长穿着自己生产的牛仔裤回到老家于都县葛坳乡塘泥村时,村里引起了好一阵围观。一条牛仔裤引领了村里的潮流,「 ”才几天功夫,村里的年轻小伙都去买了样子差不多的牛仔裤。” 葛九长引起的牛仔裤「 ”潮流”,在「 ”80后”于都裁缝罗丽华眼里却属于「 ”撞衫”,是穿衣「 ”大忌”。 「 ”以往生怕和别人穿得不一样,现在生怕和别人穿得都一样。”来自于都县小溪乡长源村的罗丽华说。 于都脉动智能制造时尚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罗丽华所在的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于都生产基地,用6年时间收集消费者穿衣数据,投入2亿元进行生产线智能改造,去年终于推出了高端女装智能制造生产线。 这条智能生产线连接着消费端和生产端。现在,赢家的客户可以在线自行选择搭配不同的面料颜色或衣领口袋样式,下单后数据直接传输到生产线。一块块布料按客户个性化数据自动裁剪,一片片衣料通过智能排产系统传输给合适工位。罗丽华只要抬手刷卡,眼前的电子屏就会提醒她如何按照客户需求加工传来的半成品。 离这家企业不远,是一个服装智能制造产业园。过去只做电商的广州汇美时尚集团,2017年来到于都建立了这个实体产业园,开创了以销售大数据指挥线下生产的新业态。去年「 ”双11”购物狂欢节当天,这家企业的服装线上销售超过2亿元。 近年来,坐拥「 ”裁缝”优势的于都县把穿衣的「 ”烦恼”视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创新业态,下决心把低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升级为县域经济重要引擎。 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企业购买智能制造设备,市、县财政分别补贴20%;县财政3年投入近30亿元规划建设服装学校、人才公寓、服装检测检验中心、水洗产业园等十大公共平台……政策红利和技能型服装产业工人的双重优势,吸引着全国一大批服装企业向于都集聚。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2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家,上市企业5家,县内从业人员8万余人,全行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老行当、新智造,于都县焕发活力的传统产业,也激发了大批「 ”于都裁缝”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近5年来每年有上万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今年春节一过,又有1万多农民工不再外出,其中七成选择留在家乡当「 ”新裁缝”。 「 ”都是做衣服,葛爷爷那时叫裁缝,我们现在自称‘服装人’。”罗丽华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