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溥仪最后死在什么地方了 溥仪到最后怎么死的,溥仪怎么死的

火烧 2022-03-24 23:32:59 1084
溥仪到最后怎么死的,溥仪怎么死的 溥仪怎么死的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ze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

溥仪到最后怎么死的,溥仪怎么死的  

溥仪怎么死的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ze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

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去世。

扩展资料:

溥仪去世以后他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在清西陵附近。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他去世时是平民身份,所有没有谥号。

但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

但溥仪所谓的谥号,庙号并不算是正式的谥号、庙号,这个庙号和谥号是家族内定的,未获国民认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末代皇帝溥仪真正的死因

溥仪是因为得了肾癌死的。

溥仪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年仅61岁死于肾癌。据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口述的回忆录记载,1964年11月,溥仪出现了尿血现象。

经过医生全面检查后,初步诊断是溥仪的左边肾上有两个小瘤子,最后确认是肾癌。这次住院溥仪做了摘除左肾的手术,手术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意外还是再次发生了,就在手术不久后溥仪又出现了尿血。在自己最后三年时间里,溥仪与肾癌进行了痛苦的斗争,最终在1976年10月离世。

扩展资料: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3岁称帝6岁被废,后来张勋兵变又登上皇位,在位仅仅十一天被赶下了龙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溥仪又当了十几年的傀儡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他在逃跑时被苏联红军抓住,在苏联度过了五年的监禁生活。

后被引渡回国在抚顺监狱进行改造,最终在1959年,溥仪终于被特赦,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溥仪去世后,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葬礼一切从简,不向社会公开。

在经过一个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后,遗体就被运到八宝山火化下葬,本来一切都是秘密行事,却不想走漏风声。

老百姓们听说皇帝溥仪要火化,便纷纷赶来火葬场,因为溥仪曾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所以老百姓们都前来沾一沾龙气。

他们的手在溥仪尸体上肆意乱摸,有人则更过分,将盖着遗体的白布掀起,并说道:这哪是什么真龙天子,不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嘛。

这些人无礼的举动让溥仪家属们敢怒不敢言,最终等众人散去之后,溥仪遗体才被推去火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死后埋在哪

末代皇帝溥仪死后先埋在了八宝山,后来迁到了清西陵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1967年10月17日,当了八年的新中国公民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根据相关法规,他的遗体被火化,而且不管埋在清东陵还是清西陵都是不具备现实意义条件的,最后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5年,局势已经有了很大转变,应溥仪的遗孀李淑贤的请求,溥仪的骨灰迁出八宝山,葬在了清朝皇帝传统的清西陵附近,算是永久的做了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的邻居,回归了祖先故地。

今天,埋葬着光绪皇帝的崇陵旁边,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静静地立在那里,里面的主人,即是做了三次皇帝的清宪宗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1965年的一天,溥仪的身体出现了异样,不仅肾脏极其的疼痛,还伴随着尿血的现象,去了医院检查,发现溥仪得了肾癌,在李淑贤的陪同下,溥仪在医院接受了治疗。

因为左肾脏被切除,再加上溥仪的身体本就不好,于是他的身体更不如从前。结果没几个月,溥仪又出现了血尿的情况,经医院诊断,溥仪右侧的肾脏也出现病变。

溥仪住院之后不仅经常出现血尿的情况,而且还经常闭尿,溥仪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更不如从前。经过短时间的折腾之后,溥仪又患上了尿毒症。

1967年10月4日,李淑贤带着溥仪再次来到医院,这也是溥仪一生长中最后一次进医院,同年10月16日,溥仪一直在医院和妻子索要一物。

弥留之际不停的重复的说着“河车丸”这三个字。没多久,溥仪体力透支,暂时昏迷了过去,10月17日凌晨2点左右,溥仪停止了呼吸,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历史上溥仪是怎么死的

