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平泉县属于哪里 平泉县的历史

火烧 2022-06-28 03:05:42 1087
平泉县的历史 1.平泉县的由来和成史《热河新志》第7章《热河的地方志》称:平泉县“因县城的街内有水泉叫平泉,并于冬日严寒不冻,所以本县的名称叫平泉。”(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春秋时为东胡及山戎国

平泉县的历史  

1.平泉县的由来和成史

《热河新志》第7章《热河的地方志》称:平泉县“因县城的街内有水泉叫平泉,并于冬日严寒不冻,所以本县的名称叫平泉。”(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历史沿革:春秋时为东胡及山戎国地。战国时为燕国地。秦为东胡地,后并入匈奴。汉初因之,后入乌桓。北魏为营州建德郡阳武县、冀阳郡平刚县地。隋为辽西郡地,西境为库莫奚地。唐为奚地,属饶乐都督府。辽金为泽州神山等县地。明为会州、富裕等卫地,后废,入诺音卫。清初为喀喇沁部游牧地。雍正七年(1729年)置八沟直隶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八沟直隶厅为平泉州,隶属承德府。1913年改州为县,以城内平泉名县,属热河特别区,厅、州、县治所均在今平泉镇。1928年属热河省。1931年属伪满热河省。1938-1945年间,曾建立承(德)兴(隆)平(泉)等抗日民主联合县。1945年9月恢复平泉县,属热河省。1956年1月划归河北省承德专区,1960年改属承德市。1961年5月复属承德专区(1970年改地区)。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承德地区,此县划归承德市管辖。

2.平泉的名人小故事或历史流传小故事

历史渊源/平泉的传说

平泉县城街中心有一个天然水泉,方约两丈,水深八尺,泉水清澈,游鱼嬉戏。水泉四周石条垒砌,上围石栏,另刻石碑,为平泉八景之一。过去周围居民均饮用此泉。康熙十六年,康熙北巡路过这里,见泉水由平地翻涌而出,甚是壮观,随口赞曰“圣地平泉”,皇帝的一句话,竟使“平泉”成了后来的行政建制名称。

传说内容/平泉的传说

清代之初,平泉街并不叫平泉,而是叫八沟,居民也少。就在这八沟村的中心,平地中有一个水泉子,长宽一丈,深约一尺。泉水清澈,香甜甘冽。十数个泉眼同时咕嘟咕嘟往外冒水,常年不断,冬季也不结冰,老百姓吃水,就到这里来挑。到了康乾年间,逐渐放开了关内老百姓到口外谋生的禁制,名曰“垦荒实边”,加之关里闹灾荒,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无业贫民纷纷到这里来谋生,逐渐安家落户。有的种地,有的经商。八沟地方人口也就逐渐增多了。乾隆年间,八沟街就达到了几百户人家。

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两个人,在水泉不远的地方开了一个铁器店,卖些犁铧锄镰等农具,以及锅勺刀铲等日用品。这两个人都长的身高体胖,一个胖得圆脸上的眼睛都眯缝着,一个胖得下巴底下拥出圆圆的重下巴。他俩整天笑呵呵的,从来没有不高兴得时候。无论见了谁,都是一样。所以人们都愿意到它俩这里买东西,加之它俩又善于经营,卖什么都赚钱,很快就发了财。后来,许多人都到八沟来做买卖。绸缎铺、米粮铺、点心铺、钱庄,五行八作,样样齐全,近代商业迅速发展起来。

