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在明朝的地位 开封中国历史地位
开封中国历史地位
1.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的啊
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扩展资料: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300个主要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
按照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之根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内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
中国的早期农业文明最早发源于河南。中原早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耕作技术与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的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
为中原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提供了佐证。炎帝朱襄氏建都陈国都城株野,创造了中原早期发达的农业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河南
2.开封的历史及变化
开封古称汴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
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35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0万,辖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区五区。
开封府,杨家将,,汴梁西瓜,开封第一楼,开封灌汤包,包青天,北宋,汴绣,宋体字,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清明上河图,七朝古都,河南开封。 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
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
开封与中国的郑州、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八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教育学院。
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城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的风韵和魅力。
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
位于豫东平原,西距省会郑州40千米。 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6世,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古都开封心。
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朱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此为开封故城。
今开封城春秋时为仪邑,战国时为大梁。战国时期,魏国为争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迁都大梁,此为开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
魏在大梁共历6君140年,在秦统一战争中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为秦所灭。秦将大梁改置浚仪县。
以后浚仪、开封各为县治,互不隶属。直至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以浚仪为州治,辖开封县。
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不久,隋炀帝开通济渠,使其与黄、淮沟通,发展水上运输,汴州地位日益显要。
唐延和元年(712)开封县并入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列为附郭首县,原古城村的开封城,遂日趋废弛。唐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来汴州,成为唐王朝最强大的藩镇。
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先是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最终废弃唐帝而自立,在开封建立后梁政权。朱温称帝后,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洛阳为陪都,称西都,长安则降为雍州。
从此,开封府不断扩大管辖范围,后梁时辖15县。右图为开封保存完好的城门。
至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相继在开封建都,开封府亦扩大,辖18县24镇。开封、浚仪称赤县,其余各县称畿县,浚仪县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称祥符县。
开封最繁盛的时期是北宋,建都长达167年。公元1127年,为金人所破,毁于兵燹。
金人先后在开封扶植张邦昌、刘豫两个傀儡政权,终因人民唾弃而夭折。金人将开封降为汴京路。
海陵王于1153年以开封为南京,作为南进的基地。至1214年宣宗完颜珣受蒙古逼迫,迁都于此,仍称南京。
蒙古灭金建元,在全国设立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原地区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这是河南称省之始,省会及路治都设在汴梁路的开封。
元末刘福通率农民起义军于龙凤四年(1358)攻占开封建为国都,仅维持了—年零三个月,在元军围攻中又退回旧都安丰。明洪武元年开封菊花(1368)三月,朱元璋攻下开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以开封为北京,不久又撤销开封县并入祥符县,从此结束了一城由二县分治的局面。
洪武十一年(1378)又撤销了开封北京称号,并封五子朱棣为周王,镇守河南。此后一直是河南的省会,清代继之。
民国二年(1913)废府改道。祥符县改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开封仍为省会,并为豫东道治所。
民国三年(1914)改豫东道为开封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民国十八年(1929)成立开封市,市、县同城不相属,开封仍为河南省会。
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翌年3月,日伪河南省会由安阳迁来开封。
1945年日寇投降,开封复为河南省会。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开封, 11月成立开封特别市,仍为省会。
开封县政府仍设在市内,1949年5月,开封县政府迁往朱仙镇。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开封变为省辖市。
1955年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至开封,改名开封专员公署,辖开封县等10个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
3.开封的历史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称汴梁、汴京、东京,简称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繁华的世界大都会,而显赫于世。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京开封城的繁华景象。
北宋也是继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创造了一代灿烂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光辉的足迹,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传颂。
开封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绵延7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的历史。
右下图为开封龙亭。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
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
