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北宋恩荫制 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
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 文/文史花折扇 受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为安定人心和收纳人才,而在中国古代,主要出现了科举制和门荫制两种选官制度。科举
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

文/文史花折扇 受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为安定人心和收纳人才,而在中国古代,主要出现了科举制和门荫制两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即是隋唐时出现的以考试为形式选拔人才,分为多重关卡。而门荫制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广义为恩荫,是指在封建制度下,朝廷为奖赏有功大臣的后代,特许此人后代在入仕为官方面享有特殊待遇。 门荫制在汉朝就已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朝。门荫制多是奖励征战胜利的功臣,或有重大政治成就的文臣。在中国历史上,门荫制的历史极其深远,在古代社会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门荫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冲突:科举寒门和官僚子弟分帮结派,明争暗斗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世卿世禄制,根植于门阀士族的发展壮大。当时统治者维持着并不稳定的政权,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形式,必须依靠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这是门荫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门阀士族得以兴盛三四百年的重要原因。门阀士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大权,得以繁荣发展。 世卿世禄制 这种门荫制度下的繁荣一直持续到隋朝。隋朝时期,统治者实行了不同于历朝的门第选官制,开创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使得众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入朝为官,士大夫阶层开始壮大。在这个过程中,科举与门荫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 门荫制度,导致了一些地方严重的社会不公,阻碍了寒门子弟的升官仕途,形成社会阶层冲突、政治扭曲。政府录取公职人员,本应唯才是举,但是某人有一个官父亲就会把他们远远甩开,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科举考试内容不尽合理,考试内容多为专业的官员工作,考试重在法律文书等。由于寒门子弟没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贵族子弟在这一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因为贵族弟子有资源去学习,家中父辈多任官,故对律令、公文写作之类更得心应手。 科举考试 为照顾老功臣,就将官位作为奖励,赏给官员后代,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致使一些地区门阀制度发展,而败坏政治公平,妨碍人才的输入,从而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部分官员子孙形成了"拼爹"的不良氛围,致使靠科举制考上官位的士大夫阶层严重不满。这些科举寒门通常看不起那些官僚子弟,但明面上又不表现出来,暗地里分帮结派,明争暗斗。 二、门荫制的存在意义:拉拢官僚集团、选官具有优势 表面看来,门荫制是一种对官僚大族的妥协,事实也是如此,但到了盛唐等盛世王朝,官僚对统治者而言制约力已不足为俱。但门荫制还是被统治者重视,其原因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门荫制是对官僚集团的拉拢。为使大臣心甘情愿,全心全意为统治者服务,门荫可以作为统治者调整上层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使大臣们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以达成光宗耀祖的祖训,被历代子孙所铭记,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是一种鼓励,也是皇帝对大臣们的一种奖励和信赖。而这些受到封赏的大臣则会铭记皇恩,不负皇帝的期望,门阀士族在中国古代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有时甚至是国家的统治基础,门荫制度又是建立在门阀士族这一阶级基础上。所以门荫制可以达到维护国家统治,巩固皇帝地位的作用。 其二,门荫制在选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不像人们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官僚子弟顽固不化,调皮任性,仗势欺人。当然,部分官僚子弟的确如此。但官僚子弟在入朝为官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在唐朝初期乃至隋朝时期,并没有系统的完整的选官流程和方案,导致选官的程序十分混乱,官员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这时,门荫制度就成了极其重要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能接受教育的一般都是富有人家,教育是一门奢侈的活动,书也是极其贵的。而能拥有很好的资源去学习的一般都是官僚子弟,他们从小受父辈的影响,熟悉政府业务和工作,对政府内部较为了解,在官场容易生存,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与那些科举寒门对比,拥有更加丰富的政治经验。 门荫制作为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拥有科举制不具有的灵活性,并为朝廷选拔了一些人才,以推动国家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并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以说,门荫制的存在是符合社会需要与发展的。 手绘《科举登第》 三、门荫制的衰败:门阀士族的排斥与轻视和科举制的发展 即使门荫制度在古代繁荣过一段时间,但到唐朝后期,门荫制度无可避免的衰败了,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两点。 1、科举制的发展。在唐朝后期,一些高官显贵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似乎开始不推崇门荫制度,他们鼓励自己的子孙通过科举来入朝为官,这些门阀士族对门荫制度的排斥和轻视直接导致门荫制的衰败。 其实科举制并非绝对的公平,在科举所提供的名额中长安占数较多,而天子脚下,多聚集士家大族。而且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从「 ”进士为时所尚久矣,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身价”可以看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需要与上级官员打通各种关系,并来往于高官显贵之间,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 而"打通关节"十分重要,而那些贫寒子弟,没有人脉与经济的支撑,就算有才学,也只能被遗忘。而那些高官子弟可以凭借父辈的关系,金钱来贿赂考官,所以有权有势的家族中,往往进士及第较多。 在科举考试中聚集着大量贵族子弟,即使有些已经没落,但由于教育和血缘的原因,他们在科举中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平民相比之下竞争力就很弱。 其实,门荫制并不能保证贵族子弟一定能升入高官,它只能帮助这些高官子弟优先入朝为官,至于升入高官,还得靠他们自己。据《唐书》记载,唐朝前期有177以门荫制入官,官至宰辅有48人,占整个唐朝宰辅的13%,而唐后期却寥寥无几,这正是门荫制的衰败。 2、官僚功臣集团的衰落。门荫制本质上是以官僚功臣为基础的,可发展到后期,国家开始重视文才,并且国家由于长期的发展,军阀政治开始过渡到平民政治,军阀士族开始衰落,庶民地主地位提高并不断壮大,这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士族的衰败是无可避免的顺应了历史趋势。 朝廷中通常有不同的集团,而科举有一定的门槛。因为利益关系,高官显贵们为保证利益,也会照顾同党派的子弟,而科举制更能保证官员后代的政治经济前途,因此许多显贵们希望子孙通过科举如朝为官,一是门槛较低,有人脉,二是带来的收益比门荫制更多。这些大族放弃门荫而选择科举,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军阀大族的衰弱。 科举考试稿本 唐朝时期是门荫制反应最强烈的一个朝代,唐朝跨越了门荫制的繁荣和衰败。在当时,教育并非只是为了教育,教育是和官员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门荫制与科举制都为朝廷选拔了许多人才,而门荫制与科举制都是相互渗透和发展的,两者都在一定时间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总之,门荫制和科举制都是一定时间社会的产物,都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同样受社会变化的影响,门荫的衰弱同时也是科举制的发展,也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史记》 《唐书》 《资治通鉴》
很赞哦!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