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有福报才能看到金刚经 金刚经中的菩萨如何分别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报?

火烧 2023-01-08 15:44:45 1159
金刚经中的菩萨如何分别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报? 金刚经中的菩萨如何分别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报?金刚经讲的是般若,就是离相智慧。修行人如果执着世间法相,修诸善法,就得人天福报。如果离相修诸善法,其福德不可思议。

金刚经中的菩萨如何分别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报?  

金刚经中的菩萨如何分别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报?

金刚经讲的是般若,就是离相智慧。修行人如果执着世间法相,修诸善法,就得人天福报。如果离相修诸善法,其福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功德成就一切诸佛如来。

五种世间无分别有哪些?与出世间的无分别如何进行区分?

楼主 安好~
能问此义,首先真的要先随喜,毕竟这不是一般初机学人所能问出来的问题,其次,这个问题也有助于厘清佛法真正要实证的内涵与外道邪见的差异性,更能助于有缘佛子能借此明白佛法实证的次第与标竿,不至于落入我见坑、邪见坑。在回答之前,先予与随喜与赞叹。
那接着此问题,后学将引用宗镜录提及的五种世间无分别相作说明,接着将以各种佛经,如阿含、般若、唯识系列经典等来描述出世间无分别的真实义理,最后,再说明禅宗开悟所证,也是这个无分别。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此智若由离思惟故。名无分别智。熟眠放逸狂醉。同离思惟。应得此智。若由过觉观地故。名无分别智。从二定以上。已过觉观。应得此智。若依此二义。凡夫应得此智。是处能离心及心法。应说名无分别智。谓想受灭定等。若人在此位中得无分别智。此则不成智。何以故。于灭定等位。无心及心法故。若言如色自性。智自性亦如此。如色钝无知。此智应钝无知。若于真实义。由已分别显现。是分别应成无分别智。何以故。此分别能分别真实义。谓此义真实。』
再解释前,先翻译如下,
宗镜录卷第八十八中,永明禅师如是说道:『”无分别智”本俱的功能差别事实上是要离开五种法相,凡是落入这五种法相的,都不是佛法中真正实证的无分别智:
第一: 无分别智并什么都不去思维都不想任何事情的境界。
第二: 无分别智也不是二禅以上的无觉无观定境。
第三: 就连阿罗汉所实证的灭受想定(或称灭尽定),也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
第四: 有些人认为物质无心无分别,然而真正的无分别智也不是这种物质体性。第五: 凡是于无分别智的真实义理有所偏邪、偏差的颠倒想,都不是无分别智。
永明禅师接着解释道:
如果这个无分别智是由什么都不去思维、什么都不去想而名之为无分别智,那么只要再睡得很熟的时候,或著身心极放逸的状态、乃至喝酒狂醉的时候,那时候都离开思惟,应该就可以说得到这个无分别智了。
如果这个无分别智是由于离开有觉有观的境界而得到,那么二禅以上的禅定境界,都是无觉无观、前五识不现起而离觉观的定境,也都够格而可以说得到此无分别智了。
如果依照上述这两种道理,凡夫都应该到此无分别智,因为上述两种心境都是处于能够离开六识心王或六识心王相应的心所功能(眠熟昏迷以及无想定都是离六识心的境界,而二禅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都还有意识,只是意识相应的许多心所都不现起了),也应该说为无分别智了。
即使是在想受灭定(或称灭尽定),如果说有人可以在这个境界中得无分别智,实则是没有智慧的,那是因为灭尽定中,已经关闭了意识等六识心王,以及六识心相应的心所功能,甚至连第七识末那的受与想之心所功能也暂时关闭,这时候,就已经没有所谓的众生我了,此定中无觉无知、无受无想,试问: 又是谁得智会呢?
如果说好比物质无心无分别的性质,无分别智的体性也是如此,就好像物质无锁分别、无所觉知,譬如大地不会自觉自己是大地,也不会觉知被人、动物所踩,如果无分别智就像是这样的话,那么无分别智就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是,又如何能称为智慧呢?
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有人于真实义,由于自己听闻善知识开示显说,而自己善能分别、拣择其中的义理,而将这个分别拣择就认为应该是无分别智的话,是有所偏邪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分别拣择,只是分别真实义理的了别慧,而不是真正亲证真实义的实证智慧,了知、知识与实际上的现前观察体验所证,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能够现前观察亲证那个无分别底,而证实这个无分别底的真实义理才是真实智慧、真正的无分别智,并不是由于听到了无分别智的道理,能够知道这个道理就称的上无分别智了。』
如果能核对原文、并搭配后学所译,应该是不难理解五种世间无分别并不是真正无分别智的道理,那么接下来,后学就举佛经来说明真正的无分别,那当你听闻、阅读以后,如果能真的理解无误,知道无分别智的内涵与无分别智所亲证的那个无分别的真实义理,剩下的,就只差亲证而已,因为到这时候,你也会知道你所理解的,只是义理,还不是真正实证的智慧。
===================== 出世间无分别之义涵 ======================
首先,无分别的道理,主要以般若、唯识经典说明的最详细,阿含虽然也有这样的道理,但是毕竟太过隐晦,后学先以般若、唯识来说明,最后才举阿含,这样前后连贯,也比较容易让学人融会贯通:
心经云: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一直到无智亦无得,都是再说明无分别心的性质,这个无分别心,如前所说,不是靠意识什么都不去想、不去思维分别而来的,也不是意识入定无觉观的境界,因为这个无分别心,不是意识心,不是前六识,也不是第七识,如果是第七识的话,那应该灭尽定、无想定中,前六识已灭,剩下第七识应该就是无分别心了。
这个无分别心,是在讲众生本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一直到未来际,都从来就不分别一切万法、也无所住于一切万法,所以,
金刚经才说: 无所住而生其心。前七识都是有所住的心,譬如你在念佛,不论散心念、或一心不断的念,都是有所住于念佛之境,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从来就不住,所以般若经典,譬如佛藏经就提到了: 无所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这就是说,阿赖耶识本来就无分别、对一切万法本来就不取不舍,如果你能够这样实证,现前观察阿赖耶识这样本俱的真如法性、无我性,那才是真念佛。
又如维摩诘经提到: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这也都是说明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分别的体性: 于一切法,不观、无忆念、无所缘。
然而,般若系列经典几乎没有提到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名称,大部分都是以空性、无分别心、无住心、菩提、真如、如等,来宣说。主要在唯识经典的时候,才会更详细宣说,而直接讲第八识阿赖耶识,有经为证:
入楞伽经有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这就明讲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本来就清净、无我性的,是与前七识截然不同的真实心、无分别心。
又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 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这也是说明第八识如来藏(前经典已有说明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是一切法、音果的根本,一切世间六道,都是由阿赖耶识如来藏所变现,然而,如来藏虽出生一切法,却无我、也无我所,他从来就不会去执着他所变现的一切法。这也是金刚经提到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的道理。
而如来藏在阿含经典也是有提到的,譬如在阿含的因缘法中,
《长阿含》卷十,第十三经《大缘方便经》佛云:「阿难,缘识有名色,此 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 「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阿 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大苦阴集。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 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于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
上述的义理是说,如果没有这个能持名色、能入母胎持受精卵的入胎识,也就是阿赖耶识的话,就不会有你这一生的肉身、乃至心灵了,换个角度说,如果阿赖耶识不入胎的话,也不会有三界生死相续,那么因生死而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也就没有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追求的是生死流转熄灭的方法,进而断除引发后有的动力,令阿赖耶识不再继续出生三界法,才是二乘所追求的无馀涅槃。
这在大乘经典也是有提到过: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大药白佛言:「云何『识』取天身、乃至取地狱身?」佛言:「大药!『识』与法界持微妙视,非肉眼所依以为见因。此微妙识与福境合,见于天宫欲乐嬉戏,见已欢 喜,『识』便系著。……『识』者是身之主,遍行诸体,身有所为莫不由『识』。不迁者谓身语意净,证获道果;此人死已,『识』弃有阴,不重受有,不流诸趣; 极乐而迁,不复重迁,是名不迁。」】
这也是说明阿赖耶识能持名色、肉身的功德,只是说的比阿含来个更详细而已。
最后,总结一下:
出世间的无分别,是以无分别心,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体,才有这个无分别。
而这个无分别是因为阿赖耶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性质,他一切法,从来就无所分别、无取无舍、无所住,却又能时时生其心,以这个性质而说为无分别。
然而,这个甚深的义理,在阿含时期,主要只从阿赖耶识能持肉身的功德来说明,在阿赖耶识无分别的体性上,就没有着墨那么多了。而在般若经典系列,才是主要彰显这个无分别的体性。那在唯识经典系列,就直接宣讲阿赖耶识的各种体性了,这是为已证解阿赖耶识的菩萨宣说,才会从阿赖耶识本俱的无漏功德、已及其涵藏三界各类种子功能上,宣说阿赖耶识。

