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李世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皇位继承战 李世民的处于优势还是劣势?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皇位继承战 李世民的处于优势还是劣势?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政变在唐官爆发。在政变前夕,李渊决定支持何方?李世民的处于优势还是劣势?李建成运用了哪些手段?……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皇位继承战 李世民的处于优势还是劣势?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政变在唐官爆发。在政变前夕,李渊决定支持何方?李世民的处于优势还是劣势?李建成运用了哪些手段?……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应该是李世民很郁闷的一年,自从去年底讨平了薛仁杲之后,唐高祖就一直没有给他打仗立功的机会。今年刘武周勾结突厥频频进犯。眼见得裴寂和李元吉无力对抗、节节败退,唐高祖不仅不用他出战,还在频频调走他手下的人才,更有甚者,朝廷还把他当时最重要的臂膀刘文静杀了!这些都对李世民形成很大的打击。
武德二年的冬天,刘武周连败唐朝军队。把大唐的整个河东(山西)龙兴之地几乎侵占殆尽,使得大唐朝野震惊。唐高祖和李建成束手无策,想不用李世民也不行了。一直屈居一隅的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主动上表请缨,要求率军去消灭刘武周。
唐高祖当时很尴尬,两个月前执意杀了刘文静,压制李世民,如今大敌当前,迫于无奈,他只好再次委重兵于李世民。大概是为了掩饰这种尴尬,唐高祖亲自到长春宫为李世民饯行,其中所包含的安抚之意,两父子心中自然都是雪亮的。于是武德二年(公元620年)十一月,李世民领兵出征刘武周。
李世民出发后,唐高祖把裴寂召到朝廷,责备他打了败仗。还装模作样地把他交给有关部门追究责任。唐高祖此举固然有向众大臣显示自己赏罚分明的用意,也大概有一层意思是做给李世民看的,让李世民安心御敌。他也明白。肯定有人会随时把朝廷的动向密报给李世民的。但没过多久他就下旨释放了裴寂。而且对他的优宠一如既往。这个时候,奸诈的封德彝也被提升为了中书令,成了宰相。
李世民统帅李唐精锐部队。在武将谋士的协助下,可谓马到成功,仅用半年时间就彻底击垮了刘武周集团,刘武周仓皇逃奔突厥,被突厥所杀。这场战争中,李世民显露出了很强的报复心,打下了夏县之后。竟然下令屠城。另外,李世民也从刘武周那里得到了对他一生帮助极大的大将尉迟敬德。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李世民从征讨刘武周的前线回到长安。
李世民刚到长安休整一个月,七月初一,唐高祖就命令他征讨洛阳王世充、屈突通和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李世蕖⑽境倬吹碌人嫱李世民出征。齐王李元吉也在这支队伍中,估计这是唐高祖派来监视、牵制李世民的。以后李世民每次出征时,朝廷都会安排李元吉作副手,兵权由两兄弟分揽了。
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一直持续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四月。这一战的战果实在是太辉煌了!李世民率领的李唐主力精锐不仅灭掉了王世充军团,而且同时灭掉了远道而来援助王世充的、实力强大的窦建德集团!
武德四年七月初九。凯旋的李世民金盔金甲。身后跟随着李元吉、李世蕖⑶厥灞Φ榷十五员大将,骑兵一万余人、步兵三万多人,高奏凯歌、浩浩荡荡回到长安。在这支队伍里,押送着两个帝王一一王世充和窦建德。和隋朝在洛阳宫的一应器物。李世民一行押送着这些战俘和战利品到太庙去呈献战果,唐高祖下诏大摆筵席。为众将士接风洗尘。这时候,李建成一定是忧心忡忡。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政变在唐宫爆发。
随着太子与秦王的矛盾逐渐激化,李渊这个当父亲的尴尬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该何去何从?不管哪一方走向毁灭,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齐王李元吉曾请李渊杀秦王,李渊不同意。别说虎毒尚且不食子了,秦王立有大功,杀了他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愿意替朝廷效力。“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听罢,李元吉不甘心,再次请求,说秦王派人在洛阳那边收买人心,还违背您老的敕令,这不是谋反是什么!李渊听后依然没有同意。
为了保全二儿子。李渊还想让李世民外出避祸。他说:“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结果李世民不愿意走。太子和齐王也不愿放走秦王,如果他在长安城里。还容易解决;要是到洛阳,形成割据势力,则尾大不掉,容易诱发内战。到那时,再想限制他就难了!
