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王维 李白曾经得罪过高力士吗
李白曾经得罪过高力士吗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李白这样诗酒潇洒的似乎只此一人。
他能让皇上亲自走下龙椅迎接他,能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靴,还能斗酒诗百篇。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李白,这又是一个政治上超级幼稚的人,是一个不讲科学,一心学仙求道、炼丹问药的人,而最离谱的是作为一个传说中曾“手刃数人”的剑客,他却曾被一群小流氓围攻欺负过。
纵使神仙人物也曾一心想要当官
李白大约确有神仙人物的风采。
42岁那年,他飘飘洒洒地进了长安,当他走上金銮殿的时候,连九五之尊的唐明皇都不由得走下御座亲自迎接。
再没有人曾经这么荣耀地走过一个帝王的龙廷了。
此后的千余年中,仍然让读到这段逸事的无数人仰慕遥想,那是何等的洒脱飘逸。
李白固然天生就有这种风致,但也许不是没有一点“秀”的味道。
李白平生追慕的人物之一,是东晋贵族世家名臣谢安。
魏晋人士的一个德行,是以放诞纵情为美,大致类似现在的行为艺术家。
包括谢安在内的不少人为此都到了有意做作的地步,但所谓的魏晋风度的确很能唬人。
李白入长安的气势,或者多少有一点魏晋做派影子的投射。
不管怎么说,李白受到了唐明皇隆重的礼遇,得以出入随侍,进出后宫也是家常便饭,达官贵人更是不在话下。
唐明皇甚至亲手调过羹汤给李白喝,以示宠幸。
但李白到长安不是来摆谱的,他要实现安邦定国的政治抱负,这几乎是历代读书人的通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自负绝世才华、充满理想色彩的李白病得比别人都重。
如此轰轰烈烈的长安之行,似乎让李白已经摸得到他的梦想了。
但是,一个小疏忽就葬送了一切——他让高力士给他脱了靴子。
让高力士脱靴从此政治前途暗淡
在李白的传奇中,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
实际当然没有那么浪漫香艳,但高力士脱靴是真有其事。
李白陪侍唐明皇的时候喝醉了,唐明皇让高力士给李白脱去靴子宽松一下,李白竟然老实不客气地没有拒绝。
高力士是什么角色?哪怕是后来登基的太子李亨都要叫高力士一声“二哥”,连杨贵妃不小心得罪了唐明皇都要请高力士从中求情。
受到唐明皇如此信任的高力士,可以说是权势熏天。
这样的角色,李白居然真的大大咧咧地让他给自己脱了靴子。
靴子脱下来的时候,李白的政治幻想就注定粉碎了。
高力士一句话,就让李白最终只做了一年多的御用墨客,失意惆怅地离开了长安。
李白那么高远的鸿鹄志向,就在那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上彻底栽了下来;那样才华横溢的一位伟大谪仙,就跌倒在一个太监手上,这真是命运的讽刺。
高力士未免可恶,但李白对诡谲政治局面的敏感也实在太欠缺了,没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宏图大略只显得空洞荒唐。
大概飘洒纵横的诗人的政治理想,本来就必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虚幻。
喝酒天昏地暗好在写诗真能百篇
李白要是今天还活着,多半会成为数不清的酒厂的形象代言人,他喝酒喝得简直是天昏地暗。
酒在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或许也是一个世界纪录。
酒似乎是在李白的血管里流动,在长安,李白的形象就是和酒拴在一起的,他和当时另外几个名士被称为“酒八仙人”。
即便在皇帝面前,李白也屡屡以醉态出现。
唐明皇游乐时忽然想来点新鲜玩意儿,命人请李白来作诗助兴。
李白此时已经在宁王府喝醉,但十首五言律诗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这样的才情当然令人俯首,而这样的不羁却也让人咋舌。
最有名的醉酒,是李白醉写三首“清平调”。
又是唐明皇召李白写新歌词,李白这次已经酩酊大醉、不醒人事。
然而喷水唤醒李白后,李白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酒。
唐明皇问他已经醉了,怎么还喝?李白回答:臣是斗酒诗百篇。
要是现代的医生看见这样的案例,多半会给李白一个酒精重度依赖的诊断。
可醉上加醉的李白写出了这三首唐诗中的名篇。
李白的不羁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他身上竟似真有了一种飘然的仙气。
但除了这些,唐明皇经常看到的还是一个酒鬼。
纵然没有高力士捣乱,这么整天醉醺醺的一个大臣,任何皇帝在任命的时候恐怕都难免踌躇吧。
李白随性洒脱的气质,或许本身就是和他的政治理想是矛盾的,他的性格命定了他是“诗仙”,而不是重臣名相。
酒和李白的联系是如此不可分,后世在传说他的死因的时候,都附会成李白酒醉后去捞江心的月亮而落水仙去。
比起贫病交困的死亡,这样一个结局更符合人们的期望和想象。
但抱负成空离开长安后的李白越发加倍地纵酒放狂,这时酒不仅是需要,更是寄托和逃避。
据说曾杀数人却遭流氓围攻欺凌
李白的血液里流淌的都是浪漫主义,在他那个时代的风气中,仗义游侠和学仙求道成为他浪漫的载体。
李白在诗歌中多次热情地歌颂古代的侠客精神,慷慨豪迈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
其中著名的《侠客行》不但被金庸用作了武侠小说的名字,还隐藏着书中厉害武功的秘密。
李白不仅仰慕游侠精神,自己也身体力行。
他15岁学剑术,据说还曾经“手刃数人”;他离开家乡游历东南时,自己吹嘘散尽30万金,颇有点游侠的江湖气概。
但是,在长安的闹市里,这位游侠却被一群小流氓欺负了。
晚年崇尚享乐的唐明皇,豢养了一批训练各种动物的宦官和差役,这群人倚仗皇帝宠信横行霸道、不可一世,长安人称他们为“五坊小儿”。
李白第一次进长安的时候,就和这群街头霸王发生了冲突。
看来李白的武功不怎么到家,被“五坊小儿”围攻欺凌,危急之际还是李白的一位朋友冲入战团,才把他解救出来。
浪漫主义的侠客情怀,挡不住几个小混混的乱拳。
李白的诗歌近百次地歌咏过“剑”的意象,但关键时刻他的剑不能保护自己,更不用说游侠的解困救厄、锄强扶弱。
怎么看,李白的学侠都有点赵括纸上谈兵的味道。
追求学仙求道还正儿八经炼过丹
更飘渺的追求是学仙求道。
在李白的理想中,政治上功成名就之后,就是退隐学道。
和他的游侠梦一样,学仙求道从李白的少年时代就根植在心灵深处。
李白不到20岁的时候,就曾经在家乡寻访道士。
离家漫游不久,李白遇到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称赞李白“仙风道骨”,李白为此很是得意洋洋。
在以后的岁月里,李白时常和道士混在一起,入世参政和出世修道成为李白交替的旋律。
直到政治上完全失意离开长安,除了酒以外,修道就成为他一个重要支柱。
李白正式具备了一名真正道士的资格,就是在这个时候。

李白还正儿八经地炼过丹,和他得意的其他事情一样,在他的诗里描述过炼丹时良好的自我感觉。
学侠不成,修道的结果自不必问。
但没有人会对李白有什么苛求,在那样一个时代,以那样一种际遇,这只是记录了李白浪漫蓬勃生命力的追求和彷徨。
而再伟大的浪漫主义在现实面前,也经常显得苍白无力。
洒脱如李白,一生都在不断地重复败走麦城。
他的失落和苦痛,给后人留下的却是华章乐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