因此! 世间的无分别与出世间的无分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亲证阿赖耶识而已。 由于菩萨已亲证阿赖耶识的缘故,能现前观察、领受阿赖耶识本俱的无分别性,因为发起了无分别智,然而世间凡夫不证阿赖耶识,无法现前观察阿赖耶识的这种无我性、无分别性,所以只能从意识去思维想像这种无分别而已,而无法亲自体验。
最后再举一则禅宗公案:
金陵报恩院玄则禅师初参青峰禅师时问云:「如何是佛?」佛者即是阿赖耶识无分别心也。青峰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禅师得此语已,自以为悟,藏之于心,牢记不忘。后来晋谒清凉文益禅师,清凉便垂问玄则:于此一句悟个什么?玄则回道:「丙丁属火,丙丁童子即是火,以火求火,就如我玄则本来是佛,而更来此求佛。」
清凉大法眼闻他这么说,便云:「差点儿放你过关了,原来你会错意了。」玄则为此与清凉大法眼往复论辩,自认已悟;清凉不肯,玄则气不过,忿而离去。清凉对众云:「此僧若回,犹可救得;若去而不回,救不得也。」玄则离去途中,百般思索,仍怀犹豫,复思:「他是五百人大善知识,岂会赚我?必是我所悟不真。」乃回,投诚请益,清凉禅师曰:「你再问一遍,我告诉你。」玄则乃问:「如何是佛?」清凉禅师答云:「丙丁童子来求火。」玄则言下豁然了悟,岂止俊俏!
玄则悟得此语,亦是玄之又玄。前后问答,一字不易,因何前问错会?后问得悟?
此则若以意识思维理解,百劫仍然不悟,若能一念相应亲证阿赖耶,便知其中亲切为人处。

