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庆州天气 有关韩国的石窟庵
有关韩国的石窟庵
石窟庵是公元751年新罗景德王时期时任宰相的金大城开始修建的,到了公元774年新罗惠恭王时期竣工,修建时被命名为石佛寺。
石窟庵的石窟采用白色花岗岩材料,在吐含山山腰修筑人工石窟,在内部雕刻了本尊佛释迦如来佛像,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壁上雕刻了菩萨像和弟子像、金刚力士像、天王像等共39座佛像。
石窟庵的石窟由通道连接长方形前室和圆形主室,用360块石板巧妙地修筑了圆形主室的圆屋顶等,其建筑工艺在世界上史无前例。
位于石窟庵入口的平面方形前室中,左右各放四座八部神将,通道左右入口雕刻了金刚力士像,狭窄的通道上各雕刻了两座四天王像。
主室入口左右各立有八角形石柱,过了此处就是平面圆形主室,本尊供奉在中间稍靠后的位置上,入口左右开始的周围墙壁上雕刻有天部像两座, 菩萨像两座,罗汉像十座,本尊正后方雕刻了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采用娴熟的雕刻技法和写实主义表现形式的近乎完美的释迦如来像,具有十个面孔和全身的雕刻华丽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仁王像的勇猛,四天王像的威严, 主室内菩萨温和优雅的形象,罗汉像所具有的个性等,可称为东亚佛雕像中最杰出的作品。

特别是,主室内供奉的笈多式样的本尊佛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趺坐姿的从容姿态,眯缝的眼睛、温和的眼眉、眉间含有的睿智、好像马上就要开口说话的嘴和鼻子、下垂的耳朵等等,所有这一切似乎塑造得能够表达出内心深处的崇高的心灵,它代表着世界上最理想的美。
此石窟被评为新罗全盛时期修建的最好的杰作,它在建造计划上综合体现了建筑、水理、几何学、宗教、艺术。
石窟庵石窟被指定为第24号国宝,而在1995年12月与佛国寺一道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面对东海,位于庆州 吐含山山顶下面深处的石窟庵,以完美和突出的雕刻和富有独创性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它用人工方法建造了石窟,其内部以本尊佛为中心,共雕刻了39座佛像,石窟庵有前室、通道、主室组成。
方形的前室内有八部众像和金刚力士像,过了有四天王像的狭窄通道,就会出现圆屋顶的圆形主室。
主室的中央有释迦牟尼佛像,墙面上从入口开始雕刻有对称状的梵天像和帝释天像、普贤、文殊菩萨像,以及十代弟子像。
很早以前,唐朝的玄奘(公元602~664)到中亚和印度的圣地进行17年巡礼后所著的风俗地理性质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在释迦牟尼达成正觉的那个地方建有大觉寺,那里矗立着达成正觉的佛像,佛像把左脚放在右脚上,左手放在股间,右手下垂,向东而坐。
台座高四尺二寸(唐尺),宽一丈两尺五寸,佛像高一丈一尺五寸,两膝宽八尺八寸,肩宽六尺二寸。
” 石窟庵的本尊佛大小与上述记录相一致,但玄奘见过的大觉寺的那个佛像现在已不存在,因此石窟庵的历史性意义更大。
到了象征天体的圆形空间内,其中央有高350厘米、具有堂堂而柔和形象的释迦牟尼大佛像向东而坐。
露出脸部和肩部的衣服富有生动感,使整个佛像充满了生气。
沉浸在深深冥想中的眯缝的眼睛,丰满而严谨的脸部带着慈悲的表情。
手的模样呈降摩触地印状,左手呈禅定印状,右手放在膝盖上,食指朝向地面。
这表现了释迦牟尼在到达佛境驱除所有恶魔的妨碍和诱惑而胜利的一瞬间,即到达佛境的形象,因此又称其为成道像。
从主室的位置来看,龛室意味着地上界和天上界的中间部分。
从教理上来看,这与菩萨是作为觉者的如来和无明众生作为中子存在这一点很协调。
弥勒菩萨像的右肩、手腕、右膝组成的三角形给人以稳定感,而与此相反弯曲的膝盖,斜放着的手臂,低垂的脸部所组成的曲线给人以变化感和动感。
前室墙壁上的八座八部众像带有武士的性质,它们是守护佛法的各种形象的神,身着裙子的金刚力士像也是守护佛法的一对手门将,为上身肌肉发达的勇猛形象,因为金刚手持用金刚做的棍棒,而被称为金刚力士。
坐落释迦牟尼大佛像的圆形主室后壁中间最深处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其美丽姿态会抓住我们的心。
头部周围的十个华丽而精雕细刻的头部颇为引人注目,微微一笑的表情、华丽的装饰前面的璎珞(用珍珠或首饰串成的首饰)、自然下垂的天衣、手指和脚趾的微妙的动感、左手拿着一只插着一只莲花的花瓶,右手下垂抓着璎珞,以正面姿势站立,从这些形象中可以感到华丽而成熟。
八世纪中叶,统一新罗文化全盛时期修建的石窟庵,是以佛教思想和比较发达的水理原理为基础,采用高超的建筑技术、卓越的造型感觉修建的。
我们从石窟庵中感觉到的庄严而崇高的美,可以说在于这些基础和蕴含在其内面的协调性上。
石窟庵以看得见的建筑和雕刻方式再现了释迦牟尼达成正觉,即达到佛境时的瞬间,在其雕刻方面也没有人为的技巧和不自然的感觉,富有生气,成熟和卓越的造型方法很突出。
通过绝对的境地正觉,作为人的释迦牟尼变为形而上学式的释迦牟尼,俗世变成法界这种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