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
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
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
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
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
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
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
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
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
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日月如梭,岁月留痕,历史上在开封建过都的有七个朝代。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据考证,五千多年前开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当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农牧为主,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
到了夏商时代,这里居住的人进入奴隶社会。春秋时代,这里是郑国的地方,郑国公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的意思,命名开封。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此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时 古都开封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局面,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那时的开封水运十分兴隆,贯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条,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当时汴河一路,每年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就有五百万石到七百万石之多。
宋神宗时,由于宋朝开始导洛入汴水利工程,从汴口往西开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与伊洛河相互沟通,东西横贯全河南省境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从开封向北,可通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从开封往西,经郑州、西京、陕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经许吕、邓州、襄阳、江陵,直达湖南和两广;往东可达山东沿海各地。
那时的。
4.开封的历史及变化
开封古称汴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
开封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35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0万,辖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区五区。
开封府,杨家将,,汴梁西瓜,开封第一楼,开封灌汤包,包青天,北宋,汴绣,宋体字,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清明上河图,七朝古都,河南开封。 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
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
开封与中国的郑州、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八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高等教育有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教育学院。
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繁荣,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县的名胜古迹,依稀可寻的古城风貌,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的秋菊,显示了古都的风韵和魅力。
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开封是河南省省辖市。
位于豫东平原,西距省会郑州40千米。 相传夏代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附近),直至第十三世胤甲才迁至西河,共历6世,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古都开封心。
开封建城的历史已有2700多年,春秋时期,郑庄公(前743一前701)为向中原拓展,在今城南朱仙镇附近古城村构筑城邑、取名启封(汉初因避文帝刘启讳、改为开封)。此为开封故城。
今开封城春秋时为仪邑,战国时为大梁。战国时期,魏国为争霸中原,惠王于六年(前364)由安邑迁都大梁,此为开封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建都。
魏在大梁共历6君140年,在秦统一战争中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为秦所灭。秦将大梁改置浚仪县。
以后浚仪、开封各为县治,互不隶属。直至东魏天平元年(534)设梁州,以浚仪为州治,辖开封县。
北周时,梁州改名汴州。不久,隋炀帝开通济渠,使其与黄、淮沟通,发展水上运输,汴州地位日益显要。
唐延和元年(712)开封县并入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列为附郭首县,原古城村的开封城,遂日趋废弛。唐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来汴州,成为唐王朝最强大的藩镇。
唐末,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先是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最终废弃唐帝而自立,在开封建立后梁政权。朱温称帝后,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洛阳为陪都,称西都,长安则降为雍州。
从此,开封府不断扩大管辖范围,后梁时辖15县。右图为开封保存完好的城门。
至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相继在开封建都,开封府亦扩大,辖18县24镇。开封、浚仪称赤县,其余各县称畿县,浚仪县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称祥符县。
开封最繁盛的时期是北宋,建都长达167年。公元1127年,为金人所破,毁于兵燹。
金人先后在开封扶植张邦昌、刘豫两个傀儡政权,终因人民唾弃而夭折。金人将开封降为汴京路。
海陵王于1153年以开封为南京,作为南进的基地。至1214年宣宗完颜珣受蒙古逼迫,迁都于此,仍称南京。
蒙古灭金建元,在全国设立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中原地区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这是河南称省之始,省会及路治都设在汴梁路的开封。
元末刘福通率农民起义军于龙凤四年(1358)攻占开封建为国都,仅维持了—年零三个月,在元军围攻中又退回旧都安丰。明洪武元年开封菊花(1368)三月,朱元璋攻下开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以开封为北京,不久又撤销开封县并入祥符县,从此结束了一城由二县分治的局面。
洪武十一年(1378)又撤销了开封北京称号,并封五子朱棣为周王,镇守河南。此后一直是河南的省会,清代继之。
民国二年(1913)废府改道。祥符县改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开封仍为省会,并为豫东道治所。
民国三年(1914)改豫东道为开封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民国十八年(1929)成立开封市,市、县同城不相属,开封仍为河南省会。
民国二十七年(1938)6月,日军占领开封,省会西迁。翌年3月,日伪河南省会由安阳迁来开封。
1945年日寇投降,开封复为河南省会。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开封, 11月成立开封特别市,仍为省会。
