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成公主的身世 禄东赞,文成公主和禄东赞是什么关系?

火烧 2022-06-01 08:21:02 1055
禄东赞,文成公主和禄东赞是什么关系? 文成公主和禄东赞是什么关系?   据名料记载,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 禄东赞画像   [1]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

禄东赞,文成公主和禄东赞是什么关系?  

文成公主和禄东赞是什么关系?

  据名料记载,禄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 禄东赞画像

  [1]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旧唐书·吐蕃传》卷一九六、列传一四六、册一六、页五二一九。)松赞干布即位之初,他曾受命为大论,辅佐赞普治理朝政,统一诸羌部落,开拓疆域,创法立制,巩固王权,参与吐蕃军政大计;对内进行除叛臣,分桂庸(即区分武士及奴隶阶级),查户口,划田界,立丁册,征赋税等重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对外平息诸部反抗等等。特别是他主张与唐朝以及邻国尼婆罗和亲,并几次亲自出使长安通好。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为松赞干布迎请了尼婆罗尺尊公主入藏;翌年(640年)又从松赞干布之命,到唐朝迎请文成公主。禄东赞携带众多的黄金、珠宝等,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为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为难。为了公平合理,他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使臣们有势力,所以他们抢先取去,绞尽脑汁,怎奈几挽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苫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踊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比赛开始,但见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区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则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群之中,它们口喝难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紧接着,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题让指认百只雏鸡与百只母鸡的母子关系。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禄东赞便把鸡珊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只见大多数小鸡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学起鹞鹰“瞿就儿”的叫声,鸡娃听见,信以为真,急忙钻到了各自母亲的翅膀下藏起来,母鸡与雏鸡的关系再被确认开来。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弃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揉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试: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噶尔·东赞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尔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就在关键路段做了“田”字记号(也有说是涂上颜色)。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回到自己的住处。结果,禄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第六试:辨认公主。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诸部大臣来到殿前亲自主试。但见衣著华丽、相貌仿佛的300名(也有说500名或25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宛如300天仙从空中飘来,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其他使者都没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惟独禄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曾经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个痣。禄东赞反复辨认,最后终于在左边排行中的第6位认出了公主。(参见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等译《王统世系明鉴》81—87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统记》31—33页,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藏族文学史》29-30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婚试完毕,唐太宗非常高兴,将美丽多才的文成公主许婚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成为传颂千年藏汉联姻的佳话。为此,太宗很器重禄东赞的才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并欲以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长安,不时垂问。然禄东赞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婉言谢绝了太宗的好意,坚持要求回归了故土。其后,禄东赞在太宗伐辽东后,又奉松赞干布之命到长安朝贺,奏表云“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禄东赞带去高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黄金所制大鹅一只,反映了蕃唐间的亲密关系和禄东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谢世后(子公松公赞先亡),于是吐蕃王位由其孙芒松芒赞继位,因为年幼,政权故由大相禄东赞继续摄理,掌管吐蕃军政事务。他忠实地执行了松赞干布的蕃唐友好和巩固王室政权的各项既定国策。在此之前的贞观八年(625年),平抚了吐蕃本土珞部的动乱;永徽五年(654年);召集会议共商国是;次年(655年),写定吐蕃法律条规;显庆三年(658年),遵芒松芒赞命向唐高宗献金盎、金颇罗等,并要求再度和婚。在吐蕃全境安定之后,禄东赞率兵12万人于次年出击白兰氏(居地在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都兰、巴隆或果洛、玉树地区);显庆五年(660年),命其子钦陵率兵攻打吐谷浑;3年后(663年)禄东赞依靠投奔之吐谷浑大臣素和贵,亲自率兵灭掉吐谷浑,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引吐部残兵投凉州。咸亨元年(670年),唐朝为吐谷浑之故与吐蕃交战,不胜。吐蕃势力渐大,其后“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蔫等州相接;南邻天竺;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册府元龟》卷一OOO,外臣部强盛·页九·11733上。)   仪凤元年(676年),禄东赞因患颈部痈疽之症于“日布”地方不幸与世长辞。后人们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曾以多种方法纪念他,其中以美术作品(包括长篇壁画、唐喀画等)的形式再现了他的形象,最著名的当属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图中那浓重的眉毛、高高的鼻梁、连鬓的胡须、民族特点异常浓厚的禄东赞,身着动物饰样的长袍、足蹬皂靴、头扎免冠带巾,在唐朝礼宾官员和译员的陪同下,为松赞干布请婚,进谒坐在步辇上的唐世宗李世民。但见禄东赞全身略向前倾,两脚并拢,双手拱合致礼、神态谦恭。而微微蹙起的眉头与明亮的双眸,揭示了他胸有韬略、善于审时度势和为增进民族情谊的精神实质。   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媒人。

什么是禄东赞三解难题?