 摘要:有一种说法认为:溥仪有一个不良习惯,即早期过于频繁的手淫。据老太监和本人的回忆。他在9岁的时候在不良太监的引诱下就学会了自慰,并且很频繁。

 一、   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个皇帝,亦即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可能是世界上由“真龙天子”改造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终年61岁。   从表面现象上看,溥仪的直接死因是肾病。但肾病又是缘何而起的呢?   二、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生活上却仍然是衣食无虞,养尊处优的,也非常注意保养身体。在后世的回忆文章中,许多都谈到这一点。如《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这本书就介绍了大量这方面的情况。   溥仪除了吃中国传统的“补品”,还使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一些“保健品”。在伪满洲国时代,“他每天注射的都是德国拜尔药厂出品的双鱼牌荷尔蒙制剂,还有‘司保命’、‘安乐根’等注射剂。除有专门的御医,中医徐思允、西医黄子正外,还有专门给他打针的小瑞和当助手的毓恩。他去安东(今丹东市)‘御巡狩’(旅行)时,还带着这两个侄子,好每天打针。”“还有一个医生叫黄子正。他曾在长春市开了个大同医院,以后歇了业。不知是谁把他介绍给溥仪,主要是让他偷偷地给溥仪注射性激素针剂,如‘司保命’、‘安乐根’之类。”   二战结束后,溥仪被苏军俘虏,到1959年特赦,虽说处于关押和改造阶段,但对于他们那个群体,食品和基本的医疗条件是有保障的,劳动也很轻松,因此,除了性方面的低调外,溥仪的身体一直很健康。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满怀希望地迈进了一九五八年......   从前每次搬运煤炭和制作煤砖都用不着我们,我们从这年起才开始参加这项劳动。这时我的体质与往年大不相同了。在本组里我和老王、蒙古族老正与一个伪将官年岁较小,凡是重活大都由我们四个人做,我因此得到了锻炼,体质有了显著的增强,从前的毛病已全部消失。在制作煤砖的劳动中,我担任的是比较费力气的抬煤工作。这天因为所长和一些干部都来参加制作煤砖,大伙干得特别起劲。临完工,我和老宪又多抬了三满筐。   交工具的时候,我听见王看守员对一个同伴说:   ‘我看溥仪干活是实在的。他不挑显眼的干。’   我和老宪放下煤筐,到树权上拿衣服穿,所长笑着问我:   ‘溥仪,你的肩膀行不行?’   我看看肩膀,回答说:‘不痛不肿,只略有点红。’   ‘你现在的饭量怎样?’   ‘干饭三大碗,大饺子可以吃三十多个。’   ‘不失眠了?’   ‘躺下就睡着,什么病也没有了。’   在场的人不论是所方人员还是伙伴们,全冲我乐起来。显然,这是和从前完全不同的笑声。我觉得受讥笑的日子已成为过去了。”   溥仪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曾在《溥仪和我》一文中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北京饭馆吃饭(1962年),“一位白胡子直飘到胸前、像个老学究式的长者,很尊敬地走过来和溥仪握手,溥仪边吃饭边和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询问:)‘看您(指溥仪)身体满好的,请问今年高寿?’   (溥仪回答:)‘大爷您看呢?’溥仪反问了一句。   ‘就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似的,不过......’老人端详了一阵,又开始掰动拇指计算了:‘宣统年是......’   ‘我今年五十六了!’溥仪笑着告诉他。   ‘不像,不像。’老人连连摇头,又很感叹地说:‘你现在一点架子也没有啊!’”   五十多岁的人在大街上可以被人认作四十几岁,可见溥仪显得年轻。   不仅外貌年轻,身体的内在素质和体力也是不错的,李淑贤记忆到:   “一九六三年一年内,溥仪虽然也常患感冒,发烧,不断就医服药,但很快就能好转,从身体外观看,一直是挺健康的,精神也好。一九六四年间,溥仪先后两次在外地参观访问,能吃能睡,爬山涉水都不再话下。当时我真羡慕他,如果有他那样的好身体,就不至于常常‘掉队’了。”   “一九六四年里,我和溥仪随着全国政协参观团,两次到外地参观游览。一次到南方,一次到西北和中原。”“每天,我只能在宾馆附近转转,不敢走远,可溥仪一有机会就去爬山,我远看那陡峭的山峰真替他担心,可他安慰了我又去爬。”   可见,一直到溥仪50多岁时,他的身体还是保养的不错的,能吃能喝,能睡能走,甚至看起来“像一个40多岁的人”。   三、   然而,此时,病魔已经潜伏在他的身体中,没过多久,危险开始显现。   “使溥仪致命的肾癌的先兆,早在一九六二年五月中旬就已经出现了。   溥仪发现溺血现象后,也曾到人民医院诊治,但未能作出诊断,只是注射维生素K止血。”   “一九六五年六月,溥仪在协和医院作了左肾切除手术。”   (李淑贤)“手术住院期间,溥仪每天都到医院看我,晚上也来。由于他当时也手术不久,切除了左肾,又有点儿累着了。而且右肾又发现了问题,出现了尿血现象。”   最终溥仪因为肾病死于一九六七年。他经历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正值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时代,又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世情冷暖恐怕比旁人更加铭心刻骨。