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动词用法文言文 文言文中偶尔的几种用法有什么解释
文言文中偶尔的几种用法有什么解释
文言文中偶尔的几种用法有什么解释
“偶尔”在古代有两个意思:
1.偶然这样;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宋书·郑鲜之传》:“殿下在彭城 ,劫盗破诸县,事非偶尔,皆是无赖凶慝.”唐孙昌胤 《遇旅鹤》诗:“时因戏祥风,偶尔来中州.”
2.间或;有时候.宋陆游 《题斋壁》诗:“性懒杯盘常偶尔,地偏鸡犬亦翛然.” 明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后纪》:“时讹言沸兴,街坊酒肆,无敢偶尔夜会者.”
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的几种用法
摘要:在现代汉语里,状语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做状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做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相当普遍。一、普通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有的表比喻,有的表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有的表示工具、凭借或方式。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1)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3)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4)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广苏建传》)简析:(1)句中“犬”名词,用做状语,“犬坐”意思是“像犬一样坐着”。(2)句中“云”用做状语,“云集”意思是“像云一样聚集起来”;“景”通“影”,“景从”意思是“象影子一样跟从”。(3)句中的“人”和(4)句中的“鸟兽”跟(1)句中的“犬”用法类似。这种用法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2.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文言文中缘的解释和用法
1. 缘 [yuàn]2. 缘 [yuán]
缘 [yuàn]
〈名〉
(形声。从糸( mì),彖( tuàn)声。从糸,与衣物有关。本义:古时衣服的边饰)同本义 [hem]
缘,衣纯也。——《说文》
缘谓之纯。——《尔雅》。注:“衣缘饰也。”
缘广寸半。——《礼记·玉藻》。注:“饰边也。”
常衣大练,裙不加缘。——《后汉书》
又如:衣缘(衣边)
〈动〉
给衣履等物镶边或绲边 [edge with lace;rim with lace,border,etc.]。如:缘领(为衣领绲边);缘鞋口(给鞋帮沿边);缘口(绲边;沿条儿);缘缋(镶边绘画。比喻文饰)
缘 [yuán]
〈名〉
器物的边沿 [edge;brink;fringe]
低下头去把嘴唇搁在杯缘。——茅盾《蚀·追求》
又如:缘石(砌筑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长条形石块或混凝土块,用以保护人行道并使车行道的路边水流通畅);缘海(边缘海;沿海,接海);缘边(沿边。指边境)
原故,理由 [cause;reason]
璞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 沈约《宋书》
因缘;缘分 [lucky chance;lot or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渠会永无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
言谈大自缘。
画与书法为缘。——蔡元培《图画》
又
画与建筑雕刻为缘。
又如:缘悭(无缘分);缘业(姻缘);缘会(缘分);缘契(缘分);缘便(机缘便利);缘悭一面(无缘相见);缘悭分浅(缺少缘分)
因为;由于 [because]
缘物之情。——《吕氏春秋·慎行论》
缘愁似个长。——唐· 李白《秋浦歌》
缘土气有早晚。——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缘何(因何,为何);缘坐(因牵连而获罪。同连坐);缘底(因何;为什么)
〈动〉
向上爬,攀援 [climp up]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缘竿(杂技的一种。即爬竿的特技);缘木(爬树);缘心(攀援事物之心);缘竿(杂技中的爬竿节目);缘跻(攀登)
牵连 [involve]
百姓有罪,皆案之以法,其缘坐则老幼不免。——《隋书·刑法志》
又如:缘坐(连坐。因牵连而获罪);缘累(牵累)
沿着;顺着 [along]
缘之以方城。——《荀子·议兵》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南畮,泛指农田;畮,通“亩”。)——汉· 贾谊《论积贮疏》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 陶潜《桃花源记》
又如:缘头上脸(借故寻事);缘例(沿袭惯例);缘情体物(顺导性情,描摹物状);缘手(随手;顺手);缘情(因循人情;顺乎人情);缘习(因袭)
〈介〉
因凭借 [depend on]
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月而知形可也。——《荀子·正名》
又如:缘私(因公便私,假公济私);缘循(杖物而行,不能自立);缘附(攀附;依附);缘傅(缘附;依附);缘夤(夤缘。攀附上升。指拉拢关系)
文言文中“距”的几种意思
◎ 距 jù
〈名〉
(1) (形声。从足,巨声。本义:鸡爪)
(2) 同本义 [chicken claw]
