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我国古代用什么做书 古代书是什么做的
古代书是什么做的 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简,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 也有木片 ,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竹简。竹片做成的书,称做“简策”。将木片做成的书,称做“版牍”。当时的加工工艺落后,竹简比木牍更易加工
古代书是什么做的
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简,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竹简。
竹片做成的书,称做“简策”。
将木片做成的书,称做“版牍”。
当时的加工工艺落后,竹简比木牍更易加工,成本低廉,制作简易,竹性阴,也不易朽腐,而且毛竹到处都有。
木牍是皇家才用的起。
竹简,就是竹书,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
没有竹简,很多历史之谜,就难以解开。
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竹简,就没有我国早期的历史。
扩展资料
竹简的历史渊源
在竹简图书出现的前期,我国并不是没有文字,但那些刻在金属上、石头上的东西,带有档案性质不说,因为篇幅有限和阅读、携带的不便,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严格地说,它们都不能称书。
只有到了竹子作书的时代,我国的文字才有了真正的载体,才让我国的那段历史得以保存。
竹书就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上面写成字。
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就是“册”,“册”字就是竹简穿起来的象形字。

如今我们说的“账册”、“书册”以及“纪念册”等,都是这个意思。
册,也成“编”,或者“篇”,用丝绳编的称丝编,用皮绳编的称韦编。
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就是一卷,长文可以分成多卷。
篇、卷、册这些量词至今还在使用,意思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还有与书有关的字,诸如“籍”、“簿”等,都是竹字头,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像“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关,汗青”一词,也是出于秦代。
竹简表面很光滑,不易写字,而且容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这就是“杀青”或者“汗青”。
“汗”,就是烤青竹时,青竹上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样。
这就是“汗青”的来历。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