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命不凡是褒义词吗 他自命不凡收復臺灣,去世時康熙難過不已,親自爲他作碑文
他自命不凡收復臺灣,去世時康熙難過不已,親自爲他作碑文
明清之際是一個動盪不堪的時期,朝代更迭,戰亂四起,因而出現在這個時期的人物在被世人評價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個很尷尬的局面。1644年明朝滅亡,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清軍入主中原地區。但是在清朝政權建立初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一個“南明”,直到1662年才覆滅,所以對於明朝滅亡的時間是1644年還是1662年一直都存在着爭議。
但是大多史學家們一致認爲南明的政權並不能算作真正意義的明朝,正是這種種歷史的吊桅使人們得對很多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受到了影響。
靖海大將軍施琅靖海大將軍施琅正是處在那樣一個尷尬時期的人物,早年的時候他追隨恩主抗擊清朝,成爲鄭成功軍隊中的重要將領,積極地參與到對清軍的海上抗擊中。後來因爲一些嫌隙與鄭成功發生矛盾,更因爲家人被鄭殺害而投降清軍,並先後在清朝軍隊中擔任副將、總兵、水師提督。
後來得到康熙的重用,甚至康熙還一度傷心難抑在聽聞他因病去世的噩耗後,後來親自爲他作碑文,一代大帝如此待他,這樣的殊榮在歷史上是鮮少出現的,可見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施琅出生傳說施琅的出生也具有一種神祕的傳奇色彩,不論是否是誇張化的傳說,還是具有一定真實性,這都爲他日後不凡的一生做下了鋪墊。施琅祖輩在閩南當地都享有盛名,並且家境也一直很不錯,直到明洪武年間,天下不太平,尤其是南方沿海一帶經常遭受倭寇的襲擊,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施家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受到重創,家道慢慢走向衰弱。
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年代,施琅出生了,因而他的出生被家人看作是希望的象徵,從一出生便被寄予了厚望。
因爲施家早前第一個兒子就夭折了,所以全家人都寄希望於他身上。據說天啓元年二月十五也就是施琅出生的那天,附近的漁民都在忙着整理出海的漁具,卻突然看到天空出現一陣紅光,大家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前去救火,但待大家抵達施家後,紅光卻消散了,反而聽見陣陣嬰兒的啼哭聲,這才知道知道是家中有人生產。鄉親們得知真相後,紛紛祝賀,便從此便有了施琅在霞光滿天下出生的傳說。
後來父親爲他盛大操辦了滿月酒,衆多的街坊四鄰以及周邊具有聲望的人都紛紛前來祝賀,這一天裏首先到達並送來祝福的就是名滿四鄉的莊際。莊際見到施琅後發現他生有異相,斷定他將來必定會有一番作爲,這讓本來就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的施父大爲喜悅,得到了這樣一個知名人士的預言。
施父更加下定決心讓施琅接受最好的教育,得到最好的培養,以改變家族的命運,同時也讓他自己有個好的前程。所以從施琅七歲時起便每天都要去私塾讀書,沒有一天例外。而且關於施琅讀書的過程,也有一段非常傳奇的經歷,不得不讓人驚歎施琅真的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
施琅拜佛傳說因爲閩南地區都非常流行燒香拜佛,人們對於神佛存在極高的信仰,不論是祈福驅災,還是心有所想要實現,都會去寺廟燒柱香,拜一拜,人們世代如此,已經成爲了一種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動,至今閩南人都還保留這個習慣。