如本法师:佛教世间的忍辱和出世间的忍辱,有何

佛教的忍辱,忍是不动心。一切侵辱诱惑,不能动其清净心。
世间的忍辱,就是干憋气。

出世间法怎样修习普贤菩萨到十地菩萨/出世间法怎样修

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无量寿经中讲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七地菩萨,然后修到十地乃至成佛。南无阿弥陀佛!

如本法师答:佛教世间的忍辱和出世间的忍辱,有何

忍辱是宗教性质,忍辱法门,从浅至深,有五种层次,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
修忍辱时不要著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有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
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
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即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心里感到烦恼,难以忍受,很是痛苦。
第二,力忍。对于辱境到来,不与它计较,用最大力量,退一步、让三分,把它压下去。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心念佛名号,借佛号的威力,把忿恨之心缓解、安定下来,犹如以石压草。日常最好佛号不断,因佛号若断则嗔心易起。
第三,缘忍。当辱境现前,以智慧回光返照,修因缘观。回想为什么自己无故受辱、挨打、挨骂等,辨明其中缘由。若无缘无故受侮辱,则或许是前世因缘感招的恶果,今生随业受报;反之,即并非业障所致,而是魔障所致。若能作受报想,作还债想,体会其中疾苦,领悟考验真谛,心中自然就将难忍受的辱境逆来顺受了、心甘情愿不生嗔恨心了。
第四,观忍。当辱境发生,用空观智慧来照察了知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本来无我可得,我既然是无有的,哪里还有什么我被侮辱以及所辱的境界呢?这就是能空的我相与所空的辱境,二者既然完全是空的,故中间的辱相,当然也是不可得的。这样观空,万恶的嗔恚心就无处发生了。
第五,慈忍。菩萨每逢辱境到来时,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发大慈悲心,哀怜悯念:“此人实在愚痴可怜,无理取闹,妄生枝节。现在对我毁辱,我能忍受以德报怨。如果对待别人任意毁辱,定受果报,种下被人毁辱的恶因。更严重的甚至发生人命伤残,受到法律制裁,将来亦遭因果报应。”因此菩萨兴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方便教化,令他觉悟过来,知过必改,断恶修善重新作人。
缘忍、观忍和慈忍又统称为理忍。

出世间的善根是指

世间的善根——就是中国儒家圣人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能力。

出世间的善根——就是指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解脱生死,出离世间苦海。因此称为出世间的善根。

怎样能够成就出世间的解脱

念经。做功德。找到本性。以佛性,本性来帮助他人。如何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出世之心就是要放下,要看穿世间一切都是缘分,有善缘恶缘,缘来缘去,不要去生气,都是因果,慈悲忍辱。既然是空的,是缘分,要随缘。要借假修真,把佛理念试着用到生活,佛法生活化。可去我百度知道主页有一联系方式。看不到可追问

人们根据什么推算出世间的?

