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陈光后人 陳獨秀的後人現狀如何?3個英年早逝,剩下的後人一個比一個厲害
陳獨秀的後人現狀如何?3個英年早逝,剩下的後人一個比一個厲害 提起民國時期頗具影響力的仁人志士,除卻孫中山、李大釗等人,陳獨秀也一定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位。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民主科學的提出者,也是
陳獨秀的後人現狀如何?3個英年早逝,剩下的後人一個比一個厲害

提起民國時期頗具影響力的仁人志士,除卻孫中山、李大釗等人,陳獨秀也一定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位。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民主科學的提出者,也是《新青年》雜誌的創辦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引領著中國的革命志士們不斷前行。,作為一個對於歷史進程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的重要人物,陳獨秀的一生卻並不順遂,幾次被敵方抓入監牢,兒女後代們也受其牽連,家庭動蕩,子孫多有死傷。即便如此,陳家也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陳獨秀本人在獄中也並未自甘墮落,源源不斷地輸出著振奮人心的文章和詩句,對共產黨的發展起著精神支撐的作用。,而陳家倖存的後人們也繼承了父輩的風華,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展現出謹良公明的家風。那麼,陳獨秀的後人現狀如何呢?,陳獨秀,二子一女英年早逝,初代子嗣下場凄慘,陳獨秀一生共娶妻四任,因此子女眾多。其中陳延年、陳玉瑩、陳喬年、陳松年為第一任妻子高曉嵐所生,而陳光美,陳子美,陳鶴年則為第二任妻子高君曼所生。,兄弟姐妹七人各有所長。其中長子陳延年頗為全能,從小到大接受了中式與西式的不同形式教育,因此一生皓首窮經,對於新書、舊書的知識都很有興趣,次子陳喬年與哥哥感情頗為深厚。,彼時陳獨秀作為進步青年之一,被袁世凱的親信四下追捕,不得已逃亡日本以避劫難,妻女則遠避懷寧鄉下。豈料仍未能阻擋追兵,在三子陳松年3歲時,追兵已趕至懷寧,在陳家宅院中打砸搶抄,並揚言要抓走陳獨秀的3個兒子。三兄弟聞言慌忙跳牆逃竄,年紀最小的松年不慎落入鄰家的澡盆,鄰人忙裝作為他洗澡,追兵誤以為他是鄰人的兒子,這才幸免於難。,然而一次的逃竄成功並沒能阻擋事態的惡化,在松年17、18歲那兩年,大哥、二哥接連在上海遇害,家中年長一輩悲痛異常,幾度哭至昏厥,只好讓松年與姐姐玉瑩前去操辦二位兄長的後事。由於是陳獨秀之子,當局甚至不讓親人收屍,情狀慘烈非常,松年只好與姐姐跪地祭拜,以表心意,姐姐玉瑩受到強烈刺激而精神失常,在28歲那年也隨兩位兄長而去。,延年就義時未曾婚配,而喬年遇害時則已育有一尚在襁褓中的女兒,母親為保全女兒性命,將其送至互濟會撫養,至今音訊全無。,異母兄妹飄零四散,殃及後代隱姓埋名,長子次子落得如此下場,同父異母的兄妹們也未能獨善其身。陳獨秀最小的兒子陳鶴年在10歲那年就跟隨著母親離開了父親,但仍未能擺脫自己複雜的家世背景。直至他考入北大政法系,並加入中共地下組織,仍因為陳獨秀兒子的身份而不為各方勢力所容。無奈之下只得改名「陳哲民」,逃往香港,隱姓埋名以求平安度日。,即便如此低調行事,陳鶴年的子女仍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特殊時期開始後,大女兒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卻仍因祖父與父親被劃為右派分子。妻子無奈與陳鶴年劃清界限,子女卻依然被定性為右傾思想。