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说慈禧太后是罪人 真实的慈禧太后介绍,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

火烧 2022-07-16 04:46:59 1054
真实的慈禧太后介绍,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 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慈禧太后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它们分别是咸丰时期、同治时期、光绪时期还有晚年训政时期。1、咸丰时期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

真实的慈禧太后介绍,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  

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

慈禧太后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它们分别是咸丰时期、同治时期、光绪时期还有晚年训政时期。

1、咸丰时期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岁),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岁),晋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

2、同治时期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3、光绪时期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1884年4月8日,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

4、晚年训政时期

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

扩展资料

慈禧曾三次入棺:

第一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撒手人寰。当天下午4时30分,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的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出,5时15分到皇极殿,放在床上。第二天上午8时5分,在隆裕皇太后和瑾妃的敬视下,慈禧的遗体被殓入了棺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巳时,慈禧的梓宫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

第二次:

慈禧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慈禧遗体被抛出棺外,嘴里的宝珠被抠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体仅剩一条内裤。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等人到东陵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重新安葬。

第三次:

1983年12月初,旅游已进入淡季。清东陵文物保管所领导决定清理慈禧内棺。12月6日,清理小组打开棺盖后,看到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两件衣服。很显然,这是1928年载泽等人重殓时的原状,55年来一直没人动过。为稳妥起见,保管所领导决定先盖上棺盖,封闭地宫,将此事向上级汇报。

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清理小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将遗体从棺中抬出,放在地宫的地面上。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入棺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的生平简介有哪些?

一、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二、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三、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四、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

五、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为什么说慈禧太后是罪人 真实的慈禧太后介绍,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

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七、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太后的照片是放在故宫哪一间房间的