是时间吗?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
1 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时间概念之先验的阐明
此处我参照以上一节之第三项,盖本有属之先验的阐明者已列入玄学的阐明中,为简便计,此处则从略。我今所增益者,乃变化概念及与之相联之运动概念(即位置变化)仅由时间表象及在时间表象中始能成立;且此时间表象若非先天的(内的)直观,则无一概念(不问其为何种概念),能使人理解变化之所以可能,即不能使人理解矛盾对立之宾词何以能在同一对象中联结,例如同一事物在同一处所之存在与不存在。唯在时间中,矛盾对立之宾词始能在同一对象中见及,即彼此继起。故说明运动通论中所提示之先天的综合知识之所以可能(此等知识决非无用之物)者,即吾人之时间概念。
自此等概念所得之结论
(甲)时间非自身存在之事物,亦非属于事物为一客观的规定,故当抽去其直观之一切主观条件,则并无时间留存。设时间为独立自存者,则形成为现实的事物而又非现实的对象矣。设时间为属于物自身之规定或顺序,则不能先于对象而为对象之条件,且不能由综合命题先天的知之而直观之矣。但若时间仅为直观所唯一由以能在吾人内部中发生之主观的条件,则即能先天的知之而直观之。盖唯如是,此种内的直观之方式,庶能表现在对象之先因而先天的表现之。
(乙)时间仅为内感之方式,即直观吾人自身及内的状态之方式。时间不能为外的现象之规定;盖与形体、位置等无关、而唯与吾人内的状态中所有“表象间之关系”相关。今因此种内的直观不产生形体,吾人今以类推弥此缺憾。试以一进展无限之线表现时间连续,在此线中,时间之杂多,构成“仅为一向量”之系列;吾人即从此线之性质,以推论时间之一切性质,但有一例外,即线之各部分乃同时存在者,而时间之各部分则常为继续的,此则不能比拟推论者。从一切时间关系亦容在外的直观中表现之事实现之,则此时间表象自身之为直观,益为明显矣。
(丙)时间乃一切现象之先天的方式条件。空间限于其为一切外的现象之纯粹方式,仅用为外的现象之先天的条件。但因一切表象,不问有无外的事物为其对象,其自身实为心之规定而属于吾人之内的状态;又因此内的状态从属内的直观之方式条件,因而属于时间,故时间为一切现象之先天的条件。盖时间为(吾人心之)内的现象之直接条件,因而为外的现象之间接条件。正如吾人先天的能谓一切外的现象皆在空间中,且先天的依据空间关系所规定者,吾人自内感之原理亦能谓一切现象,即感官之一切对象,皆在时间中,且必须在时间关系中。
吾人如抽去吾人所有“内部直观吾人自身之形相”(以直观形相之名称意义而言,吾人自亦能将一切外的直观列入吾人之表象能力中)而将对象视为其自身所应有之形相考虑之,则无时间矣。时间仅关于现象始有客观的效力,而现象则为吾人所视为“感官对象”之事物。吾人如抽去吾人直观之感性,即抽去吾人所特有之表象形相而言及普泛所谓事物,则时间已非客观的。故时间纯为吾人(人类)直观之主观的条件(吾人之直观常为感性的,即限于其为对象所激动),一离主观则时间自身即无矣。但关于一切现象,以及关于能入吾人经验中之一切事物,则时间必然为客观的。吾入不能谓一切事物皆在时间中,盖因在普泛所谓事物之概念中,吾人抽去事物之一切直观形相以及对象所唯一由之而能表现其在时间中之条件。但若以此条件加之于其概念,而谓所视为现象之一切事物,即为感性直观之对象者,皆在时间中,则此命题具有正当之客观的效力及先天的普遍性。
是以吾人所主张者,为时间之经验的实在性,即关于常容授之于吾人感官之一切对象,时间所有之客观的效力。且因吾人之直观常为感性的,凡不与时间条件相合之对象,决不能在经验中授与吾人。在另一方面,吾人否定时间有绝对的实在性之一切主张;易言之,吾人否定“以时间为绝对的属于事物,为事物之条件或性质,而与吾人感性直观之方式毫不相关”之说;诚以此属于物自身之性质,决不能由感官授与吾人者也。此即所以构成时间之先验的观念性者。吾人之所谓先验的观念性,意盖指吾人如抽去感性直观之主观的条件,则时间即无,不能以之为实质或属性而归之对象自身(离去对象与吾人直观之关系)。但此种时间之观念性与空间之观念性相同,绝不容以感觉之误谬类比说明之者,盖斯时常假定感性的宾词(译者按:如色、味等等)所属之现象,其自身有客观的实在性者。在时间之事例中则除其仅为经验的以外,即除吾人将对象自身仅视为现象以外,绝无此种客观的实在性。关于此一点,读者可参考前一节终结时之所论及者。
[编辑本段]以下为“时间”在物理学上的抽象概念
目前最广泛被接受关于时间的物理理论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都不是爱因斯坦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 狭义相对论预测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另一个静止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慢。另外,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之时间流逝要慢。现有的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相对论关于时间所做精确的预测,并且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
就今天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还没有被证实的,试图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如量子重力理论,弦理论,M理论,预言时间是间断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论猜测普朗克时间可能是时间的最小单位。
根据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显示宇宙的时间是有一个起始点,由大霹雳(或称大爆炸)开始的,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必须一起并存,没有物质存在,时间也无意义。
从人类的开始人们就知道时间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没有反过来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没有破瓶子从地上跳起来合整的。从经典力学的角度上来看,时间的不可逆性是无法解释的。两个粒子弹性相撞的过程顺过来反过去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时间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的观点下才可被理论地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我们可以将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闭系统)熵只能增大,不能减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后不能减小,因此时间是不可逆的。
