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相互称呼 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2-01-09 12:36:48 1131
黔首 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详细资料大全 “黔首”(qiá 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史记·秦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相互称呼 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详细资料大全

黔首(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详细资料大全  

“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黔,黎也。上古传说,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于轩辕黄帝、并结成联盟共同攻打蚩尤之时,战败被俘的九黎人,被称作“黎民”,和“百姓”相区别。黔首在当时有战俘奴隶的含义。

基本介绍

中文名:黔首拼音:qián shǒu朝代:秦代涵义: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 基本涵义,引申含义,历史记载,

基本涵义

黔首(qián shǒu)黔字从黑,今声。《说文解字》:“黔,黎也。从黑,今声。”

引申含义

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是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因黔与黎同义,故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用黎民、三十二年碣石石刻也用黎庶称谓百姓。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 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原秦国的一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历史记载

《吕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山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曰 黔首。”参阅《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孔颖达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令“更名民曰‘ 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黔,黑色。 《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 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 《资治通鉴·安禄山之乱》中 “……若景命已移,讴歌所系,即当长驱岐、雍,饮马渭河, 黔首归命,孰有出钺下之右者!禄山大悦,加杲卿章服,仍旧常山太守,并五军团练使,镇井陉口。……” 《书·尧典》云:“黎民于变时雍。”蔡沈集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这里所说的“民首皆黑”,即是“墨面”、“黔首”之意。不过,这里应当指出:黎民可以被称作人鬲、“民首皆黑”的人,但人鬲和“民首皆黑”的人却并不等于黎民,因为,“百姓”也有犯法而沦为奴隶地位的,而奴隶中的黎民,或也会有因立功而改变地位为“百姓”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演变,百姓和黎民的差别越来越小,都成为被统治的平民。于是,终至将“黎民”与“百姓”联在一起,统作普通人民的一种称谓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