就在这时出了一件怪事,这两个开铁器店的人进了不少大铁锅,放在了铺子里,但是谁买也不卖。实在要买,他就把价钱要的特别高。而有的人价钱高也偏要买。它俩怕有人买,就把每口锅的锅底都凿了几个窟窿。这回再也没人买了,人们都说,这回铁器店该倒霉了,那么多大铁锅都被砸坏了。可这两个开铁店的照旧还是整日乐呵呵的。乾隆四十八年,八沟厅改为平泉州了,平泉街越来越繁荣。可是街中心有这么个大水泉子,实在不方便,也不雅观。于是大伙商量,要募集点钱,修一修水泉,钱募集上来了,又请来了石匠、瓦匠,要把水泉挖一挖,周围再砌上石条,上边再修个亭子。工程开始了,首先得控制住泉水,可是挖完后的泉水更旺,怎么堵也堵不住。堵住这里,水从那里又冒出来,堵住那里,谁又从这里往外冒。有人提议,在泉眼上扣一口大锅,水就不往外冒了。于是,大家在泉眼塞上棉花,再用找来的大锅扣住泉眼,水就不冒了。可是水泉内没有水也不行啊,大家犯了难。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问大伙在干什么?大伙把修水泉堵泉眼的难处跟他说了。他说:“你们用露底的大锅扣住泉眼,再在上面修一座庙,这喷涌的泉水就会变成涓涓细流了。”老头说完就走了。露底的大锅上哪找去呢,有人就想起了铁器店的那些露底大锅,于是大家就把铁器店的十几口露底大锅全买来了,刚好扣住了十几处泉眼。果然,泉水充满了锅后又从锅底的孔洞流出来,水就小得多了。铁器店的两个掌柜到这里一看,便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总也止不住,笑着笑着,两个人都晕倒了,大伙急忙把他俩抬回店里,但他俩笑眯眯的,闭着双眼,再也没有醒来,都笑死了。

人们将它俩埋葬以后,就在盖着露底大锅的泉眼上,砌上石头,形成一个方形水泉,在上面修了一座孔庙,泉水从庙下的石缝中溢出来,又再四周围上石栏,盖上亭子,一座美丽清新的水泉出现在平泉的街道上。既方便了取水,又方便了行人。以后“平泉”又经过几次翻修改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后来人们传说,平泉街商业发达,街心出了水泉,是因为和和二仙在这里开铁器店造成的。

3.关于平泉的故事

远在史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与天抗争居地劳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翰大海。清代以来,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天之骄子,更是把这条连接沈阳故宫和北京紫禁城的通道,看做是神化了的皇权路,康熙大帝驻驿承德避暑山庄,常常经过八条山川到平泉巡游,故御称平泉镇为“八沟”,是历史以来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4.关于承德的历史

承德的历史!!

承德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群居住。

自秦汉以来, 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在承德设立郡、府、州、县等行政机构。

清雍正元年设热河厅,乾隆四十三年改为承德府,嘉庆十五年设热河都统府。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设热河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始建行省,定为热河省省会。

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州国特别行政区。

1945年获解放。

1946年我军战略转移,被国民party占领。

1948 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 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

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1956年承德市划归河北省, 同年九月改由承德专区代管。

1956年 11月,兴隆县鹰手营子、寿王坟划归承德市管辖,设鹰手营子矿区。

1958 年承德县建制撤销,并入承德市。

1960年3月15日,承德地市合并, 合并后承德市辖市区、下板城区、隆化县、围场县、丰宁县、滦平县、兴隆县、青龙县、平泉县。

1961年5月,承德地、市分设,分设后的承德市设翠桥区、虹桥区 、双塔山区、红石峦工委、双峰寺工委。

1965年2月,鹰手营子、寿王坟、马圈子重新划归承德市,复设鹰手营子矿区。

1984年1月,承德市改为省辖市,辖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青龙县划归秦皇岛。

1993 年7月1日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辖八县三区。

承德原名热河,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据考证,这里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秦以后历代也曾设置过地方政府。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咸丰继位(1851年)始,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1929年成立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转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与承德地区合并。

承德市历史文化

?/sjzhaoshangyz/200508/20050800288560

承德市的历史情况

5.平泉为什么说是契丹祖源

依据包括《魏书》在内的史料所载,契丹是鲜卑的后裔,最早居于辽河上游,而这辽河的正源所在地便是平泉,同时平泉考古发掘出很多契丹人的墓葬和生活遗迹,所以平泉自称是“契丹祖源”。

平泉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为辽宁、内蒙、河北三省交界地,东与辽宁省的凌源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相连。