唐太宗李世民掌政时期,西藏王松赞干布听说内地有个文成公主,又漂亮,又能干,便派大臣禄东赞去求婚。这时,印度、波斯等好多国家也派了使臣到内地求婚。唐太宗看到这么多求婚的使者,便高兴地说:“我要你们大家都比一比智力,哪个最聪明,我就把公主许配到他们那里去。”使者们听了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第一次,太宗叫人牵来了100匹马驹、100匹母马,叫使臣们找出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别的使臣都把毛色相同的分在一起,以为白色的马驹就是白色的母马生的,黑色的马驹是黑色的母马生的,黄色的马驹是黄色的母马生的,结果都错了。太宗见他们如此分类,不禁暗自感到好笑,这时禄东赞却提出了自己的分法:他先把马驹和母马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匹地放到马驹中去。马驹一见自己的妈妈来了,忙扑上去吃奶。就这么一匹匹地放,一匹匹地找,不一会全分出来了。紧接着太宗又出了一道难题。他叫人扛来一根两头削得一样大小、一样光滑的檀香木棍儿,问使臣们,哪头是根,哪头是梢?使臣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答不出来。这时禄东赞又站了出来,他用一根绳拴在木棍的中央,然后把它放在花园的池塘里。他指着下沉的一头说:“这下沉的一头是根,那浮着的一头是梢。”皇帝听了连连点头。 最后,太宗在使臣们面前放了一块很大的玉石,要他们用线穿过上边的一个洞眼。这个洞眼很小,而且,从这头到那头,要经过一条曲曲弯弯的孔道,孔道很长很长,穿起来非常麻烦。使臣们一个个试着用线去穿,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禄东赞也在一边感到为难。忽然,他看到地上有只蚂蚁在蠕动着,于是计上心来。他连忙把丝线拴在一只蚂蚁的腰上,然后把它放到孔眼上去慢慢吹气。而在孔眼的那一头,他还放了一些蜜糖。那蚂蚁就在蜜糖的招引下,扭动着腰肢,努力地向前爬着。就这样,他终于借助小蚂蚁把丝线穿了过去。 太宗帝见三道难题全让禄东赞解了出来,心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那么,藏王一定更加聪明能干了,于是便答应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去。

禄东赞出任婚使 唐太宗向他提的六个智力题

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禄东赞的聪明表现在哪三点

礼部尚书拿出一颗鸽子蛋大的明珠,珠子的肚子上有一条九曲孔道,要求禄东赞在一分钟内把一根丝线穿过明珠。禄东赞看看便走出大殿,回来时手里抓了一只蚂蚁,就见他把丝线轻轻地系在蚂蚁的腰上,然后把蚂蚁放进孔里瞬间蚂蚁就爬了出去。

第二题:“马厩里有一百匹母马而另一个马厩里有一百匹小马,请你把母马和自己的小马全部找出来。”禄东赞去马厩一看便说:“请陛下给我一天的时间让我当一天的马倌。”李世民答应了禄东赞的请求。禄东赞到了马厩不给小马吃的,第二天文武大臣全来到马厩看禄东赞是如何分得出来?禄东赞打开了马厩的门,饿了一天的小马跑着找自己的妈妈吃奶。

要在500名美女中找出文成公主,当禄东赞随着大臣们来到金龙宝殿外的草坪上他傻眼了,500名美女穿着一样的衣服带着一样的服饰胖瘦高矮都一样,别说一样就是不一样禄东赞也找不出来啊,他从来就没见过文成公主长得什么样子,他前看看后看看蒙了正在不知所措时,站在旁边的房玄龄轻轻的咳嗽一声,禄东赞一看高兴了救星啊,就见房玄龄一只手摸摸脑后,禄东赞什么人啊聪明,一看便知道了,于是他又绕道500名美女后面,终于发现了秘密所有的美女带的头花全是黄色的,唯有一名带着红色的花,他绕到这女子面前鞠了一宫道:“公主请上殿。”

唐太宗真有八难禄东赞这回事吗?