二女兒為祖父申辯,三女兒無意脫口而出主席紀念章的價格太貴,都被界定為反革命思想,而小兒子則被遠放至內蒙古插隊13年。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家人才得以落實政策,搬至香港。,陳鶴年的姐姐陳子美處境同樣凄慘,在被劃定為反革命後,她與弟弟相約逃亡香港,萬般無奈之下,她與兒子冒險泅海偷渡,身系五個漂流瓶漂流十小時之久。而在抵達香港後,為防政府遣返,她來不及等待弟弟便再度逃亡美國。,由於此間訊息不詳,許多人認為陳子美已死於十年動亂間,直至1997年《環球時報》發布對她的專訪,陳子美後半生的經歷才被披露於世。此時老人已深陷困境,半生積蓄被兒子席捲而空,自己也因積欠房租而被起訴至法庭,即將在88歲的高齡流落街頭。所幸在報道披露後得到了「中華海外聯誼會」九千美元的資助,度過了困境。,2008年2月,陳子美突發疾病,在兩個月後客死他鄉,在這其間,沒有任何親人探望她,後事也拖延月余未能成辦,可謂一生崎嶇,晚景凄涼。,松年一脈僅存,子女多有所成,作為陳獨秀的第三子,陳松年的青少年時期頗為坎坷,他並沒有像兩個哥哥一樣得到良好的學習機會,沒有完成大學學業就因動亂的局勢而不得已輟學。在人生最好的青年年華中,陳松年扛起了長子的重擔,一人負擔著全家人的安危。,在他28歲那年,父親陳獨秀即將出獄,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逐日逼近。內憂外患接踵而至,松年分身乏術,只得將家財藏至祠堂,再攜1歲幼女、柔弱髮妻、蒼老祖母一路乘船前往武漢接父親與年輕的繼母。回鄉後卻發現家財仍然被掃劫一空,陳松年無法,只得攜家帶口前往四川。,流亡四川的日子裡,陳家的日子十分艱難,一家六口只靠陳松年夫婦教書為生,但十分其樂融融,陳松年十分珍惜與父親遲來的朝夕相處,盡心陪伴伺候,人至晚景的陳獨秀也開始享受兒孫之樂。1941、1942年,祖母與父親接連去世,戰火頻發之際,竟無處安葬,陳松年千求萬求,總算將親人的棺木沿江運回安慶。,解放後,陳松年坎坷的人生也並未好轉多少,父親複雜的政治背景給他帶來了不少阻礙,誰能想到陳獨秀之名非但不能庇護子女,反而給子女帶來重重磨難呢?為維持一子三女的生活質量,夫妻二人輾轉多份工作,家境仍然未見起色。懂事的子女提出終止學業,外出務工以減輕家庭負擔的想法,卻被陳松年嚴詞拒絕,他不願讓子女重蹈自己的覆轍,與妻子二人更加賣力地掙錢養家,連抬土修路的體力活也不拒絕。,陳松年,積勞成疾之下,妻子早早去世,陳松年一家的生活愈發困難,直至主席視察時得知陳獨秀的後人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情況這才得到改善,在主席的號令下,陳家得到了每月30元的補貼,陳松年也得到了穩定的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陳松年被推舉為文史館館員,圓了父親陳獨秀書香世家的夢。,陳松年的子女們也頗有建樹,他們不負父母的期望,接受了良好的體系化教育,長子陳長琦現任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學院的院長,以深厚的學科基礎與創造性思維散發著自己的光與熱。而長女陳長瑋則進入了設計院工作,遺憾壽元早盡,早早離開了人世,次女陳長玙成為了軍工廠的高級工程師。唯一因特殊時期而沒有接受系統的大學教育的幼女陳長璞也在回城後努力鑽研,成為了文物管理局的副局長,畢生致力於研究祖父陳獨秀。,陳松年的幼女陳長璞為人直率可親,在接受採訪時,曾言:「我們家的歷史是一部悲壯史。」,雖然父親陳獨秀的身份為子女們帶來了不少波折磨難,但也成為了他們成長的試金石,子女們同樣也深深懷戀著父親。陳松年年近七旬時,仍每年步行10餘里祭拜父親,直至其溘然長逝的那一天。,縱觀陳獨秀的家史,不難感受到一種造化弄人的無常,但也同樣能感受到一種家族家風的傳承與傳遞,好的家風能讓子孫後代沐仁浴義、不扶自直,吾輩也應當自省,從陳獨秀的家史中得到啟示的力量。
很赞哦!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