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火烧 2022-09-05 08:59:29 1049
历史名词解释; “熙宁改制”-----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

历史名词解释;  

“熙宁改制”-----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

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因在熙宁二年变法又称“熙宁改制”。

“元佑更化”-----王安石变法后,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子赵煦年幼即位,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守旧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此外,还将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米脂、安疆、浮图、葭芦等四寨,无偿送还西夏。

几年的更化结果,将国家通过变法的钱财积蓄耗散殆尽,引起普遍不满。

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年间,故史称“元佑更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到公元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的16年间,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倡导变法,革除积习,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可惜这次变法前后跌宕起伏极大,致使朝臣长期相互倾轧,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性格偏执,表现出种种的偏激行为,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独断专行,不容异见,导致变法严重受挫,其原因在哪里?对此,史学界看法不一。

但就心理学而言,这是因为王安石人格偏执,刚愎自用,不善团结各方人士,最终以人废事。

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

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

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

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

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为止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

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甲科,屡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等,遇事敢言,多所建白。

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龙图阁直学士。

三年,撰《通志》八卷奏呈,颇为英宗重视,命设局续修。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历史名词解释;

宋神宗赵顼即位,擢翰林学士,名其书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俾日进读。

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其意见不被采取,乃求外任。

熙宁三年(1070),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次年,改判西京(今河南洛阳东)御史台。

从此居洛阳十五年,六任闲职,皆以书局自随,专意编纂《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1084),书成。

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召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进尚书左仆射,成为反对变法的领袖人物。

他任相不到一年,尽罢新法(见元□更化)。

元□元年(1086)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

但不喜释、老之学,他说:“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功过是非,个人认为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利益不同,角度不同。

参考资料:原创:启明居士_请勿转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