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三国演义人物简介G(30
三国演义人物简介G(30
30、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许锦晶曰:共工,帝直也)。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人物简介
共工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儿听訞(yāo)生下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降临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用水记事,所以设置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命名。”。《管子·揆(kuí)度》:“共工当政的时代,天下水域占十分之七,陆地占十分之三,他就利用这个自然形势来控制天下。”《淮南子·本经训》:“舜帝的时代,共工兴起洪水,大水逼近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颛顼,黄帝的后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
祝融与共工战《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人物生平
共工氏,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姓氏来历
炎帝自阪泉之战失败后,虽然地盘丢了,但其后人仍是子孙绵绵、人丁兴旺,有的还轰轰烈烈地干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有一支姜姓共工氏部落,居住在黄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共工氏的图腾就是水。共工氏的首领世代担任治理水利的官职,人们尊之为水神。有位首领的儿子句龙还被任命为掌管山川和农业的后土,因此其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为氏,称后氏。有的后人为纪念共工氏和句龙,就合二为一,称为龚氏。
自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炎帝后人在黄帝统治之下,屡遭排挤,日积月累,共工氏对此深为不满。到了黄帝之孙颛顼时,终于引发了共工氏的反抗。颛顼于是率众部落征伐共工氏,还命善于火攻的孙子祝融参加征伐。共工氏势孤力薄,吃了败仗。传说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得天地倾斜、山川易位,连日月星辰的运行也发生了变化。共工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威力不可谓不大,后人也有称之为三皇之一。
光阴荏苒,到了尧舜时代,洪水再度泛滥,于是尧命禹治水。共工氏部落因有抵触情绪而采取不合作态度,禹便再次召集天下各部落征讨共工氏,共工氏又吃了败仗。这次禹把共工氏逐出中原地区,放逐到江南荒蛮之地。共工氏后人为纪念他们的祖先当过水神,就在共字旁加了水,称洪姓。
主要事迹
共工治水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共工氏简介,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发明筑堤蓄水
共工氏和他的儿子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著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高处搬泥石低处修堤防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防洪工程是共工氏修筑的防洪堤。共工氏是炎帝后代,生活在黄河中游。每到汛期,共工氏居住地的大半地区就会被淹。于是,共工氏从高处搬来泥土石块,在离河一定距离的低处修起堤防。由于治水有功,共工氏在各部落中声名卓著,他的后代曾与大禹共同治水,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中,称管水的官员为“共工”。
共工氏重霸九州
东北方的百姓纷纷来报说:“康回已经领着他凶恶的百姓来了!”女娲氏听得,立刻吩咐将那预备的木石芦草等一齐搬到前方去,一面亲自带了那练习跑山、泅水的三千人,并捏造的无数土偶人向前方进发。不数日,到了空桑之地,只见无数百姓拖男抱女,纷纷向西逃来,口中不住的喊道:“不好了,康回来决水了!”
原来那空桑地方左右两面都是汪洋大泽,左面连接的是菏泽,右面连接的是荥(xíng)泽,北面二百里之外又连着黄泽。南面的地势,又是沮(jù)洳(rù)卑下,只有空桑地方却是一片平阳,广袤约数百里,居民很多,要算是个富饶之地了。那康回既然霸有九州,单有女娲氏不服他,他哪里肯依呢!所以带了他的百姓前来攻打。
到了空桑地方,已是女娲氏的地界,他一看四面尽是水乡,恰好施展他决水灌水的手段。可怜那无罪的空桑百姓,近的呢,都被他淹死了,有的虽则不淹死,但是连跌带滚,拖泥带水地逃,满身烂污,仿佛和泥人一般;那远的幸而逃得快,不曾遇到水,然而已惊惶不小,流离失所。女娲氏看见这种情形,便叫百姓将那五十万担的芦草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顷刻之间都成为灰。又叫百姓把前面的烂泥掘起无数,同这个芦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用这个灰泥去填。

女娲氏又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作起变化的方法,不到一会,只见那康回所灌过来的水,都向康回那方灌过去了。一则以土克水,二则亦有女娲氏的神力在内,所以奏效这般的神速。
共工氏毁掉冰山
在史前,共工氏和祝融氏发生战争,共工氏不敌祝融氏,向西北的丛山峻岭撤退;最后,撤到了当时最高的共工氏简介,号称擎天柱的不周山,不周山是当时的第一高山,由于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类可以攀登上此山的顶峰,人们就认为此山是连着天的,支撑着天,是擎天柱。共工氏被打败撤退到了不周山下,无奈祝融氏的苦苦追逼,只好继续往不周山山上撤退;在撤退中探明了不周山的地理情况其实,不周山并不是连着天的,连着天的是覆盖在高山上的冰,高高的不周山上耸立着看不到顶的冰山,在阳光下五彩缤纷、灿烂无比。为了生存,为了抵御祝融氏的进攻,共工氏挖冰作武器,冰山的下部被破坏,加速了溶化,大自然的平衡被打破,崩塌的冰山溶化成滚滚火山爆发,大水流向大海,增加了海洋的面积和水量,使海洋底部地壳的压力增大,使海洋底部的地壳向地心沉降;巨大的压力使地心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积聚的能量冲向地壳的薄弱处爆发出来,不同地方的火山喷发出火焰,地壳的变动产生了地震,这种现象加速了其他地方的冰山、冰川的溶化,更增加了海洋的面积和水量,在海洋水压和地心能量的作用下,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山脉到青藏地区在不断的升高,感觉到天在变低(天倾西北)东南部的城镇和农田沉没在滔滔大水之中,感觉到大地在往大海里下陷(地陷东南)从此以后,东南的百姓就生活在被大水包围的岛屿上,交往必须用舟代步,西北地区的百姓,生活在缺水的高原、高山上,为了生存不断地寻找水源,过上了游民的生活。
有关传说
颛顼世系属黄帝,因此共工氏与颛顼由于农业方面的不同观点引发的帝位之争,也便可算作炎黄之战的继续。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在农业方面的做法。颛顼认为,他是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实施会惹怒上天为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共工氏力气上比颛顼要强,但他却不如颛顼有智谋。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鼓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相信颛顼,认为共工氏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虽然共工氏没有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驾起飞龙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声巨响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皇)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