时间定义:人类在生活中总结出时间的观念,其根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发生次序。当然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事件发生次序的概念,同时也有时间间隔长短的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对两个过程的比较——比如两件事同时开始,但一件事结束了另一件事还在进行,我们就说另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更长。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运用可以测量的过程来测量抽象的时间。
在物理学中也是类似,时间是通过物理过程来定义的,首先在一个参考系(要求是惯性系,或者是非惯性系,但过程发生的空间范围无穷小)中,取定一个物理过程,设其为时间单位,然后用这个过程和其他过程比较,以测定时间。
但测量时间(即上述比较过程)必须有同时性概念。过程开始有一个同时性问题,过程结束也有一个同时性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要求运动员在发令枪开枪同时起跑,同时计时员开始计时,并在运动员抵达终点线时计时员必须同时停止计时。
这个问题具体见各类相对论书籍。同时性问题,使得古典牛顿力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有着不同的“时间”。直观概念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事件是否同时上是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的(也许某些人会欺骗别人,造成类似侦探小说或政治小说中的情形,不过这是人类“高智商”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用测量用的仪器来代替:),所以我们之后不说人,而说观察者)在相对论中,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引起同时性的变化,或者说观察者1以v1运动,认为同时的两件事,以v2运动的观察者2可能会认为不同时——这导致时间测量的相对性。
从数学上说,古典牛顿力学中时间参数只有一个,所有参考系共享此时间参数。这其实就是假设所有参考系,所有空间位置可以共享同一个同时性定义。
而狭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参考系就不同时了,即不同参考系有各自的时间参数t,其间关系由洛伦兹变换决定。广义相对论认为不同地点也会不同时,广义相对论中关于时间有比较复杂的内容,参见广义相对论书籍。
当然请注意:严格说这不是简简单单的“认为”,而是基于两个假设:狭义相对论是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是引力本质为时空弯曲等。而这两个假设得到了实验的广泛验证。
上面我们说完了时间间隔测量的问题。但前面也提到:时间的先后次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第一印象。古典牛顿力学中,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我们有唯一的时间参数t,所以任意两事件(一个发生在t1,另一个发生在t2)也就有确定的先后次序。那么相对论中呢?相对论中同地两事件先后顺序的确定的,这可以从洛伦兹变换直接看出。但可以肯定,相对论中不同地两事件的先后次序也是随参考系(我很愿意这么说:仪器的运动状态不同,这样能够把事情的本质说出来)不同而不同的。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会不会有可能在参考系1中事件a先于事件b发生,且事件a的发生影响了事件b的发生(最极端的情况,使得b无法发生,譬如一个孩子杀死了他年轻的祖父),而在参考系2中正好反过来?如果是这样,物理学乃至一切原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原理——因果律将轰然倒塌。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严格叙述这个问题:事件a发生,并发出信号(广义的信号,涵盖一切可以影响到b的方式,但由于a,b不同地,这个信号就需要一定时间的传播),影响b。另一个参考系中正好相反。值得庆幸的是:可以用洛伦兹变换证明,只要信号速度不超过光速(最多使用光,光速),信号就不可能先于b的发生传递到b所在位置。
另外说一句:狭义的另一个假设:任何物理系中物理定律有着相同形式,也是广义相对论所服从的。换句话说,参考系1中对一个物理过程加以测量,得到l1=v1t1。参考系2中加以测量同样也会得到l2=v2t2,尽管可能l1,v1,t1和l2,v2,t2都不相等。当然严格说这个例子不合适,因为v的定义位置矢量导数。但是对一些复杂的物理学定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个假设就很重要了。
时间箭头
下面说说时间箭头。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从时间间隔和先后次序两方面讨论了时间,却忽略了时间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时间箭头。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百年,逝去就没有重生的余地。但覆水难收的又何尝仅仅是人生!物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凡是与热现象相关的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这里的不可逆,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不可恢复,而是说:这些物理过程产生的结果不可能在不造成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完全恢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下面给出两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1.低温热源不可能将热量自发传递给高温热源(或不可能从低温热源将热量传递给高温热源,并不产生其他变化)
时间的表现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完全转化为机械功,并不引起其他任何变化。
