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李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
该句出自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如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白话文释义: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相关文章
- 绝句二首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民族英雄祖逖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招妓犯淫,功名几乎被夺
- 次北固山下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_800字
- 马革裹尸 青山有幸埋忠骨——寻访埋骨杭州辛亥先贤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飞絮的时节过去了(1)_450字
- 奉和圣制张说 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浪淘沙李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宋代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全文翻译赏析)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此人考中状元却被取消功名,高僧却说:太好了,日后必将位极人臣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