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小衙内之死,他的人性暴露无遗

火烧 2021-09-17 00:27:10 1047
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小衙内之死,他的人性暴露无遗 许多人看《水浒传》,都会把它当成是一部歌颂英雄好汉的传奇侠义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梁山好汉,他们聚义梁山,替天行

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小衙内之死,他的人性暴露无遗  

许多人看《水浒传》,都会把它当成是一部歌颂英雄好汉的传奇侠义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梁山好汉,他们聚义梁山,替天行道,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上演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英雄传奇故事。

然而,当我们真正读懂《水浒传》后,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满浓浓血腥味的小说,所谓的梁山好汉,并非个个都是侠义英雄,其中有的人甚至还做过一些泯灭人性的勾当,就拿梁山寨主宋江来说,他做的缺德事还少吗?例如小衙内之死,其罪魁祸首,正是宋江。

朱仝私自发走雷横,吃了官司,被发配沧州充军。不过,朱仝发配充军,不是去吃苦,而是去享福的,由于他与人为善,办事周到,所以很快就被沧州知府看重,从而成为了知府的心腹之人。知府信任朱仝,让其帮忙照料儿子小衙内,这对朱仝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不仅免除了牢狱之灾,还觅得一份美差,何乐而不为。

沧州知府府内,一片祥和幸福,小衙内愉快地玩耍,整个府邸充满了欢声笑语。朱仝虽感叹自己的遭遇,但如今蒙人赏识,免除了牢狱之灾,他也心满意足。就在这片祥和之下,无情的屠刀暗中袭来,不仅断送了朱仝的前途,还残忍地夺走了小衙内的性命。

仅仅是为了逼朱仝上梁山入伙,宋江和吴用便合计让李逵杀死小衙内,这样一来,朱仝就无法向知府交差,从而断了他的归路,到时他一个犯人,除了上梁山,还能去哪里呢?宋江果然够阴狠,想出这样的计策足见其毒辣,而暗中唆使李逵去杀掉小衙内,则可以把责任推给李逵,到时朱仝怪罪,也只能怪罪到李逵头上,其阴险不必多说。

宋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小衙内之死,他的人性暴露无遗

宋江和吴用的计策得逞了,李逵杀死了小衙内,朱仝无处可去,在宋江等人的劝说下,不得已上了梁山落草。以小衙内的性命,换来朱仝落草,这种不公平的交换,往往被读者们忽略,因为但凡看《水浒传》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站到梁山好汉那边,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只要是梁山好汉做的事,就不会有错,那么为了赚朱仝上梁山,牺牲一个小孩又算得了什么呢?

假如我们脱离梁山好汉的立场,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会为小衙内之死感到深深惋惜,更会为宋江、吴用、李逵的阴辣狠毒感到无比愤慨。一个年仅四岁的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小孩,到底做错了什么,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四岁的小衙内,一定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即便是他的父亲沧州知府,小说中也没有说他是一个贪官污吏,而从沧州知府对朱仝的态度来看,显然也不可能是大奸大恶之人。退一步说,我们姑且假设沧州知府是一个犯下种种罪行的贪官、恶官,那也找不到任何理由把他的罪行牵连他的儿子小衙内身上。

总之,无论怎么说,小衙内之死都是一场大大的冤屈;而宋江和吴用暗中唆使李逵杀害小衙内,实在残忍至极,毫无人性可言。

实际上,要把朱仝赚上梁山,大可以找到其他方法,并不一定要以牺牲小衙内的性命作为代价。比如,宋江可以派人先把小衙内藏起来,再告诉朱仝小衙内已死,同样能把朱仝逼到绝路,从而赚他上梁山。要藏一个小孩,这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轻而易举就可以办到,可宋江显然没有考虑这一方法,仅仅只用三语两语,就唆使李逵杀死了小衙内。关于小衙内的死状,小说中这样写道:“朱仝乘着月色明朗,径抢入林子里寻时,只见小衙内倒在地上。朱仝便把手去扶时,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已死在那里。”请问,当诸位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是否停留过几秒,内心是否被触动,是否为小衙内之死感到心痛?

宋江作为江湖大哥,何其假仁假义!一方面,他打着忠义的招牌,不断招贤纳士,共聚梁山,行替天行道之壮举;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取得某种利益,他又暗使各种阴招,不择手段,干着一些毫无人性的残忍之举。宋江之虚伪、阴狠、狡猾,不容辩驳。

同样的例子,还有屠杀扈三娘满门事件,幕后罪魁祸首依然是宋江,而实施这一残暴之举的依然是李逵。作为宋江的铁杆拥护者,李逵当真是尽心尽力,哪怕是干坏事,也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宁可自己背黑锅,也绝不会让自己的主子宋江遭人唾骂。

不过,李逵终究太天真,他完全想不到,他以性命相护的主子宋江,最后也会毫不留情地用一杯毒酒结果他的性命。宋江对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毫无人性,对自己的兄弟同样能痛下毒手,如此为人,还想着居庙堂之高,青史留名,岂不可笑至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