西方有《睡美人》、《白雪公主》一类关于王子和公主美丽爱情的童话故事。

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美丽爱情童话故事,而且是有历史根据,发生在历史真实人物身上的。

比如,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爱情故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就叫《文成公主进藏》,文笔优美,故事浪漫动人: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吐蕃有个年轻的首领,叫松赞干布,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就派大臣到唐朝去求婚。唐朝皇帝出了很多难题来考验使臣,却根本难不住。于是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他们的首领就更聪明能干了。因此,愉快地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了。她从京城带上青稞、豌豆、油菜、小麦、荞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了。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来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后来,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内地桥”。文成公主过河以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的时候,可恶的乌鸦飞来说了坏话。它问:“公主,你要到哪儿去呀?”文成公主说:“我要去找松赞干布。”“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碰巧这个时候,神鸟天鹅从远方飞来,说:“公主,公主,不要难过,快到拉萨去吧,松赞干布的身体很健康!公主,公主,快到拉萨去吧,一切都会吉祥如意!”文成公主听了,十分感激神鸟天鹅,就动身走路,最终来到了拉萨。年轻的松赞干布隆重地迎接这位美丽的公主,和她结成了夫妻。从此,吐蕃和内地的往来更加密切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吐蕃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也有一篇课文,叫《聪明的使者》,讲述的也是同样的故事,但着重于表现来唐朝求婚的吐蕃使臣禄东赞如何破解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所设置的难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附阅读材料中也有这样一首诗歌:“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种子三百六十种,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禽兽三百六十种,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工匠三百六十行,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绸缎三百六十种,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佛主的光芒照亮了大地??”

在这些课文的影响下,闭上眼睛想象着英俊的松赞干布与美丽的文成公主的爱情,想象着他们相依相偎,携手将幸福带给了吐蕃人民,不由不令人沉醉向往。

故事允许虚构,可以有想象成分;历史却是严峻的,必须客观而真实。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介绍说:“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藏南地区的雅隆河谷。

按照藏人的传说,大约在公元前127年左右,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几位苯教领袖一起迎立聂赤赞布为王,王位传承了20余世,公元七世纪初,当位的是吐蕃一代雄主松赞干布赞普(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赞意为雄豪有力,普为大丈夫,故吐蕃王朝将国王称为赞普。《新唐书》等汉文史籍一般称松赞干布为“弃宗弄赞”或“弃苏农赞”)。

必须说明的是,松赞干布继位之前,吐蕃还没有创建文字,该传说只是口耳相传,信不信由您。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先后兼并了位于今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甘孜、理塘一带的部落,紧接着又征服了青海一带的党项、白兰等国,于公元633年建都逻些(今拉萨),建国号“大蕃”,在布达拉山上建立皇宫,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野心勃勃,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

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好问聘,但唐太宗没有同意。

于是,松赞干布准备与唐朝争夺西域地区的控制权。

次年四月,吐蕃突然出兵攻陷大唐芳州。

这是唐、蕃之间的首次交战,但规模并不大,未引发两国间的全面冲突。

过了两年,到了贞观十年(公元637年),松赞干布将目光瞄准了盘踞于今青海和甘肃一带的吐谷浑王国。

这个吐谷浑王国曾在隋炀帝时代被大隋帝国灭了国,但又在隋末乱世复了国。贞观八年(634年),初唐一代军神李靖率军一万,仅用一年时间就击溃了吐谷浑,扶立了亲唐的半傀儡政权,吐谷浑自此成为了大唐的属国。

西陲霸主松赞干布提兵攻占吐谷浑,即大唐与吐蕃间的开战不可避免。

深谙文韬武略的唐太宗觉察到了来自吐蕃方面的凌厉杀气,为了化解这股杀气,他毅然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这是孙权嫁妹给刘玄德的策略。

唐太宗认为,松赞干布是不能与一心兴复汉室的刘备相比的,只要他坠入温柔乡,大唐和吐蕃成为了翁婿之国,则两国自然息刀兵而兴文治。

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事件中有几个细节要注意:

一、《文成公主进藏》中说:“吐蕃有个年轻的首领,叫松赞干布,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就派大臣到唐朝去求婚。”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这年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虽说松赞干布的生年现尚存争议,一般认为他诞生于隋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则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这年,松赞干布为24岁,称之为“年轻的首领”,那是没有问题的;但说“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那就不对了。《新唐书?6?吐蕃传》记:“贞观八年,始遣使者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弄赞(即松赞干布)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即婚),帝不许。”松赞干布于七年前请求迎娶唐朝公主,是因为他得知突厥、吐谷浑都能娶到唐朝公主,自认为吐蕃政权的国力和地位不次于二者,故而请求迎娶唐朝公主,那是想得到与突厥、吐谷浑平等的政治地位,非是听说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另外,松赞干布到唐朝求婚,并未指定具体要娶谁,只要是公主就行。而文成公主也并不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女儿。文成公主到底是谁的女儿,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史书上提到她生于任城(今山东济宁)。又因为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曾被封为任城王,故人们大多猜测文成公主为李道宗的女儿。