可以证明两表述等价。后一个表述有明显的工程痕迹——这来源于对蒸汽机一类将热转化为功的工程机械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与当时那个工业革命的时代相联系,在今天已经没有太多纯理论的价值,但却有一种东西,虽然主流研究已经基本绝迹,还是有非专业学者前仆后继地加以研究,那就是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是这样一种机器——给它一定能量,让它开始运行,接下来它可以将由于摩擦等耗散因素耗散掉的能量全部吸收,接着再将这些能量投入回机械的能量循环。这样的一个永动机如果造出,就意味着我们有办法用今天开采出的能源维持机械的永恒运动(因为一切耗散掉的能量都可以重新利用),使得世界以现今的能耗速度运行到世界末日!但热力学第二定律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耗散掉的能量(内能)绝不能完全转化为耗散前的形式(机械功),这破坏了无论古典牛顿力学还是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的无时间方向性。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引入熵的概念。由于在经典热力学中,引入熵的概念需要很多技术性内容,这里不加赘述,可以参见任何热学教本。这里只给出熵的一个性质:任何绝热(也就是孤立,不被外界所影响)热力学过程,只要初始状态和末态是平衡态(经典热力学中熵对平衡态才能定义,对于这一点的误解,曾导致了热寂说),末态的熵一定大于初态的熵。简单说,孤立体系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注意,一般热学书中会说:不可逆绝热过程熵増,可逆绝热过程熵是不变的。但其实可逆过程不是真实存在的过程——真实存在的宏观过程,只要其中分子有热运动,过程就是不可逆的。(在超流等现象中,存在可逆宏观过程,但这时超流部分没有热运动)
但熵究竟是什么?玻尔兹曼用一个公式告诉了我们S=klnw,其中k为常数,w为热力学概率(关于物质的分子、原子运动的量,在经典热力学的情况表征体系混乱程度的量)。他用统计方法证明了,平衡态下这个公式给出了前面所说的熵。也就是说,在经典热力学的意义下,熵意味着事物朝混乱的方向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情况下,这种发展都可以称之为“混乱”。比如宇宙从远古的浓汤状态演化到现今的星系结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熵并是否意味着绝对的时间箭头还并不清楚,因为越来越多的实验告诉我们:熵并非恒增。其实这并非新论,玻尔兹曼当时就前段时间一个实验实现了10^(-1)s数量级的熵减,也就是说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测量到了系统的熵减。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一点,统计方法得到的熵增加只是平均意义上的增加,也就是说存在熵减小的概率,只是概率非常之小,以至于我们基本观察不到熵减的情形。第二,也是更有争议的一点是实际上,玻尔兹曼用统计方法证明S必定增加时,采用了分子为刚性球体的假设,并用到了近似。这并不是很能让人信服。现代系综理论(其创始人为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吉布斯)研究表明,必须对时间参数t或空间参数取取某些“粗化”,或者说,将我们对时间或空间观察的精度降低,才能得到熵增加的结论。
[编辑本段]关于时间的其他理论
博宇十论对时间的本质有终极解释:时间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错觉。
下面是严重的错觉反应
第一节; 解析时间的建立
定义: 设两直角坐标系(S')和(S), (S')为运动系,(S)为观测系。(S')中的长度l'为固有长度,时间t'为固有时间; l', t'表示(S')相对于(S)静止状态下的长度和时间; 当(S')相对于(S)运动时,在(S)中测量(S')中的长度l'和时间t'; 测量结果为l、t,则l 观测长度,t为观测时间,l、t均为观测值。
(I). 时空面积相等原理----运动系(S')及观测系(S)中的长度与时间的乘积为时空面积S'或S。运动系(S')相对观测系(S)静止或运动状态下,时空面积是不变量;即对任意(l', t'), 均有等式 l't'= l t 成立
(II). 时空偏转原理-----若运动系(S')相对观测系(S)运动,在某一时刻相对速度为u或u',那么运动系(S')与观测系(S)沿相对运动产生偏转,偏转角q 为时空偏转角,时空偏转角的大小与相对速度u (或u')有关,其正弦值与相对速度运动方向u(或u')成正比,即sinq =u/c, (或sinq = u'/c'),c为光速。时空面积不变原理(I)和时空偏转原理(II)是我们研究时空问题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两条原理,我们下面找出(S')与(S)的时空关系式。
设(S')与(S)在某时刻原点重合,(S')与(S)的相对速度为u, l与u方向相同,根据原理(II), (S')与(S)产生偏转得到以下结果:
OD = OAcosq
令: OD = l OA = l'
则上式 l = l'cosq
又根据原理(I),(S')中的时空面积 S'ABCO与(S)的SDEFO 相等,
所以 t l= t'l' , t = t' (l'/l), 将(1-1)式代入
得 t = t'/ cosq (1-2)
由原理 (II)知: sinq =u/c, 表明关系式cosq = l/l’=t’/t以及其中的q 与原理(II)sinq =u/c中的q 相同。(1–3)、(1–4) 这两个等式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公式,也是解析时空理论研究时空问题的出发点。在本文中,您将逐步看到狭义相对论的普遍结论---动尺缩短,动钟延缓效应,正是由于时空偏转所致,狭义相对论的收缩因子即为解析时空的偏转因子。
下面我们求出(S')与(S)的速度关系式(非坐标关系式):
由( 1-1 )式: l = l' cosq , 我们选 l1 和 l2 (l1¹ l2)
则 l1 = l'1cosq , l2 = l'2cosq
两式相减 l2- l1= (l'2- l'1) cosq
D l21= D l'21 cosq (1-5)
当 Dl21 ® 0时,
dl = dl'cosq (1-6)
同理由(1-2)式可得到
dt =dt'/ cosq
dt'/dt = cosq (1-7)
则式(1-6)关于 t 微分有
dl/dt = cosq dl'/dt
第二节 解析时空的基本性质
时空波全景