开封县政府仍设在市内,1949年5月,开封县政府迁往朱仙镇。1954年10月,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开封变为省辖市。
1955年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至开封,改名开封专员公署,辖开封县等10个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
5.开封历史介绍一下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郑国为了开拓封疆,在这里筑城,于是就起名开封。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郭宏伟,“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经济繁荣,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国际都会”之称。
开封坐落于广袤的豫东平原之上,境内无山,河流、湖泊较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开封的河流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水系。
其中流域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黄河、涡河、惠济河、贾鲁河等32条。城区拥有龙亭、铁塔、禹王台三大园林风景区,包公湖、龙亭湖、铁塔湖有水系相通,湖水面积占城区面积的四分之一,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誉。
据1999年统计资料,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4.4%,境内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噪音平均值为57.2分贝,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为88.7,饮用水质达标率大于95%,均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树木以桐树、柳树、槐树为主。黄河滩区、柳园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鸟类的天然栖息地。
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大豆、花生为主。石油、天然气、地下矿泉水资源储量也比较丰富。
开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开封作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因此在众多文化表现形式中,集中体现了宋文化特色。
在戏曲文化方面,开封为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常香玉都是成名于开封而名扬全国的。开封书法、绘画艺术驰名神州,饮誉海外。
开封杂技可追溯到宋代的“百戏”、“路技”及“勾栏”、“瓦舍”的作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开封饮食文化极为丰富,是中原豫菜的发祥地。
连绵千年的开封夜市,荟萃着中国传统的风味小吃,摊点云集,食客靡至,炊烟缭绕,亘夜不绝,是开封独有的人文景观。开封民俗、民间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源于北魏的开封盘鼓以粗犷豪放的风格,声震中天,气势不凡。民间游艺、斗鸡、斗狗、风筝等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汴绣、官瓷、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无不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南岸,郑州东约80公里,沿欧亚大陆桥内陆双向对外开放中心城市之一。
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总人口451万,辖尉氏、杞县、通许、兰考、开封五县和鼓楼、龙亭、南关、顺河、郊区五区,是一个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省辖市,也是黄淮海地区和连接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主要商品集散地。
6.开封为什么能够成为帝都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王朝。
它结束了自唐朝之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文人为中心的政治权利体制。继承了唐朝文学的繁荣,也为明清时期的文学打下了基础。
北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没有迁都的统一王朝之一,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兴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北宋王朝最重要的统治基础。但是开封仅仅是中国六朝古都之一,它的历史地位相对于洛阳和长安还是要次一些。
在北宋的历史上,只有赵匡胤提出迁都西京洛阳,后经考虑之后取消了这个计划。之后北宋的统治者一直没有推行迁都计划,可见都城开封对于北宋的重要性。
那么北宋王朝始终定都开封的缘由在于那些方面呢 (一)北宋王朝建立之前的开封。 在地理位置上,开封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的地区,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我国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
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古都”。
由此可见开封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多个王朝政权的政治中心。据最早记载,夏朝最早在开封一带建立都城232年,史称老丘。
商朝也曾在开封建都27年,史称嚣。到了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开始修建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到了西汉景帝时期,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到了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开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属三川郡。“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
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 ,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慢慢的恢复了元气。
到了唐代时期,开封成为了水陆便捷的大都会。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由此可见,开封在北宋建都之前,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历史地位。 (二)从北宋建立的历史根源谈开封的重要性。
在北宋的建国之初,不管是官员任用上还是在军事安排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后周的制度有一定的继承。为什么要对后周政治进行如此全面的一个继承呢?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在于稳固北宋建国初期的统治。
我们知道公元960年赵匡胤趁着周世宗死后新继任的皇帝幼小,在陈桥驿发动了政变,夺去了后周的政权。从一个都点检的官职一跃成为了帝王,从身份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越。
但是从道德上来讲,却是篡权夺位。而且在周世宗统治时期,后周的政权是较稳固的,有一大批忠于后周的大臣。
比如说范质,王薄,韩通等人。这就暗示了赵匡胤经过政变夺来的政权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险。
因此,赵匡胤为了维护新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对后周的制度进行一些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官员任职基本保持不变动,军队安排上等。
而这时的开封已经从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作为了都城。作为四个朝代的都城,基本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完整的政治体系。
