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朝安史之乱后遍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火烧 2022-10-18 20:59:59 1069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原因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2、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原因

1、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2、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3、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4、西域得失

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扩展资料

唐朝的衰落

唐朝安史之乱后遍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了?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日,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具体怎样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所以,安史之乱即使被平定了,也给了唐朝不可磨灭的伤害,还影响到了后世。

安史之乱的影响:旧唐书》中提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其次,边疆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根本无暇顾及边疆事务。唐玄宗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召回了镇守在边疆的士兵,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态。

西边吐蕃人见唐朝正在内乱,根本无无暇顾及边疆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去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这让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镇割据额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百姓赋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唐朝又延续多少年?

1、一百五十多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继位的皇帝分别是:第一任皇帝:唐代宗,一手组建了神策军,面对安史之乱后的各个藩镇,唐代宗即拉拢又恐吓,很快把当时的局面稳定了。且收复两京,登基除奸。第二任第三任皇帝:德宗李适 顺宗李诵,德宗皇帝初总万机,励精治道,顺宗皇帝永贞革新,打击宦官势力,革除弊政。第四任皇帝:唐宪宗,最牛的唐朝后皇帝,一代把藩镇基本上打了一遍。史称元和中兴。

2、第五六七任皇帝:穆宗敬宗文宗,三个猪队友。穆宗骄奢放荡,导致河北三镇叛变。敬宗18岁被宦官杀害。文宗受制于宦官,抑郁而死。第八九任皇帝:武总宣宗。武宗重用宰相李德裕,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史称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政,有贞观遗风。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3、最后五任皇帝:懿宗,僖宗,昭宗,废帝李裕,哀帝李柷,基本都没什么功绩。初期唐代宗能够迅速的组建神策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较小,且运河随时可以将南方的银钱和赋税运到北方,毕竟打仗靠的不止是勇气,主要是国力。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靠什么续命一百五十年?

一说到唐朝,都会想到繁华这个词语,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开始慢慢的衰落,但是我们会发现,即使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依然多存活了一百多年,唐朝之所以可以多存在一百多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史之乱并没有打击到唐朝的根基;二是唐朝后期的皇帝非常的优秀,整治了藩镇。

安史之乱长达八余年,对于一个朝代来说会造成非常致命的损伤,导致当时唐朝的经济、政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退步,使得唐朝进入了衰落时期,但是事实上这次安史之乱并没有对唐朝的根基造成很大的影响,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经济虽然有所退步,但是总体来说,经济实力还是有的,而且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于其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使得安史之乱带来的伤害最大程度的减少。

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君王是非常重要的,在唐朝后期就出现了非常英明的君王,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得当时有些动荡的社会恢复平静。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爆发,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朝廷对于藩镇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后来唐朝的皇帝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不断扩大朝廷对于藩镇的控制与管理,不断改善制度,还建立了神策军用来震慑藩镇,正是因为唐朝后期有了开明的君王,有了这些英明的政策,才使得唐朝可以继续存活。

唐朝多存活了一百多年离不开后期君王的努力,正是因为他们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断改正,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走向了衰落

原因:唐朝安史之乱使唐朝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存活了150年?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放在这个问题下是话糙理不糙,盛世大唐不是随便说说的,这座大厦哪会那么容易就倾倒。

在历史上,一个国家在经历了重大动乱或者叛乱后,必然迅速败亡,而安史之乱确实也是唐朝由兴转衰的转折点,但并不是致命的,这和农民起义推翻政府的性质不同,唐朝的老百姓对大唐是有很高的认可度的,对李姓家族的统治已经习惯并且接受,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民心是稳定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安史之乱之后的政治和军事情况,江淮一代的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称为唐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国家的两大要素,财政支持和粮草供应并没有断裂;军事上来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也意识到藩镇不可靠,还是得培植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神策军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上的压力。

老百姓不在乎谁做皇帝,他们想要的就是稳定的日子,唐政府的执政合法合理,既能保证国内社会稳定发展,也有能力保障外部安全,在这么个稳定的环境中,不会生出大事,更不用说从宪宗上台后,财力充足、人才济济,眼看着又要恢复大唐盛世,可是他被暗杀了……

所以,晚唐虽然经历大乱不复往日时光,但并没有完全灭亡,甚至一度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只是宪宗被人暗杀,在封建皇权的机制下,君主的作用至高无上,没有好的君主,朝堂就此沦落,最后还是被替代。

安史之乱后唐朝首都在哪

安史之乱后,唐朝首都仍是长安(今天陕西西安)。

唐朝是一个首都四个陪都。四个陪都分别为西都凤翔府、北都并州府、南都成都府、东都河南府。作为军事安全、文化、经济一个区域带动的中心点和皇帝战时避难或寻幸的场所。

长安一直是首都京师,为文化军事政治中心。684——706年洛阳成政治中心——武则天时代(5年太后15年大周皇帝人,其中701——703有一年多在长安渡过)。此后,洛阳仅仅是陪都,功能下降。

安史之乱那一年杜甫44岁。此时的杜甫刚刚结束长安十年困苦求官生涯,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好回家探望妻儿,于是跟随百姓向北逃亡至鄜(音夫)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

听说肃宗即位后,对大唐朝廷一片赤诚的杜甫只身前往灵武投奔新皇。不幸的是,半途中杜甫被叛军俘虏,押解至长安,失去自由长达一年。

757年春天,身处沦陷区的杜甫亲眼目睹昔日繁华的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写下千古名篇《春望》。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存在了几年?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延续了144年才灭亡的。安史之乱于公元763年结束,唐朝(618----907),从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唐,到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chù)禅位唐朝灭亡,所以安史之乱后延续了907-763=144年。

公元755年,正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当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15万反唐。当安禄山被唐朝压下去后,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接着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后持续了八年,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民众更是饱受摧残。战火燃烧之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人杜甫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唐朝(129)安史之乱(1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