我们知道所有物理学的原理、公设、假设都源于基本物理概念,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这些物理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科学家们应用数学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描述,并用数学方程式计算各种物理量的关系,就是说物理学中的数学方程式无法脱离物理概念而独立存在。但我们发现作为量子力学中最重要基本原理之一的薛定谔方程却缺乏应具备的物理含义,与其说是一个“原理”或“假设”,倒不如说薛定谔方程看上去更象一个结论。尽管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这丝毫不能掩饰薛定谔方程作为量子力学之“原理”而存在着的本身的缺憾,也不得不使我们对‘量子大厦’的基础工程多少要产生一些怀疑。这种情况在相对论身上同样存在。在相对论中无处不在的收缩因子,其物理含义怎么解释?广义相对论把非惯性时空定义为黎曼空间,但由于黎曼几何是正曲率空间,既然广义时空是对称的,我们必然要问,负曲率空间到哪去了?难道上帝对正曲率空间有偏爱?在对上述看似简单的问题作出正确合理的回答之前,我们几乎无法令人信服地谈论所谓的‘统一理论’。今天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找到了答案,上述那些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都可用时空偏转原理来解释。本章并不是简单地为薛定谔方程找到了数学上的证明方法,而是使其建立在更为牢固、更具代表性的时空原理之上,这同时也使我们有理由从时空偏转的概念出发去审视目前全部物理理论所处的时空位置:
时空波函数自变量q定义区间
0 y=y0 第一时空 绝对时空 牛顿理论
[0,p/2] y=y0cosq 第二时空 相对时空 相对论 (狭义、广义)
[0,+¥) y=y0coswt 第三时空 量子时空 量子力学
[2kp+p/2,2kp+3p/2] k=0,1,2....正整数 第四时空 负空间 黑洞
第一时空----
第一时空是我们生活的时空 ,物理学上的第一时空概念是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这种观点统治了人类几千年。直至今日,第一时空观念还在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因为第一时空世界是低速世界,几乎我们全部物理理论都是建立在‘低速世界’基础之上的,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在这一“现实”面前,物理学家们所要做的事就是把主观与“客观”的距离缩小到最小范围。
第二时空----
大约在一个世纪前,一位伟人---爱因斯坦开创了‘相对时空’领域,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爱因斯坦发现对时空的描述与描述者间的相对运动状况有关,第一时空的绝对时空观念已不再适用。 历经数年时间,他对第二时空做了精心的设计,把其描述成弯曲的,多维的,并向外凸起的正曲率空间。第二时空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它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即在第二时空区域两端,一端为第一时空,另一端是黑洞世界(q=p/2)(详见第一章),在黑洞里所有的物理理论都将失效,这对于那些“绝对”“永恒的” 观点是绝妙的讽刺。遗憾的是,第二时空的成功却使爱因斯坦深陷其中,他始终都未离开第二时空一步,直至逝世,他并没有发现时空的偏转性质,也没有意识到相对时空只是整个时空波段上很小的一部分,正象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很小的一段一样。当物理学界忙于用这把“万能钥匙”开启更多的时空大门,但都归于失败而不知所措的时候,第三时空理论---量子力学却逐步完善,登上了时空舞台....
第三时空----
‘量子时空’比‘相对时空’涉及的范围更广,它把第二时空波段从[0,p/2]扩展到[0,+¥)区间,应该说第一,二时空是第三时空的特例。第三时空的建立有着微观领域广泛实验的基础,即粒子的运动速度比宏观世界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得多。但人们发现,对粒子的运动状况进行描述却比预想的要困难,我们不可能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而且能量分布也不是连续的。尽管它是个事实,但要说服习惯第一时空或刚从第二时空过来的人,你必须花费相当的口舌,因为第三时空理论基础的建立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牢靠,“就这样的公式你去计算好了,不要再问为什么”。此情景确是发生在我们奉若神明的理论之中。
第三时空的“成功建立”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相信真正的“统一理论”无非是把第一,第二,第三时空统一在一个新的理论中去。这种想法不错,但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量为什么不连续,“丢失”的空间哪去了?显然此问题在第三时空理论中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在本文中我们已经知道:能量的不连续性是空间不连续造成的,而空间的不连续是时空波函数在区间 [0,+¥)上出现了负值,其物理含义为负空间,所对应的能量会出现负值,它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丢失的空间”。从广义上讲,空间,能量都是对称的,只不过我们无法测出负空间,负能量,若要理解它们,就需要我们站在第四时空立场上来看待这一问题。
第四时空----
近年来有关反物质,负时空的概念已逐步从科幻作品中进入到一些专业书刊中,但从理论上承认反物质、负时空和负能量等的存在还需要相当的勇气,因为在我们看来,客观存在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负时空概念显然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是经典理论的禁区,但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它绝不能成为想象力的桎梏。要完成第三时空向第四时空的跨越,我们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解析时空理论以最简单的数学方式描绘了从第一时空到第四时空的全景图,它使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时空体系存在的客观性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我们会发现黑洞导致测量作用产生波粒二象性和其他量子现象。如果我们期待在时空问题上有所作为的话,必须应抛弃我们原有的观念----‘上帝总是对人类有所偏爱’。因为正负时空从整体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我们人类自认为站在哪一边罢了。