远在史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与天抗争居地劳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

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平泉的马盂山(光秃山)老哈河一带是契丹人发祥地,出土了大量的辽金时代器具,发掘了辽代大长公主墓,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瀚大海。

扩展资料

《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是记载汉族的历史。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

自《史记》、《汉书》开始,历代“正史”中都有少数民族历史记载的专篇。十六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述各个割据政权史事的专书,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

《魏书》记述了我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

《魏书·序纪》还追叙拓跋氏的远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虽未可尽信,但却大致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因此,研读《魏书》,对于认识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的自觉性。除了它的列传具有比《宋书》更突出的家传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书》的志,新增《官氏志》、《释老志》两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启》中说,这两篇志所记述的内容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

《官氏志》首记官制,后叙姓族,记载了鲜卑氏族的名称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变化,为研究拓跋部落的发展扩大及汉化提供了完备的资料,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释老志》记佛、道二教,以记佛教为主。

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此志乃魏书首创,首次有史书记载佛道两教的流传及变革,尤其对于记载佛教发展十分详实,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首辟专篇记录宗教,是其在历史上的功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书

6.关于承德的历史

承德的历史!! 承德市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群居住。

自秦汉以来, 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在承德设立郡、府、州、县等行政机构。 清雍正元年设热河厅,乾隆四十三年改为承德府,嘉庆十五年设热河都统府。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设热河特别区。 民国十七年(1928年)始建行省,定为热河省省会。

1933年,承德被日寇侵占,成立伪满州国特别行政区。 1945年获解放。

平泉县属于哪里 平泉县的历史

1946年我军战略转移,被国民party占领。 1948 年承德市再次获得解放, 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

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1956年承德市划归河北省, 同年九月改由承德专区代管。 1956年 11月,兴隆县鹰手营子、寿王坟划归承德市管辖,设鹰手营子矿区。

1958 年承德县建制撤销,并入承德市。 1960年3月15日,承德地市合并, 合并后承德市辖市区、下板城区、隆化县、围场县、丰宁县、滦平县、兴隆县、青龙县、平泉县。

1961年5月,承德地、市分设,分设后的承德市设翠桥区、虹桥区 、双塔山区、红石峦工委、双峰寺工委。 1965年2月,鹰手营子、寿王坟、马圈子重新划归承德市,复设鹰手营子矿区。

1984年1月,承德市改为省辖市,辖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青龙县划归秦皇岛。

1993 年7月1日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辖八县三区。 承德原名热河,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据考证,这里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秦以后历代也曾设置过地方政府。

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

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咸丰继位(1851年)始,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1929年成立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承德市由衰落转入新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与承德地区合并。

承德市历史文化 ?/sjzhaoshangyz/200508/20050800288560 承德市的历史情况 。

7.霍啸林历史原型

霍啸林历史是孙永勤。霍啸林是电视剧《勇敢的心》里的人。

孙永勤(1893—1935),热河兴隆人,自幼习武,崇尚忠义,性格直爽,敢于扶弱抑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永勤积极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热河沦陷后,孙永勤于1933年12月12日宣告成立民众军,并出任军长。到1934年4月,队伍发展到5000余人。1934年5月,孙永勤将民众军改名为抗日救国军。整编后的抗日救国军以总队为单位,分散活动在青龙、兴隆、承德、平泉、迁安、遵化等县,不断打击日伪军。之后,日伪军大举围剿抗日救国军,使抗日救国军伤亡惨重。

1935年5月,在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堵下,腿部负伤的孙永勤为解决部队军需给养问题被迫带队入关。后孙永勤发觉日军意图,为不给侵略者造成进占华北的口实,他决定寻机突围,重返长城以北山区。不料,未及冲出,便被日本关东军纠集的一万余武装层层围困,被迫坚守在遵化境内的茅山。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对抗日救国军阵地进行轰击。5月24日,孙永勤在指挥少数部队掩护主力向热河方向突围时,壮烈牺牲,时年42岁。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