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位 秦朝有何历史地位
秦朝有何历史地位
秦王朝(公元前221一前207年)统治时间仅有l5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
它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上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却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王朝。
旷日持久的大规模分裂和战争,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生命财产遭遇无情劫掠。
所以,到战国末年,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意识到结束分裂、建立统一政权,是摆脱苦难的惟一选择。
秦的统一,无论是从版图的幅员广大、还是从统治的严密有效来看,都是此前所谓的“三代盛世”所难以企及的,它真正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它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秦所创设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它通过朝议和文书、舆服、后宫、陵寝等相关规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伦理制度化,树立了皇权的绝对统治秩序。

全面推行郡县制,意义同样重大。
公元前221年,围绕着如何有效地统治广土众民,在秦廷之上爆发过一场不同观点的争论。
秦始皇采纳了廷尉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
郡县作为中央政府辖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之权,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
与此前的分封制相比较,郡县制使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得以充分展示。
自上而下的专制官僚体制,取代了此前的贵族等级制。
中央有以丞相为首的政治中枢机构。
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首脑。
太尉一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述,是秦官,为武官之长,地位与丞相对等;而据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太尉不见于秦国与秦朝的历史记载,或是当时根本没有这一职官,或是虚而不设。
御史大夫一职,在秦及西汉的地位十分显赫。
既掌握监察百官的实权,又负责为皇帝起草和传达诏书;既是丞相的辅贰和递补者,又对丞相有监视和牵制之实——由此可见是为皇帝的耳目亲信之臣。
另有习惯上所称的“九卿”,分管中央政府的具体政务。
在地方上,不仅郡县各自设官分理行政、军事、监察诸事,还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设立了负责行政管理的乡一里机构,以及负责治安管理的“亭”、负责教化的“三老",使当地有威望、有实力的“长者”充任。
从而建立起由上到下的官僚统治体系。
秦所设立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户籍与土地管理制度,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统治政策,都对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
所以清末的变法志士谭嗣同才会有“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之言。
由汉初的“过秦”思潮形成的“秦亡于暴政”之说,成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富有积极意义的结论。
秦亡汉兴,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努力探讨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命陆贾撰《新语》于前,贾谊著《过秦论》于后,又有贾山、刘安、董仲舒、严安、主父偃等人继轨而起,这些总结历史教训、提供治国思路的论政名篇,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