失势:政变前后的李渊
李渊到底偏向于谁呢?史书中说李渊此时不认可太子,更倾向于李世民,他曾邀请秦王当太子,结果被秦王婉拒了。但从李世民登基前后的种种表现看。父皇已经走向了他的对立面。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李渊做出选择。他决定支持李建成。李建成是嫡长子,具备一定的能力。已经当了好些年的太子。处理政务时没有太大的过错。要是因为李世民军功大就立他为太子,不利于皇位继承的稳定。十几年后,当李世民处在同样的位置,深深明白了这一点,他废黜了爱子魏王李泰,借机告诉人们。太子之位不是能争来的。
抉择:李渊更倾向于太子
武德末年,李渊纠结的最后,决定在保证李建成太子地位的前提下,削弱秦王的势力,最终废掉他的权力。但同时也要保全李世民的生命。从权力斗争的角度看,李渊的所作所为明显不利于秦王一边,李世民早就招募人才,发展势力,有主宰天下之心,怎么可能甘居人下。当父皇成了自己的政敌,李世民对他就不会有好脸色了。
武德七年,与太子关系密切的杨文干被人告发。理由是运送铠甲、私募壮士,与李建成图谋不轨。李渊闻讯大怒,亲笔写下诏书,让正在长安监国的李建成到仁智宫来。李建成心里非常害怕,担心摊上大事了。太子舍人徐师谟趁机劝李建成起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则劝李建成向父皇请罪。李建成一点都不傻,要是听从了后者的建议。造反就坐实了,他是太子,李渊年老,天下迟早是他的,何必去造反?要是真这么做了,李渊肯定会让同行的李世民带领大军镇压,如此一来,他招架不住,李世民就要取他而代之。
太子快马加鞭来到仁智宫,叩头谢罪。深深忏悔。父皇怒气不减。不久,李渊派李世民征讨杨文干,承诺事成之后,立秦王为太子。并将李建成贬往蜀地,孰料李世民前脚一走,李元吉、封德彝、嫔妃立马求情,李渊就变卦了。前面说的统统不算,李建成仍然是太子。可见李渊前面说的是气话,心平气和后,心里更认同的还是李建成。
疑点重重:太子直接谋害秦王?
史书上说李建成在此期间,心狠手辣,多次谋害李世民未果。对于这样的记载,《资治通鉴》在介绍贞观十七年的历史时,曾提到唐太宗对房玄龄编撰的国史不满,要求他和许敬宗等人修改。尤其是对玄武门之变的记录,不能写得遮遮掩掩,要“直书其事”,避免后人猜疑。有人就会问了,李世民既然要篡改。为什么不把李建成这个人物直接从历史中抹去呢?原因很简单,根本做不到,李建成是李渊起兵以来的重要人物。还当了九年的太子。天下百姓可能不知道州县长官是谁。但都知道皇帝和太子是谁。众所周知的事情。如何能够抹去?
那能不能把杀死兄长的事情抹去呢?这个也基本做不到,政变当天直接参与的人有几千人,结束后,东宫、齐府瓦解,李世民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下令对余党不予追究。这么多人进入民间,虽然不能明着说,但可以私下说,一传十、十传百,也是瞒不住的。所以李世民给此事定了个基调,即“周公诛管蔡”,在史书上,写是要写的,但要把将权力之争改写为正邪之争,将李世民塑造成大义灭亲的英雄。
毫无疑问,在当年夺位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制度与伦理道德,他需要美化自己,丑化李建成。比如毒酒事件,事情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说李世民到李建成那里喝酒,结果李世民喝完,肚子剧痛,吐血数升。幸好有淮安王李神通搀扶,才勉强回到宫里。李渊得知后,没有做任何调查,也没有任何惩罚措施,只是告诫李建成:你弟弟向来不善饮酒,以后不要找他喝了。
此事可以说是疑点重重。这个时候离玄武门之变只有几天,两人剑拔弩张,都视对方为最大的对手,马上就要对砍了。怎么可能相邀一起喝酒?李世民就不怕太子有诈?还有,李建成既然想杀秦王,以他的地位、势力,连个像样的毒药都拿不出来?周围就不会布置伏兵?真动了杀心。李世民绝对出不了东宫的门。而且秦王吐了这么多血。身子骨受得了嘛,当时又不能输血,他身体受到这么大的打击,怎么在几天后的玄武门前,又表现得如此生龙活虎,还亲自搭弓射箭,送哥哥上路?