當時施琅作爲家中唯一的兒子,讀書前自然需要拜一拜神明。但是由於社會秩序在當時一片混亂,民生窘迫,所以當時只有一座尼姑庵還存有香火,於是施母便帶領年幼的施琅去了那裏,就在這時在繚繞的香菸中神像彷彿跟隨着動了起來,伴隨施琅一起下跪一起起身。
這樣的奇蹟隨之傳揚開去。早前在施琅出生的時候就出現過霞光滿天的吉兆,拜神時又出現這樣的異象,所以施琅自兒時開始便被賦予了一種神聖的光環。他的家人們更是對比深信不疑,因而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灌輸出人頭地,爲國奉獻,爲家族爭光的思想觀念。
而幼小的施琅也從小就自命不凡,爭強好勝,自負自傲的性格也伴隨着他的成長形成,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既讓他遭遇到了挫折,九死一生,卻也讓他名揚千古,功成名就。
施琅大將軍被認爲是一個幸運的人,按照通常的經驗來說,他的性格缺陷很難成就大業,但他卻成功挑戰了這一經驗,打破了性格的束縛。這個幸運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正是這兩者相加成就了這樣的施琅大將軍以及與他相關的那段輝煌的歷史。
施琅成名的兩大因素施琅的功成名與兩個因素息息相關,一是偉大事業的成全,二是得到明君賢臣的幫助。
因爲中華一統是必然的趨勢,臺灣的迴歸雖然離不開羣體和時代的力量,但最終還是得依靠一位優秀的將領,施大將軍就是這位將領,所以正是時勢造英雄,讓施將軍得以成爲世人所知的大英雄,得以造就豐功偉績。
說到明君賢臣,就更加傳奇,施琅遇到的正是“千古一帝”康熙,他有巨大的魄力,不因施琅是前朝官員而低看他,反而不斷重用他,賦予他對臺灣的專征權,所以功成名就是自然而然的。
當然施將軍的幸運也不能全部歸結於天時和人事,人的最終命運最重要還是依靠自身的。否則就算天賦異稟,不完善自身,不努力,自以爲有天命護體就無需努力也是不能成事的。
施將軍雖從小自命不凡,受到家人鄰里的擡愛,但他並沒有就此變得傲慢,反而更加刻苦的努力。他的前半生歷經挫折,無疑也讓他有了比常人更堅韌的意志與勇氣,能夠在年少的時候多吃點苦,在今後面對磨難時也不會束手無策,這也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康熙及後人對他的評價爲何如此之高?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諸多的波折,先是隨着鄭芝龍降清,後又反清,最後再次降清。

世人關於此作出了不同的評論,但多因自己所站的立場不同而評價不一,因此並不具客觀真實性。後來施琅病逝以後,康熙親自到他的墓碑前爲他立碑並將他的功績一一敘述,對他的忠勇以及韜略進行讚揚。
同樣都是自明降清,他的榮辱卻與士大夫出身的洪承疇等極爲不同,大致的原因也是因爲後者出身科甲,遵循“君爲臣綱”的綱常倫理,而施琅則不同,他年少投奔鄭芝龍,由普通的士兵一路晉升到將軍。
第一次降清也是因爲受到上級的命令,在名義上雖是明朝官員,但與洪承疇等朝廷命官是截然不同的,對於這段時期對施琅的評價,一般都不以儒家綱常倫理評價。而後滿清異族色彩被儒家文化所代替,成爲了中國文化的正朔,施琅又在後來成爲了清朝的重臣,所以從這時候起對他的評價纔開始遵循綱常倫理,關於他的評價主要是“忠君”。
施琅出征臺灣以後也是以儒家文化爲正朔進行的,因爲此時的清朝不再是當年剛入關時候的異族,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一統中國的帝國王朝。所以施琅收復臺灣的經歷就納入了對他的正統評價之中。
而在爲家人報仇雪恨的衝動之上,他又感受到了國家的號召、建功立業的需要,能夠面對仇人一笑泯恩仇,這樣的覺悟這樣的胸懷,又何嘗不是一幸。這些種種都成爲了施琅人格的制高點、修爲的高光部,使得他讓人讓後世稱道敬仰。
參考資料:
《臺灣外紀》
《澎湖廳志》
《襄壯公傳》施德馨 著
《襄壯施公傳》施士偉 著
《施琅大將軍》安然 著
【抄襲必究,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歷史知識,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