距,鸡距也。——《说文》
后阺为之金距。——《左传》
不鸣不将无距。——《汉书·五行志》。注:“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
虽有钩针芒距。——《淮南子·原道》
长皆及俎距。——《仪礼·少牢礼》。注:“胫中当横节也。”
公输之刻凤也,冠距未成。——《列子》
(3) 距离 [distance]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4) 又如:苗距;槽距;差距;焦距;行距;株距;距国(介于大国之间,或两面受敌的国家);距随(古人射箭站立时两脚的间隔距离)
(5) 倒刺 [glochis]
(6) 古代兵器锋刃上的倒刺
(7) 钓钩上的倒刺
词性变化
◎ 距 jù
〈动〉
(1) [古]∶同“拒”
(2) 抗拒;抵御 [resist]
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诗·大雅·皇矣》
断足以距难。——《荀子·君道》
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史记·高祖本纪》
(3) 拒绝 [refuse]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孟子·滕文公下》
其无距言。——《潜夫论·明闇》
受而不距。——《风俗通义·愆礼》
距关,毋内诸侯。(距,与“拒”通,抵檝、守卫。)——《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距捍(抵抗防御);距谏饰非(不听劝谏,掩饰过错);距关(闭关据守);距难(拒绝并加以责难;抗拒祸患)
(5) 离;距离 [be apart from;be at adistance from]
距小孤一里。——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距其院东五里。——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距洞百余步。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 谢庄。(距,距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跳越 [leap;jump over]。如:距跃(跳越;跳跃);距踊(蹦跳);距跳(跳跃)
(7) 依仗 [depend on]。如:距堙(古代兵士攻城时,凭借以登城的土堆);距险(据险要地形以防守敌人)
(8) 蹲,踞 [squat]。如:距石(踞坐石上)
(9) 至,到达 [reach]
距陆而止。——《庄子·渔父》
其在文言文中有什么解释
⒈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的,他们,他们的:~貌不扬。劝~自力。促~成功。人尽~才。各得~所。
⒉指示代词。那(这),那(这)些,那(这)样:不乏~人。确有~事。
⒊连词。如果,假使:若~为难,你就不去。
⒋文言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奈我何?尔~勉之。
⒌虚指,无实在意义:北风~凉。夸夸~谈。
⒍[其中]这(那)里面:乐在~中。
⒎[其他][其它]别的。
⒏[其次]第二,次要的。
⒐[其余] 另外的,剩下的。
⒑[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盛名之下,~实难副。
—————————————————
其jī 1.助词。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 2.用于地名。 3.用于人名。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
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齧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生”在文言文里的几种解释的例句
生,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对读书人的称呼。如张生、李生等。
二、生活、生存、活着、生命。如:置之死地而后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三、生疏、疏远。如:自别城中礼数生。(王建《村居即事》诗)
四、草木生长。如:草木畴生。(荀子-劝学)
五、与“熟”相对的生。如: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六、有草木生长的意义引伸出的意义,人的出生。如:(始皇帝)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有个引申义,产生、发生。如:鱼枯生蠹(荀子。劝学)。
文言文中人有什么解释,例句
人——
人类。《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
人民;众人。《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别人;他们。《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人才;杰出的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人品;人的品德操行。《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文言文中 "或" 字的不同解释和用法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几种
1、选择关系:或者
2、也许:或许
3、物主代词:有的,有些,比如:小动物们姿态各异 ,或抓耳捞腮,或安详睡觉。
下面给出两句,楼主可练习一下是什么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代词)
2、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