如何认识“涅槃”是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

净空法师---佛哪有涅盘?没有。入般涅盘是对中下根性人所讲的,中下是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以下。

1 什么叫“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

2 一切法不生不灭,无有一法不圆满,法法圆融,不但是圆满的相,而且法法都是清净寂灭相,这叫涅盘。

3 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寂就是清净寂灭。

4 从生死轮回里面超越,从此以后永远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叫做涅盘。

5 现在人搞错了,把死当作涅盘。如果死都是涅盘,这涅盘还要修吗?不必要修,决定会得到,这是大错特错!

6 诸位要晓得,涅盘是活着时候证得的,不是死了才证得。

7 涅盘是寂静、寂灭的意思;佛是智慧、是觉的意思。

8 “涅盘”跟“佛”是一个意思,讲“涅盘”是从体上说,讲“佛”是从用上讲。

9 用当然有体,体一定有用,这就了解,善因善果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行。

10 觉悟了,起菩提涅盘的作用;迷了的时候,天天起生死烦恼的作用。

11 其实生死烦恼跟菩提涅盘是一不是二,是一桩事情,都是妙性起用。

12 悟了,把它叫个名字,菩提涅盘;迷了,叫它做生死烦恼,只是换名词,还是那个作用。

13 悟了,感受是无比的自在;迷了,那个感受是无边的痛苦,苦海无边!

14 在我们这个世界,不要说是证果,就是开悟都相当不容易,为什么?悟门被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二执(我执、法执)给堵塞了。

15 烦恼障不但障涅盘,也障菩提,障菩提就是障了你的悟性,障了觉性。

16 小乘人还是有执着,我执没有了,他有法执,他执着空。

17 凡夫执着有,小乘人执着空。小乘人自己安住在一个寂静的境界当中,这个“寂”就是清净寂灭,确确实实他烦恼不生,烦恼从根上断掉了。

18 二乘人他的修学着重在自己的清净心,所以二乘人不发心帮助众生,为什么?大家要念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晓得了。

19 佛跟菩萨都说: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所以阿罗汉聪明:算了!我不度众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自己一个人多清净、多自在!

20 自了汉,阿罗汉只求自了,不愿意帮助别人,所以他修清净心,证偏真涅盘。

21 阿罗汉他成就大定,心清净,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心清净了还没有智慧?是的,心清净了,照理说有根本智,但是他没有发大悲心,清净心里头不生智慧,这连根本智也没有了。

22 只要他念头一转,他的根本智马上现前,他有这个本钱,就是没有转过来就是了。

23 菩萨慈悲心特别重,他要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菩萨不怕辛苦,不怕辛劳,舍己为人。菩萨为众生做“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找你,这是菩萨。

有福报才能看到金刚经 金刚经中的菩萨如何分别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报?

24 阿罗汉不行!你去求他,他还未必肯答应,他还要看看与你有没有缘分。与他有缘分,他才肯教你;没有缘分,他不肯教你。

25 四果罗汉“证偏空”,偏空就是涅盘,偏真涅盘,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了。

26 小乘人的涅盘是定,跟大乘涅盘不一样,大乘涅盘是定慧圆融,定里面有慧,慧里面有定。

27 小乘偏真,偏在一边,只有定没有慧,他证的涅盘不是究竟圆满的涅盘。他“不悟法性”,不悟就是没有智慧。

28 菩萨大慈大悲,他有智慧,有定功;有智慧才能真正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29 诸位要晓得,定能伏烦恼,不能转烦恼。

30 开智慧,就能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生死转变成涅盘。

31 其实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贵在会变,你自己要会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32 生死与涅盘,这当中没有界限,只是迷悟之别,迷了叫生死,悟了叫涅盘。

33 娑婆跟极乐也是如此,迷了叫娑婆,娑婆是极苦的世界;悟了就叫极乐,这都是从果上讲。

34 如果在因上讲,迷了就是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悟了不叫烦恼就叫菩提,真的是一不是二。

35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寿是有量的无量,不是真正的无量;阿弥陀佛将来寿命到了,他还要入涅盘。

36 阿弥陀佛究竟是哪一天入般涅盘,没有法子能够算得出来,时间太长太长了!

37 这个无量寿(有量的无量)是阿弥陀佛的应化身,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现的寿命八十岁,这是应化身。

38 应化身的寿命有始有终,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他的应身寿命是无量,它是一个数字的单位名称,也有始有终。

39 报身佛是有始无终,法身佛是无始无终,这在经上讲得非常清楚。

40 经上说,阿弥陀佛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法缘尽了,与他有缘的这些众生,他都度尽了,他就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作佛,去度那些与他有缘的众生。

41 阿弥陀佛上午涅盘,下午观世音菩萨就继佛的位,就成佛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死。

42 西方世界实实在在是无比的超胜,佛灭度之后,观音菩萨马上就示现成佛,将来观音菩萨度化众生时劫之长,也像阿弥陀佛一样。

43 经上说,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活了八十岁,三十岁示现证道就出来弘法利生,到八十岁入涅盘。

44 其实释迦牟尼佛没有涅盘,菩萨都不生不灭了,佛怎么还会有生灭?

45 佛哪有涅盘?没有。入般涅盘是对中下根性人所讲的,中下是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以下。

46 高级的菩萨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盘,大乘经上讲“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

47 涅盘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灭,灭什么?灭生死、灭烦恼、灭无明、灭邪见。

48 佛与大菩萨他得涅盘这个果报,这果报怎么得来?要修道,道就是因。念念与觉正净相应,这样才能趣向大涅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