在获得新生以后,寻觅到知心的爱人,对生活满怀热爱和向往,即便处于文革初期,溥仪也对“生”充满了强烈的企求。“十月十六日夜间十时,溥仪还以微弱而清晰的声音挣扎着向在场的李以和范汉杰说:‘我还不应该死呀,我还要给国家做事呀!’可无情的病魔还是吞噬了他。四小时以后,即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凌晨二时三十分,溥仪咽了最后一口气。”   这“无情的病魔”当然是肾病,然而,机体的其他各部都挺健康的的一个人,为何两肾都先后发生障碍,最终剥夺了他的生命呢?这可能是溥仪至死都要发出的疑问吧。   四、   有一种说法认为:溥仪有一个不良习惯,即早期过于频繁的手淫。据老太监和本人的回忆。他在9岁的时候在不良太监的引诱下就学会了自慰,并且很频繁。   过度自慰或性生活会造成前列腺损害,引发前列腺疾病,也叫肾虚。前列腺肿胀会压迫尿道,导致长期尿淤积,上行肾脏感染引发肾炎,肾炎是溥仪的死亡原因。   说溥仪早期手淫并引致成年后性无能(也可能有家族遗传等其他原因),由此不育是有充分依据的,在溥仪自己的回忆和他人的回忆中都有记载。但说由此引致前列腺损害,导致长期尿淤积,上行肾脏感染引发肾炎,则依据不充分。在《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这本书中,他的家族成员--包括贴身随从、兄弟、侄子、前后几任妻子等,回忆的溥仪从“离开紫禁城”(1924年,溥仪18岁)到去世(1967年)之间的生活,就从未提到这种情形。可以想象,如果溥仪真是因为儿童时的不良行为造成前列腺损害,引发前列腺疾病并导致长期尿淤积而感染肾脏的话,这些回忆中一定会提及的。   以现代生活看,手淫的人大量存在,但由此说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肾出血、肾坏死的,似乎还缺乏充分依据。绝大多数尿毒症患者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   那么,还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肾脏受到伤害呢?   五、   在诸多回忆中,溥仪的有一生活习惯颇为引人注目,那就是他笃信中医,并且服用了大量“补品”,以及有病无病都服食中药。   爱新觉罗·毓嵣是溥仪的远房侄辈,曾在伪满洲国时代陪伴溥仪,他回忆“溥仪的怪癖”时说,“他的怪癖更多,首先是药癖。他有中药房,设在辑熙楼南侧中间,百药俱全,还有西药房,药品之多,更不可胜数,尤其是贮存的药多是名贵药。”“除有专门的御医,中医徐思允、西医黄子正外,还有专门给他打针的小瑞和当助手的毓恩。他去安东(今丹东市)‘御巡狩’(旅行)时,还带着这两个侄子,好每天打针。”   李玉琴曾在此时成为溥仪的“皇后娘娘”,她回忆道,“他贪生怕死,常年吃药打针,那是药品非常紧张,尤其是外国药,他就广为购置储备,存了不少中西名贵药品。药库是中西各一。当时有两个侍医,天天诊脉,称作‘清脉’。有病没病也要拟个方子,叫‘代茶饮’。煎好了锁在小木匣里他并不吃,第二天再换新的。他要吃的药,事先必须亲自动笔加减几味,好在是些平安药,怎么改也不要紧。”果真不要紧吗?从以后几十年的情形看,未必。   溥仪相信中医是早在北京皇宫时就建立了,贵为皇帝,又有条件。他在《我的前半生》中也回忆到此事。   “我每逢去游颐和园,不但要有几十辆汽车组成的尾巴,还要请民国的警察们沿途警戒,一次要花去几千块大洋。我到宫中的御花园去玩一次,也要组成这样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蕾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   在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后,他的生活则是:   “我不能过问政事,不能随便外出走走,不能找个‘大臣’谈谈,所以当关东军那边的电话通不过来的时候,我就无事可干。我发展了迟眠晏起的习惯,晚上总要在后半夜,甚至过三点才睡,早晨要十一点才起。每日两餐,早餐在中午十二点至一两点,晚饭在九至十一点,有时是十二点。四点到五六点睡中觉。我的日常生活,除了吃睡之外,用这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即:打骂、算卦、吃药、害怕。   这四样东西是相互有着关联的。随着日本崩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我越是恐怖,就怕日本在垮台之前,会杀我灭口......在这种精神不宁和不正常的生活习惯下,本来就糟踏坏了的身体,这时越发虚弱,因此又挤命打针吃药。总而言之,这四样东西构成了我昏天昏地、神神颠颠的生活。”   “因为怕死,所以最怕病。我嗜药成瘾,给了我的家人和仆人不少罪受,也给自己找了不少罪受。我嗜药不仅是吃,而且还包括收藏。中药有药库,西药有药房。我有时为了菜的口味差一些,硬叫扣出厨子几角钱来,但为买些用不着的药品,可以拿出几千元、几万元去向国外订购。我的一些侄子,上学之外要为我管药房、药库。他们和我专雇的医生每天为我打补针,总要忙上几小时。”(《我的前半生》)   “吃药”,不仅仅是吃西药,主要的还是中药吧。“皇上”不管有病没病,天天月月把吃中药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代茶饮”,几十年下来,会对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呢?那时的人可能是想不到这些的吧。   溥仪后来还说“我对医学很有兴趣,改造期间学过中医,看过不少医学书籍,也曾帮助管理所的医务室做过护理工作,量血压、注射等简单的操作都可以。”(见李淑贤《溥仪和我》)   迷信中药而又有条件,说溥仪在一个很长时期曾经吞食过大量的中药,应该是事实。   