慈禧所拍照片,在故宫旧藏《宫中档簿·圣容帐》上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

《圣容帐》,光绪二十九年七月立; 戴冠穿花卉大圣容十六件,带匣子。 梳头穿花卉大圣容十九件。 梳小头穿花卉半身团扇乘轿圣容五十九件。 梳小头穿花卉戴璎珞圣容四十八件。 ……(原文从略)。 以上慈禧照片共计约三十种,其中放制最多的一种放大了百余幅,这和故宫博物院旧藏慈禧照片的种数相吻合。这批照片均为慈禧七旬大寿之前所拍,系特为其寿辰时悬于宫中或赏赐他人之用。所照主要为全身相,半身相极少,记载中只发现一种“梳头穿花卉半身大圣容一件”。而目前故宫珍藏的慈禧照片则都是全身的。大概她很迷信,认为只照头部,缺臂少腿是不吉利的,还是端端正正坐(或站)着照全身相,才有福气,才显得庄重吉祥。她哪里懂得美学,更不懂什么特写镜头了。目前,除故宫外,国内外其他各大博物馆及社会上私人所收藏的慈禧原照,已可谓凤毛麟角。 三 慈禧所拍照片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二十余张慈禧的单人特写照,均摄于颐和园乐寿堂前一个宽大的御座旁,或站或坐,虽已是69岁的老妪,却面貌姣媚,目光炯炯有神,可可、以窥见她保养有方,青春长驻。每幅照片中,慈禧的装束、头饰和周围的陈设皆不相同。慈禧特下御旨将其中几张神态仪表各异、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见的巨照,并命如意馆画师着上艳丽而协调的色彩。每幅都在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拓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7厘米、宽85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以增强艺术观赏效果。又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长128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御用明黄色丝绣锦袱。其豪华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这些照片大都悬挂于寝宫中,挂钩是银制行龙圆头的,因镜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对底托钩。可以想见,在20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成如此之大,甚为不易。且这些照片影相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足以体现出勋龄于摄影术纯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在中国式的墙纸上展现出一幅幅足具中国特色、趣味横生的人物照片,颇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图脱离直线或垂线,而慈禧则要求在拍摄特写照时画面平衡对称,这种习惯是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据《清宫琐记》载:“勋龄给慈禧照相,他在对光的时候要跪着,但跪着又够不着照相机。李莲英便给他搬来一把凳子,让他跪在凳子上照。慈禧说:‘就让他在照相的时候免跪吧。’勋龄是大近视眼,在慈禧面前是不准戴眼镜的,勋龄不戴眼镜便无法对光,他只好告诉李莲英。李莲英禀明慈禧,特许他戴着眼镜对光。慈禧太后在拍这类个人特写照时,每拍一张都要更换一身袍褂装饰。她所穿的衣服包括各色绸缎绣龙袍、龙褂、绣蟒袍、绣百蝶袍、绣牡丹袍、绣凤和寿字袍,各色缂丝、绣不同式样的寿字图案敞衣、马褂、金丝串珠丝绣礼服、绣花串珠褂等,有的袍褂还镶有金边。衣服上都密缀了许多上等明珠,乌黑的两把头上则插着金银凤簪、玉蝴蝶、珠宝或翠花等各种不同的头饰,禀佩戴各式名贵的耳环,璀璨耀目。有几幅照片头饰左边还悬着八串珠珞。手上则带有几副玉钏、翠戒、搬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着三寸长的金指甲套,左手戴有同样长的玉指甲套,各种首饰都与袍褂相配称,在珠宝之间,还夹有几朵鲜花,白茉莉是慈禧最喜欢的一种。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虽然珠宝无数,每次拍照时的装束及首饰也不尽相同,风采各异,但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慈禧所有的照片中皆戴有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从来不曾摘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原来慈禧初进宫时,正值妙龄,丰姿俊俏,为嫔时就灵巧过人,能背诵五经,通达满文,大略浏览过二十史,通晓古今治乱大事,又能察言观色迎合上意,遂得咸丰帝独宠一时。 照片中御座周围的陈设也随时更换,其中有鹤灯、九桃檀香熏炉、盛满水果的七宝锦鸡牡丹大瓷盒、插着盛开的荷花的龙凤大胆瓶,另有兰花、青松、钟表等。御座周围地上铺着华丽精美的提花地毯,座后是孔雀牡丹围屏,上悬“大清国当今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横幅,御座两旁竖着一对孔雀翎掌扇。或换成松柏玉兰屏风,后边以布帏挡住,布帏上绘山石丛竹图案,屏风上悬挂有一幅横匾,上写“大清国当今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26字,并携“慈禧皇太后之宝”和“大雅斋”御玺,有“光绪癸卯年”(1903年)款。这26字中有16字是徽号,慈禧既是第一次上的徽号,所谓徽号,系帝后尊号之上再加的褒美之词。 清代帝王徽号,每次大多是两个字,凡遇庆典,都可以增加。按制,一个皇太后一生最多能上10次徽号。慈禧一生共上了8次,即横匾上的这16字徽号。5年后即1908年,慈禧去世,逝世以后即以徽号为谥。慈禧一生所上的徽号,在有清一代的皇太后中仅次于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孝庄一生共上徽号10次即20字;死后又没有以徽号为谥,雍正、乾隆等为累加谥,其谥为另外16字,因此,慈禧一生出尽风头,也是其他皇太后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类是化装照,共7张。慈禧在七旬大寿前的盛夏季节,自比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打扮成观音模样拍照。她身穿团花纹清装或团形寿字纹袍,头戴毗卢帽,外加五佛冠,左手捧净水瓶或搁在膝上,右手执念珠一串或柳枝。李莲英扮善财童子或守护神韦驮站其身右,左边则有扮成龙女者。 据内务府档案载:“七月十六日海里照相,乘平船,不要蓬。四格格扮善财,穿莲花衣,着下屋绷,莲英扮韦驮,想着带韦驮盔、行头,三姑娘、五姑娘扮撑船仙女,带渔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着带行头,红绿亦可,船上桨要两个,着花园预备。带竹叶之竹杆十数根,着三顺预备。于初八日要齐。呈览。”从事前准备之精细,可以想见场面之大。从照片上看,其成像清晰,布局自然,人物神态各异。在盛开的荷花丛中,背后是彩绘山石竹林的布景,丛竹上悬一云头形牌,牌上楷书“普陀山观音大士”7字,好似一幅年代久远的古壁画。 《清宫遗闻》有诗云:“垂帘余暇参禅寂,妙相庄严入画图。一自善财承殿宠,都将老佛当嵩呼。”并注解说:“孝钦后政暇尝作观音妆,以内监李莲英为善财,李妹为龙女,用西法照一极大相悬于寝殿宫中,均呼孝钦为老佛爷。”在中海化妆乘坐无蓬平底船游湖,随侍慈禧一同照相的有隆裕皇后、瑾妃、庆亲王奕劻的三格格和四格格、德龄、德龄母亲、容龄、袁大奶奶、总管太监李莲英及女官等。慈禧独坐船中,皇亲格格女官们围立左右,穿清朝服装的美国女画家卡尔也在其中,几名太监则在两边撑船侍侯。蔡东藩在《西太后演义》中写道:“且有一张渔家装束,亦与后妃人等并[拍,烟蓑雨笠,孤棹扁舟,颇脱尽宫闱习气,乃是在颐和园昆明湖中照的,西太后很是欣慰,晒印了好几页,随处悬挂,后来流传京外,各直省都仰慈容。” 第三类为慈禧与后妃、格格、女官及外国公使夫人等的合影。慈禧的照片大都摄于风景秀丽的颐和园。慈禧太后每年春、夏、秋三季,都住在颐和园听政,待十月初十日其大寿之后方起驾回紫禁城,慈禧在七旬大庆时,不顾国危财蹙,于颐和园中赏戏七天,并摄影、画像,奢侈糜费,肆意享乐。慈禧晚年经常在颐和园内的乐寿堂、仁寿殿、排云殿招待外国公使夫人,有一张慈禧与美国公使康格夫人等的合影,实为晚清时期中外关系史上不可多得的见证。 慈禧所用的化妆品大多是洋货,如巴黎香水、香粉、法国镀金镜等。她在拍照前特地更换一身绣满寿字和各色大朵牡丹并镶有金边的袍褂,又饰以许多美玉与珍珠璎珞。冠冕上挂满珠宝,有玉制的凤、蝴蝶及珠花、金簪等。绣袍外的披肩形似鱼网,是由3500颗专供帝后御用的东珠穿织而成,璀璨夺目。手上戴着几副珠、金、玉镯及宝石戒指,脚蹬饰缀着串珠的绣花高足花盆底鞋。年已七旬的慈禧,打扮得雍容华贵,端坐于御座上,左右站立着外国公使夫人等。 第四类是慈禧起驾与乘舆前往仁寿殿的照片各一张。 照片上一大群太监及后妃、宫女们前呼后拥,大总管李莲英、二总管崔玉贵在前开路,反映出宫闱生活的一个侧面。后人可以从这一场面中看到清代的銮舆、仪仗和殿前为避暑用所搭的天棚,慈禧平日喜欢赏戏、逗小狗,就连与后妃、太监们合影时,也不忘带上她那条备受宠爱的黝黑长绒毛狮子狗。照片上的慈禧,手腕上戴着玉镯,手指上戴着长长的指甲套。那玉镯,还是咸丰皇帝宠幸她时亲自赠送与她的,慈禧一直戴着它,并伴着她进了东陵的地宫。 提起慈禧的指甲,还有一段故事呢。慈禧爱留指甲,尤其是一双手的两个无名指和小手指,最长可达七八寸,当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爱留指甲,为了修饰保护好这一双手的指甲,每天要用温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并特制了各色指甲套,戴在手指上,切切实实地保护好,以免受到外来损伤。给慈禧特别加工定制的指甲套有镂空嵌丝珐琅的,也有纯金的,名贵已极,真可谓金玉满身,珠翠盈头,确也糜费惊人。从这些历史照片中,对慈禧晚年生活亦可窥见一斑。这一系列富有独特的纪实效果的照片,既留下了慈禧晚年的真实形象,也在客观上起了介绍、传播、推广摄影术的作用,此后宫廷上下,朝野内外,无不争相效尤,此风久久不衰。 慈禧这批具有文献性的宫中生活照片,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的历史文物价值亦与日俱增,而深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们所珍视。据新加坡《联合晚报》报道:“最近,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以13000多英镑的高价,购入一张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的照片。”从这些清末的原始照片上,人们得以了解当时的摄影技术水准,而照片中的人物、銮舆、仪仗、衣冠、服饰等真实、形象的资料,对于研究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典章制度及宫廷生活来说,无疑是极为难得和弥足珍贵的。