比如说宫殿,皇城等。 再者,刚刚建立起来的一个新政权除了面对前朝留下来的隐患之外,还面临一个四面皆虎的局面。
这时的北宋在北方有北汉和契丹的威胁,在南方还存在着十个格局的政权,局面十分的严峻。并且刚刚将建立的北宋,也没有能力再去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建一个新的都城,更没有能力去完成一个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最后,定都开封也是为了满足当时官员和都城人民的愿望,通过历史我们知道,赵匡胤发动这场政变可以说是基本不流血的政变,也就是基本没有出现杀人的情况,只有一个反对者韩通被杀。因此,许多官员和都城里的百姓也基本上承认赵匡胤的北宋政权。
但是他们更加的安于现状,或者说是满足于现状。不愿意离开已经居住了多年的繁华的开封都城。
所以赵匡胤经过多方面考虑也只有顺水推舟在开封定都。 (三)开封自身所拥有的优越性. 首先是传统的水陆交通运输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上文谈到,隋唐迄止五代,开封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尤其是经过后周的进一步经营,将城内的蔡河、五丈河与汴河沟通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系工程,漕运更为便利通畅。
通过汴河的漕运,每年可以顺利运送江淮地区的粮食数百万斛,供给数十万京城驻军。而将这此物资转运到洛阳、长安则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唐代有些年份,皇帝要带领大臣、军队到洛阳解决吃饭问题,就是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所致。因此,宋朝建都开封,着重考虑的就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实际上服从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其次是政治、地理方面的优势。开封经过五代时期的经营,有过近半个世纪的都城史,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各地民众从心理上也认同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
定都开封,正是北宋政府利用和顺应时代思潮的政治选择。而从地理上看,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地平无山,无险可守,易于受敌。
而黄。
7.开封的历史沿革
近代的考古发掘中,在开封的万隆岗遗址中,在尉氏县县城西南的断头岗,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开封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夏朝(帝杼)曾在开封一带建都232年,史称老丘。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他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
水利既兴,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他还修长城、联诸侯,国力日盛,乃得称霸于诸国,使大梁城与秦国的咸阳、楚国的郢都并列,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名都大邑。
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136年。在这136年里,曾发生了孟子游梁、窃符救赵,以及孙膑、庞涓等诸多故事,也给开封遗留下不少古迹,不愧被人称为开封古城第一都。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开封作为败亡国的国都被降为浚仪县,属三川郡。“浚仪”作为开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

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时,设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由县治改为州治,失落了数百年的开封重又慢慢的恢复了元气,开封也成为北魏对南部各朝作战的水运线上的八个重要仓库之一。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和天保十年(559年)分别建了著名的建国寺(大相国寺)和独居寺(今铁塔一带),佛文化的发展对后来的东京文化的勃兴做了前期的准备。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中段就是联通黄河与淮河的汴河。位于汴河要冲的开封,又是东都洛阳的重要门户,占尽天时地利的开封迅速发展。
进入唐代之后,开封也是水陆便捷的大都会,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汴州总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为陈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亲李勉到汴州任节度使,他增筑周围达22里的汴州城。
后来李希烈叛乱时,靠汴州城阻叛军数月。永平节度使李勉扩建汴州城,规模宏大,坚固宽广,是今日开封城的雏形。
五代时期,除了后唐之外,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后梁定都开封十七年,时间虽短,但开封的租赋较轻,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同时,梁定都开封,使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西部转向东部平原地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923年,后梁灭亡,继起的后唐定都洛阳,开封仍置宣武军。
936年,石敬瑭灭唐,建立后晋,又从洛阳迁都开封。947年后晋亡。
后汉立国仍定都开封,951年,郭威发动澶州(今濮阳)兵变,灭后汉建后周。郭威勤政爱民,大力改革使后周出现了新的气象。
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柴荣在郭威的基础上,整顿朝纲,改革弊制,在内政和军事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他三次征伐南唐,夺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并恢复了江淮漕运,使开封经济进一步提升。955年,他又发动10万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筑外城。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北40里的陈桥驿(现属新乡市封丘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历经9帝168年,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国的对外交通已由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转向东南沿海的海路,火药、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由此传向世界各地,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气象,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著名都城。
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称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成为金国陪都。
1155年,汴京宋故宫发生大火,建筑几乎毁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开封府”为统治中心,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
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的情况下,逃出开封,迁都归德府(今商丘)。元灭金后,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
元朝末年,“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韩林儿率领的红巾起义军,曾在开封建立“龙凤”大宋农民政权。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定都何地犹豫不决,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带领北伐军攻取山东和河南,此时许多人向朱元璋建议定都汴梁。
四月朱元璋来到汴梁考察,并将汴梁改称为开封府,考察结果令朱元璋满意,于是决定定地于此,并把应天也定为都城,实行两京制。但在八月初二时,明朝的北伐军大破大都(今北京)。
八月下旬,有鉴于形势有变,在权衡开封的利弊后,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