李淑贤回忆道,因为要给她看病,溥仪多方联系中医,如岳美中大夫、蒲辅周大夫等,“从此,溥仪和蒲老(蒲辅周,知名中医大夫)之间建立起深厚感情,溥仪有病长期请蒲老诊治处方,从而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临床药方资料,填充了中医研究的宝库。”   20世纪60年代,溥仪肾脏开始出现问题,自然,他主要是去看中医的。   “溥仪发现溺血现象后,也曾到人民医院诊治,但未能作出诊断,只是注射维生素K止血。   溥仪相信中医,经常找海军医院张荣增老大夫诊察,张大夫按“膀胱热”开了三付中药,果然止住了血。   在中药治疗期间,也曾多次到人民医院就诊,均未能早期发现癌细胞。”   依赖“膀胱热”的概念,配几味中药,能把肾出血治好么?过去的人认识水平低,似也不应过多责怪。可叹的是现在还有人死守如此观念。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从西北和中原参观回来,。。。。。。(溥仪上植物园去劳动。)我没料到,第二天他竟回来了,我正感到奇怪呢,他告诉我,我又溺血了。”   但后来,左肾还是切掉了。跟着,右肾又出现了问题,“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九六七年一月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协和医院倪大夫跟我说,溥仪唯一的右肾又有问题,为了保住性命,可换人工肾。”   溥仪还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到:“贤(指李淑贤——溥仪的妻子)自称可将她的一个肾给我,我坚决反对这个建议。虽然只剩一肾又病,我服中药治疗,也可控制并见好,岂能割之换贤?”“从一九六七年的四月末到九月末,溥仪在家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五个月,他几乎天天看病,找蒲老(蒲辅周)开方,然而病势还是日趋严重。”(见李淑贤《溥仪和我》)甚至据说ze总理还亲自安排给他诊治。   可见,溥仪的肾病,主要是依赖中医,服用中药进行治疗的。   然而,医术再高超,终于无力回天,“末代皇帝”最终因双肾坏死而生命终结,给自己、亲人和社会空留下几多唏嘘感叹。   顺便说一下,溥仪有三弟七妹,除三弟(溥倛)、大妹早夭外,大多长寿,高寿多在七八十岁以上,上九十的也有多位。   六、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中国的传统中药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药物病毒学检验,某些成分可能对肝、肾等造成损害,特别在长期服用的情况下。为什么中药特别容易对肝肾造成损害呢?这是因为中药进入胃部消化时,其成分多融入血液或者水液中。而肝脏是分解循环血液的器官,肾脏则是通过水液滤解--吸收营养或排除废物,排放尿液的器官。如果中药中存在有毒物质的话,虽然一次量很小,表现不明显,但天长日久,长期使用,自然容易对肝肾造成损害了。考察现代的尿毒症患者,追根溯源,许多都有服食中药或者莫名其妙的“补品”的历史吧。   溥仪的双肾损害,同他一生服用大量中药、“补品”有没有关系呢?   看来很难逃脱干系。   溥仪如果早知此理,还会那样迷信中医,吞服大量“中药”么?   注:文中引述主要来自:   《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回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新版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 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 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ze总理闻讯,亲自打电话指示政协工作人员,一定要把溥仪的病治好。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去世。溥仪的遗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火化,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他的遗孀李淑贤将他的骨灰葬于北京西南120千米的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在清西陵附近。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他去世时是平民身份,所有没有谥号。但溥仪毕竟是末代皇帝,货真价实地作过三年的清朝皇帝,所以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宣国公(此人身份有待进一步核实)”的建议下,于2004(一说是2002年)重新给溥仪上了庙号和谥号,庙号清恭宗;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在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献陵”, 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李淑贤为“孝睿愍皇后”,从谥法解释来看,后一个庙号和谥号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溥仪的一生。但是需要注意,溥仪的谥号、庙号都是民间所加,与以前皇帝的谥号,庙号为政府(朝廷)所加是不同的,溥仪所谓的谥号,庙号并不算是正式的谥号、庙号,这个庙号和谥号是家族内定的,未获国民认可。——《百度百科》