慈禧太后的详细介绍、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史以来皇后身后哀荣之最。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传说为杏贞)。 乳名兰儿,故称叶赫那拉,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6~1908年),乳名兰儿,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慈禧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成年,慈禧宣布撤帘归政,但仍把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慈禧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慈禧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年,适逢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故于“朝鲜事求速结”,支持李鸿章等对日采取妥协投降主张。 “六旬万寿庆典”活动从年初即开始筹备,八月中日战事愈烈,户部上书“请停工程”,慈禧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条,系指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战派廷臣纷纷上疏,请求停办“点景”,移作军费。慈禧怒不可遏,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9月,中国陆海军先后败绩,慈禧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强使主战的军机大臣翁同龢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将“六旬万寿贡品”统于10月23日星进。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慈禧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慈禧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1月22日,北洋水师基地旅顺沦陷,慈禧仍不以为然,并反将矛头指向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11月26日,慈禧于仪銮殿召见军机大臣,时光绪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著缮旨降为贵人”。并将瑾、珍二妃之兄礼部右侍郎志锐遣戍乌里雅苏台。珍妃为光绪宠妃,并支持光绪对日主战。当时朝廷内一些主战官员,不满于慈禧、李鸿章对日屈膝,于是结二妃之兄志锐“密通宫闱,使珍妃进言于上”,推动光绪对日抵抗。10月28日,文廷式又亲自上奏:《倭夷入寇枢臣与疆臣各怀异志但欲求和请交部严加议处折》,弹劾李鸿章等不思督军应敌,“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请旨将枢臣及北洋大臣交部严加议处,以存国法”。这时,正值慈禧起用恭亲王奕欣主持对日议和,主和空气甚嚣尘上。慈禧选择此时处罚光绪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于打击主和派及向光绪示威。12月4日同时下令授恭亲王奕欣为军机大臣和撤销满汉书房,进一步的加强了主和派势力和剪除光绪周围的主战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慈禧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全权不足,拒绝开议。议和未成,使臣被拒,慈禧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骡,拟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于广岛拒和后,立即向北洋水师另一基地威海卫进攻,27日攻陷威海卫,北洋水师覆灭。3月初又发动辽河下游作战,六天之内,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至此,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3月,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大哗,愤怒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人们在北京城门贴出“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表示抗议。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日军于6月间开始派兵侵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奋勇抵抗,慈禧一面下令台湾大小官员内渡,并严厉禁止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同时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题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慈禧的卖国罪行。 甲午战争失败后,光绪帝愤于战败割台,欲思振作,决心变法,改革政治。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慈禧发动政变,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慈禧“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慈禧太后简介

