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蛮夷之人 先秦被称为蛮夷之邦,愚昧野蛮,卫鞅为何最后还是会选择秦国
先秦被称为蛮夷之邦,愚昧野蛮,卫鞅为何最后还是会选择秦国 在未央成长的年代,东方列国对秦国列为蛮夷之邦,剔除在中原之外。秦国民风"三代同居,男女同屋;寒食恶饮,好逸恶劳"。士人官吏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喜欢
先秦被称为蛮夷之邦,愚昧野蛮,卫鞅为何最后还是会选择秦国

在未央成长的年代,东方列国对秦国列为蛮夷之邦,剔除在中原之外。秦国民风"三代同居,男女同屋;寒食恶饮,好逸恶劳"。士人官吏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喜欢谈论秦国的愚昧与野蛮,可见秦国在当时的名声是很差的。 卫鞅满腹经纶,是位变法大家,在魏国时,卫鞅从没有到过秦国,也没有见过秦国国君,却坚定推辞军务司马的职务(职同中大夫,官位不小了),毅然决然的选择去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秦国呢? 秦国 1.从不关注到开始关注秦国 卫鞅13岁虽老师周游列国,走遍了六国的名山大川,却一次没有去过秦国,对秦国也不了解。卫鞅给死去的丞相公叔痤守孝完成之后,就想着自己的去处了,到底去那一国,卫鞅心理一直没有着落。虽然魏国庞涓给卫鞅一个军务司马的职务,但是卫鞅学习的是法家,与职务不符,而且魏惠王比较骄傲自大,不会重用卫鞅,卫鞅的才华报复无法施展,所以肯定不会留在魏国的。 卫鞅在洞香春喝酒时偶遇白发老者,白发老者暗示卫鞅西游秦国,并讲述秦国之根基和秦孝公自断两根手指以鲜血涂写国耻二字。卫鞅听得热血澎湃,怦然心动,开始关注考察秦国。 卫鞅 2.卫鞅向往醇厚凛冽 卫鞅对山东六国已经非常熟悉了,而且对各君王也分析得比较透彻,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卫鞅可张口就来,卫鞅认为这些和他醇厚凛冽的性格相差很远,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卫鞅就算一生无所作为,也不会迁就了事。秦国虽差强人意,但有醇厚凛冽的性格,这是卫鞅所向往的。 卫鞅 3.卫鞅看求贤令知秦孝公真心求贤 秦孝公求贤令发到各国后,卫鞅内心是很激动的,想看一下求贤令的内容,因为这将决定他到底去不去秦国的决定。虽然卫鞅心理已经打算去秦国看看了,但却没有决定给秦国效力,因为对国君还不太了解。 求贤令 卫鞅看到求贤令后,内心很是激动,拍案称赞国君有胸襟。其中缘由有三:一是,秦孝公通说国耻,说先祖四代无能,这是没有人愿意说出口的,他却可以发到诸侯列国;二是,求强秦之计,而不是求平平的治国之术,可以看出秦孝公有志向成为天下霸主;三是,胸襟开阔,愿意与功臣共享天下。从这三点可以看出来,秦孝公是真心再求贤。 从此刻起,卫鞅已经决定赶紧赶往秦国,并且愿意在秦国一展报复。 小编以为,像卫鞅这种怀有大才且有抱负的士子,不仅君王选择他,他也会选择君王的。就像现在社会一样,一个有能力有理想的职业经理人,不仅公司选择他,他也会区考察公司,到底公司适不适合自己,做最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这就是卫鞅选择去秦国效力的过程,对于卫鞅的看法,您是怎么看的呢,不妨留言评论,一起讨论一下吧。
很赞哦! (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