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如最后怎么死的

    1945年8月,苏联在“八月风暴”行动中迅速攻占满洲,婉容在11日随宫廷人员自新京撤至通化大栗子沟,后被占领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俘虏,先后运至通化、长春、永吉、敦化、延吉,最后于1946年6月10日前后(见嵯峨浩回忆录)或8月下旬(当时报纸记载)死于吉林省延吉的监狱里。葬地不明,有说是“用旧炕席卷着扔在北山上”,也有说是“葬于延吉市南山”,尸骨亦无处寻找。三年以后,在伯力收容所过囚居生活的溥仪从嵯峨浩给溥杰的家信中获悉婉容的死讯,似乎无动于衷。

溥仪最后死在什么地方了 溥仪到最后怎么死的,溥仪怎么死的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号植莲,满洲正白旗(达斡尔族)。清朝逊帝溥仪的妻子,清朝与中国的末代皇后,后为伪满洲国皇后。 “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鸿”来自《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怎样死的?

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md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其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的父亲是怎么死的,死了葬那了

病死的

溥仪生父,爱新觉罗·载沣,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胞弟,袭王爵醇亲王,为清末摄政王。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载沣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载沣性格懦弱,才疏识短,难当大任。他面对鼎沸的局势,又屡屡举措失当,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溥仪退位。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做汉奸,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溥仪死在什么地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逝世,遗体于1967年10月19日火化。对于骨灰如何处理,ze总理当时作了明确指示:

一是可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

二是可由家属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寄存骨灰。20日家属聚会进行了讨论,经家族一致商定,将溥仪的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称呼都是宣统帝或者清废帝、末代皇帝、逊帝等,因为他没有庙号和谥号,他去世时是平民身份,所有没有谥号。但爱新觉罗家族在台湾的后裔于1967年给溥仪上了庙号“宪宗”和谥号“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

扩展资料

溥仪为帝三年之后,在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就这样溥仪结束了自己封建帝王的生活。因为在 商量退位事宜的时候,新政府给了清王朝宗室许多优惠条件。

包括每年生活费和继续在皇宫生活等等。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红军俘虏,五 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14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