还有一个烈马事件,李渊在城南狩猎,太子、秦王、齐王都去,李渊让三个儿子比赛,看看谁更棒。正巧李建成有匹胡马,“肥壮而喜蹶”,于是就让李世民骑,想要暗害他。结果李世民骑的时候,马蹶多次。李世民也上马多次,最终安然无恙。此事也是有疑问的。双方的明争暗斗都到这份上了,李世民怎么会放心骑李建成的马,他有昭陵六骏。又不是没有好马?他打了这么多仗。连马的好坏都看不出来?马蹶一次,知道是害你了,李世民怎么还上去好多次?这场比赛是在父皇面前进行的,太子敢当着李渊的面用这种拙劣的手腕。害自己的弟弟?秦王善于骑术,万一没害成,自己反倒说不清楚,落人口实。
当局的招数:老虎拔牙
李建成跟李渊的态度一致。并没有直接杀死李世民的意思。他要做的,是先削弱秦王府的力量,让李世民陷入单打独斗,然后废掉他的权力。秦王身边的人才被赶走了。李世民就好比是被拔了牙齿的老虎,毫无攻击力。秦王府的文臣武将里,太子最为忌惮的,主要是尉迟敬德、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前两人勇猛无比,后两人“房谋杜断”,都是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收拾他们,李建成、李元吉给尉迟将军送了一车金银,送礼的同时,还附带一封书信,上面说:“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教。”孰料尉迟敬德敬酒不吃吃罚酒。强硬地说我绝无二心,李建成勃然大怒,派刺客去刺杀,刺客也知道尉迟敬德的水平,看他在屋里躺着,不敢进去。一计不成,再来一计,又让李元吉诬陷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下狱,判死刑,李世民坚决反对,才没有杀。朝廷还把程知节外放康州当刺史。把房玄龄、杜如晦都驱逐出秦王府,翦除李世民的羽翼。
不久突厥进犯。李建成又建议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秦王府的那些将领、精锐之师都要听齐王调遣。高祖同意了。
力量对比:李世民处于下风
此时局势对秦王来说岌岌可危,在长安城里。李建成占据上风,秦王处于劣势。
李建成背后有父皇的默默支持,又笼络了后宫的嫔妃,替自己在龙床上吹枕头风。李建成身边还有魏征、薛万彻这样的文武人才。都是当时的俊杰。
再从兵力的角度看:李元吉有自己的卫队,总数一千人左右。李建成有四方骁勇之士两千多人。东宫诸坊里,兼有燕王李艺友情赞助的突骑三百。李世民虽然在洛阳积蓄力量。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在长安城里。能调动的打手只有数百,光论人头数,处于绝对下风。
在劣势面前。秦府上下惴惴不安,许多人缺乏信心。李世民必须采取非常手段。孤注一掷,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准确控制李渊,确保李渊不能调动宫廷卫队帮助太子,并且在事成之后,逼迫李渊下诏,解除东宫、齐府部队的武装。
政变前夕:秦府众生相
太子之争开始进入白热化状态。秦王府这边,有人劝说李世民动手刺杀李建成。以取得最终的胜利。当时房玄龄在李世民手下任陕东行台考功郎中,仔细分析了双方在长安的实力,觉得不能这样抗争下去,而应该及早采取行动,不然只会失败。但是,狡猾的他没有直接去对李世民说。而是先去说服时任比部郎中的长孙无忌。通过长孙无忌去说服李世民。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太子和秦王的仇怨已结,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不可收拾,连国家的存亡都成问题。我们要劝秦王仿效周公平定管叔与蔡叔的做法,而且需要抓紧时间!”长孙无忌说:“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不敢说。现在你说的正合我意。我去说给秦王听听。”于是,长孙无忌进去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传召房玄龄计议此事,房玄龄催促李世民抓紧行事。房玄龄还把秦王府属杜如晦叫来,一起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尉迟将军力劝秦王发动政变,他甚至表示,如果秦王不发动政变,他就走人。长孙无忌的态度跟尉迟敬德差不多,敦促秦王起事,否则他也走人。房玄龄、杜如晦都是有宰相之才的人,他们对于形势的把握应该是相当准确的。李世民要见他们,商讨对策,他们都不敢来,最后还是被尉迟敬德拿刀架过来。穿道士服进府。说明他们心中确实没有信心,想翻盘。难度太大了,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李世民心里很犹豫。找人占卜,被幕僚张公瑾发现,他说:“难道占卜的结果不利于你,你就不发动政变了嘛!”李世民虽然年纪轻轻,但也久经沙场,能捕捉战机,什么时候可以杀敌。什么时候不能,心里非常清楚。连他这样的“老将”都要去占卜。可见他心里非常忐忑。没有把握。
终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很赞哦! (1053)
相关文章
- 玄武门李世民几岁 玄武门事件中李建成要杀李世民?事实却恰恰相反
- 李世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愚蠢的哥哥:李建成为什么不肯在杀死李世民?
- 玄武门李世民几岁 李世民在玄武门已经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什么还要割下他的头
- 李世民李建成 李建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李建成最后是怎么输给李世民的
- 秦王府怎么样 李建成挖牆腳失敗,為啥秦王府如此團結?一幫「 ”窮光蛋”的致富路
- 李世民李建成 萧和李世民是什么关系 萧支持李世民还是李建成
- 李世民李建成 李世民稱帝前,唐朝權勢重臣,幾乎都支持李建成,他卻為何慘敗?
- 李世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李建成有更多机会除掉李世民,为什么没有下手?
- 唐太宗李世民的兄弟 李世民《赋得李》原文及翻译赏析
- 玄武门李世民几岁 李世民如何走向玄武门?李世民与李建成关系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