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又发现“新成员”:亚洲海岛上的“小矮人”
获得人类化石碎片后,研究者还需要一系列操作将其复原。图为安徽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吴秀杰人类大家庭可能要有新成员加入了。近日,科学家在《自然》刊发了一项研究,他们在菲律宾最大的岛屿--吕宋岛上搜寻到一系列古人类的骨骼化石。小小的牙齿、弯曲的手部和脚部骨骼,证明了这些化石的主人有着娇小的体格。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学家Florent Détroit及菲律宾大学考古学家Armand Mijares等研究者在文章中表示,这些化石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吕宋人。
与这一发现类似的,是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弗洛雷斯岛上找到的"小矮人"--弗洛雷斯人,他们生活在10万年到6万年前,同样是发现自东南亚岛屿上的某个洞穴,并且身材矮小。
不过与弗洛雷斯人相比,能够支撑吕宋人为一个全新人种的证据数量还有待提升。"如果能找到更多的牙齿、头骨化石,提供更多的形态信息,对确证这一新人种将更具说服力。"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邢松告诉《中国科学报》。
确定一个新人种的关键是什么?头部的颌骨、牙齿等都是重要的参照依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Détroit表示之所以认定吕宋人为一个新物种,是因为所发现的骨骼化石特征。
如果只看这些化石单一的某个特征,可能和其他原始人具有相似之处,"但如果把它们的特征综合在一起,与已知的智人均有所不同"。Détroit解释,研究团队由此将其判定为一个新的人种。
不过,吕宋人如何来到菲律宾的岛屿上,又有怎样的演化关系,这些都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确证。真实版霍比特人在离菲律宾不远的印度尼西亚弗洛雷斯岛上,有更多证据证明科研人员在梁布亚洞穴中发现的弗洛雷斯人或许是一个全新的人种。自2003年首次发现弗洛雷斯人的化石踪迹以来,研究者又陆续发掘出多具完整的遗骸和散落在骨骼旁的石器工具。科学家调查发现,弗洛雷斯人也是人类的一个旁系,有着与直立人完全不同的骨骼结构,具有更多古老人种的特征。
科学家怎样认定一个新的人种?如何知晓它们从前的生存状态?以下几个研究故事或许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岛屿洞穴里的人类近亲Détroit和Mijares等人在吕宋岛的探索由来已久。在岛上的卡亚俄洞穴中,研究团队于2007年、2011年和2015年先后找到两块脚骨和两块手部骨骼,以及少部分股骨和7颗牙齿,这些化石至少来自于两名成人和一名儿童。利用放射性元素铀进行鉴定后,科学家发现这些化石产生于7万年到5万年前。
"我们的研究发现,对质地较好的燧石结核,古人类会采取锤击法进行剥片和加工,而针对石英原料则采取砸击的方法,反映出多样化的适应策略。"裴树文表示,不仅是人类骨骼化石本身,其所处环境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化石对研究者复原早期人类的生存途径也很有帮助。
裴树文介绍,评价一项古人类学的原创性研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其研究材料的质量。"文章重要的亮点,是人类化石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