二、《聪明的使者》中说:“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了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禄东赞也写噶尔?6?东赞,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是吐蕃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曾担任过大论之职,其最大的功绩是划定田界,确立吐蕃的封建制度。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代表松赞干布到长安求婚的人也是他。该次求婚失败,《新唐书?6?吐蕃传》记载:“使者还,妄语曰:‘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弄赞怒,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抗,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赀畜。又攻党项、白兰羌,破之。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可见,松赞干布攻击吐谷浑,与迎娶唐朝公主是有一定关系的。《聪明的使者》中讲述的这次求婚,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这次,禄东赞携带了大量黄金、珠宝,率领庞大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故事中说:“好多地方都派使臣去求婚。唐朝皇帝决定让求婚的使臣们比赛智慧,说:‘哪个最聪明,就把公主许配到他们那里去。’”因此设置了“丝带穿珠”、“辨马母子”、“辨木首尾”、三道难题。的确,当时到唐朝求婚的还有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国的使者。但设置难题考验求亲使者事,史不见载,只在藏地广为流传,现在,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仍完好地保存着描画该传说的壁画。按照壁画上的纪录,不是三道难题,而是八道,称“八试婚使”(又称“八难婚使”,也有“六试婚使”之说),除了上面提到的“丝带穿珠”、“辨马母子”、“辨木首尾”外,还有“辨鸡母子”、“日杀百羊”、“日饮百酒”、“夜返宿地”、“辨认公主”五道难题。这些难题,明显带有民间艺人虚构编造的痕迹,应该不是真的,但唐太宗要用孙权嫁妹给刘玄德的策略,而禄东赞胜利完成松赞干布交付的求婚任务却是无可辩驳的史实。现存于世的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也描绘有唐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据《新唐书》记,唐太宗器重禄东赞的才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并欲以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长安,不时垂问。但禄东赞毅然拒绝,说:“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谢绝了唐太宗的好意。

三、按照《文成公主进藏》、《聪明的使者》的说法,文成公主入藏后,过上了王子与公主式的幸福生活。但,民间还流传有其他不同的说法。比如,根据藏文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编年记事》所记:“此后六年,墀松赞赞普升遐(归天),与赞蒙文成公主同居三年耳。”有人因此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婚后的九年时间里,有六年不与文成公主产生交集,从而推测在刚开始伴驾的三年时间里,文成公主也不过只是松赞干布身边一个侍女式的人物罢了,断言文成公主一生凄苦可怜,从没享受过爱情和甜蜜。也有人提出,文成公主入藏多年,无子无宠,地位平庸,属于松赞干布的小老婆,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受到了松赞干布大老婆尺尊公主的迫害,在宫廷中靠装疯才度过了后半生。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自攻打吐谷浑后,与唐朝相对峙,战争消耗严重,群臣申请罢兵返国,甚至有八人以自杀相威胁。松赞干布最后被迫撤兵并“以使者来谢罪,固请昏”。即吐蕃是在失败的背景下低姿态向唐朝求婚的。(原文:“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斩首千级。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至是弄赞始惧,引而去,以使者来谢罪,固请昏,许之。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

“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斩首千级”及禄东赞入朝求婚事,《旧唐书》记得更详细:“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接着下文又连接提到了几件事:

一、贞观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唐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得到消息,兴高采烈地前往位于黄河源头的美丽湖泊柏海(今青海玛多)边上迎接。等见到了李道宗,行过子婿之礼,对大国服饰礼仪威严自惭形秽,态度毕恭毕敬。(原文:“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二、松赞干布携文成公主回到逻些(今拉萨),在拉萨玛布日山(今布达拉山)专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池和宫室,并语重心长地对自己的亲长说:“我的祖辈父辈从来没有过和中原上国通婚的,如今我迎娶大唐公主,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应当为公主修筑一座城池,以夸示后代。”(原文:“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