简单介绍慈禧太后的一生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太后的历史简介有哪些?

(1835年~1908年),同治帝的生母。她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清末时期的“无冕女皇”,生前,外人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太后”和“西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她。

慈禧太后在历史上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提到慈禧太后,许多人都会认为这就是个败家的老太太,就连答主自己其实也不怎么喜欢慈禧。但是虽然慈禧的生活嫉妒奢靡,在后来的时候做过许多错事,但不得不说的是,慈禧的一生中也是做过许多为民造福的好事情的。

慈禧曾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当时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各方面都落后于外国,尤其是在生产力这一方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就进行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生,和大量西方著作以及科学成果,建立了我国第一批工业以及化学企业。

慈禧也曾下令禁止鸦片,由于鸦片的横行,当时许多国民都染上了烟瘾,终日萎靡不振,毫无生气,中国人也因此而在外国得了一个“东亚病夫”的称号。若是再任由鸦片横行下去,国家上下将一片乌烟瘴气。

其次就是慈禧主张兴办女学、禁止缠足。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毒害是非常大的,不仅是在思想上,更是在身体上。慈禧下令禁止缠足,解放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毒害。兴办女子学校,使女子拥有了掌握知识的权利。尽管在当时“男女平等”还是遥不可及,但女子能够进入学堂进行学习已经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然后就是兴办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所以说慈禧还是为百姓做了点好事的,并不是一无是处。

慈禧太后(38)简单(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