三、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以红颜料涂面),松赞干布立刻废除这项习俗,他本人也脱下毡裘,穿上纨绮,逐渐仰慕唐风。松赞干布还派出吐蕃贵族们的子弟,请求进入国学学习《诗》、《书》,又请唐朝文人典其表疏。(原文:“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四、禄东赞在唐太宗伐辽东后,奉松赞干布之命到长安朝贺,带去高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黄金所制大鹅一只。(原文:“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五、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出使西域,遭到中天竺国的抢劫杀戮,松赞干布拔刀相助,发精兵灭掉了中天竺。(原文:“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六、唐太宗驾崩,唐高宗继位,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许诺保证说:“天下凡有不忠于唐室者,吐蕃必提兵前往征讨。”(原文:“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赐杂彩三千段。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之匠,并许焉。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种种迹象表明,文成公主是很得宠、很受尊重的。

试想想,吐蕃与天朝结亲,因此得以学习汉族儒家文化、引进内地作物和先进技术、改革风俗,极大地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理由要冷落和刁难文成公主?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就明确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则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朱蒙、觉蒙等头衔没有区别。而按《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可以说,文成公主是中华民族融合历史上的一个丰碑,她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蕃两族人民的友谊。

藏人世世代代把文成公主视为菩萨,把她供奉在寺院中,万民敬仰,受持香火。

关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只在一起生活3年的说法,源自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的《大事纪年》的记载。

文成公主的身世 禄东赞,文成公主和禄东赞是什么关系?

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郑重地提到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生活了3年,却没有松赞干布与其他后妃生活的任何记载,也没有其他后妃为松赞干布生子(松赞干布与蒙氏妃的儿子出生于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之前)的记载。原因是在松赞干布生命中最后的6年,他一直忙于吞并象雄等众多事务,并不是偏宠其他女人而冷落文成公主(《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发兵攻象雄王之国??象雄一切部众咸归于辖下收为编氓??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

实际上,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碑文(金石铭刻)以及王统记、贤者喜宴等吐蕃资料中,都有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却极少有松赞干布的其他女人的记载。

至于部分吐蕃资料的某些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王统记等书里的某些章节)里有贬低文成公主、为难文成公主的内容,全都荒诞不经,不可取信。比如唐太宗按禄东赞建议下令用炒过的种子播种,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在同一天去世等等。

藏学家任乃强等指出,这是后世汉人轻视蕃人导致蕃人通过编造那些内容以泄愤产生的诬蔑性文字。

在这些诬蔑性文字中,提到松赞干布从泥婆罗迎娶回一个所谓的尺尊公主,属于松赞干布的大老婆,文成公主是小老婆,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受到了泥婆罗尺尊公主的虐待,不得不装疯度日等情节。

但是,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的记载,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的记载。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如柱间史的某些章节)。

有国外学者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直言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病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

唐蕃会盟碑有文字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

现在,拉萨仍保存有建于当时的文成公主的塑像。

据此种种,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确属一桩伟大的爱情,于其两人来说如此,于汉蕃两族人民来也,更是如此。

唐太宗“八难”吐蕃智相禄东赞的故事?

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赴长安请求通婚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藏族民间故事中写的是赞普松赞干布掌握吐蕃政权以后,派大臣噶尔东赞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出了五个难题,对各国前来求婚的使节进行考试,谁能智胜,公主便嫁给该国君王。 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璁玉。其他国家使臣都穿不过去,噶尔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第二次比试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只有噶尔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第三次,唐皇又命令使臣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噶尔东赞令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第二天,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吸奶去了。这样,吐蕃使臣又胜。 唐皇又命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噶尔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最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杂在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里面,令使臣们找认,认出者公主可随之而去。噶尔东赞先找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吐蕃大臣又照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终于认出公主。

禄东赞五难求婚使

1、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明珠。其他国家使臣都穿不过去,禄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2、第二次比试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只有禄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3、第三次,唐皇又命令使臣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禄东赞令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第二天,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吸奶去了。这样,吐蕃使臣又胜。 4、皇又命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禄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5、最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杂在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里面,令使臣们找认,认出者公主可随之而去。禄东赞先找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吐蕃大臣又照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终于认出公主。

皇帝问了禄东赞六个问题,这六个问是什么?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

聪慧的噶尔·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而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一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噶尔·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 轮到噶尔·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族之中,它们口喝难妒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 噶尔·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试: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噶尔·东赞分辨其根和梢。 噶尔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 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噶尔·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就在关键路段涂上标记。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回到自己的住处。结果,噶尔·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第六试:辨认公主 惟独噶尔·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曾经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个痣。噶尔·东赞反复辨认,最后终于在左边排行中的第6位认出了公主。 公主(139)关系(103)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