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庄宗李存勖怎么读 朱温和李存勖,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什么会由一名明君转变为昏君?
朱温和李存勖,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什么会由一名明君转变为昏君?
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什么会由一名明君转变为昏君?
说起李存勖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他是个昏君,其实,这样太过于绝对了,因为他在刚开始也是一个明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从明君变成昏君吧。
首先,李存勖从小就跟自己的父亲去带兵打仗,能力也是得到很多长辈的赞赏,而且,也是可以说是年少有为的,在自己父亲死去的时候,他也不断的打击敌军,使晋国不断的增大,后来,还杀死了梁太祖朱温,李存勖成为后唐庄宗。可以说他的功绩比他的父亲李克用还要大的多。
不过李存勖的才能大多都是在军事上,他在军事上是很厉害的,但是在政治方面却可以说是一所不知的,就是说他很不擅长管理国家,也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人,所以,等他做了皇帝之后,他就整天在享乐,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甚至是不理朝政。
而且他还圈养了一批伶人,更是任用一些宦官,而且李存勖很容易听信他人挑唆,所以,在他统治期间,也杀了很多正直有作为的大臣,在李存勖统治的这一段时间里,朝廷上可以说是乌烟瘴气,秩序超不稳定的,甚至在后期的时候,他还利用自己的权利去抢夺自己臣子的女人,这样就让他众叛亲离,在最后死在了自己宠爱的伶人的手上。
可以说,李存勖一生戎马,在战场上战功赫赫,但是,却输给了政治,从李存勖的自身条件来看,他本来就不是做君王的材料,所以,他的国家会灭亡也是情有可原的。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他们是什么关系?
他们是兄弟关系,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儿子,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之子。
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代北沙陀人,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他原名邈佶烈,称帝后更名李亶。
李嗣源是晋王李克用养子,以骁勇知名,后辅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唐。
李嗣源登上皇位后吸取了之前的唐庄宗李存勖的教训,积极整顿吏治,罢免了唐庄宗任用的伶人宦官,奖励那些清廉有作为的官员,把那些靠贿赂当官的官员都革职了,恢复了后唐的正常官场秩序。
唐明宗李嗣源更难得的是其关心民间疾苦,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唐明宗李嗣源在位的7年里,减轻了赋税和徭役,还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让北方的百姓都得到了较好的休养。
在五代十国的君主里,唐明宗李嗣源可谓是乱世中少见的贤明皇帝了。
扩展资料:
后唐的开国皇帝唐庄李存勖可谓文武双全,在对后梁的战中其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可惜李存勖会作战却不会治国,李存勖沉迷声乐中,重用伶人为官,把当时的后唐搞的一团糟。
李存勖的放纵给了李嗣源机会。李嗣源是李存勖生父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少年时期的英勇善战被李克用看中,收为养子,之后李嗣源成了李克用手下一位重要的武将。
在梁国和晋国的战争中,李嗣源多次大破梁国军队,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李嗣源跟随李存勖在攻灭梁国的战争中立了大功,被封为中书令,后来又升为宣武军节度使。唐庄宗李存勖灭了后梁后,走向了放纵自己的道路,不仅重用伶人为官,还开始怀疑李嗣源。
李嗣源对于自己受到唐庄宗的猜忌也有所察觉,他利用平叛魏博军叛乱的机会先发制人地反叛了。面对这个突发状况,唐庄宗李存勖仓促地带兵对战,但是李存勖已经没了军心和民心。
就这样,众叛亲离的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军所杀,李嗣源轻而易举地登上了皇位,成了后唐的第2位皇帝唐明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存勖
百度百科-李嗣源
朱温明明有6个亲儿子,为何却要传位给养子,这也导致了他最后被杀?
其实,这件事是比较荒唐的,朱温由于长子死得早,在次子朱友珪和养子朱友文之间很难做出一个抉择,但是由于朱温好色,于是朱友文和朱友珪便便将自己的妻子送给自己的父亲,很明显最后是朱友文的妻子服侍朱温比较好,才能轮到朱友文接任皇帝。
在古代,皇位的继承人是很难给养子的,血缘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一般都不会把皇位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像朱温这样既有亲生儿子,又有养子,还把皇位传给养子的几率简直为0。就算是当年贤德的刘备,在自己死之前,还把自己的养子刘封杀了,后世普遍是认为这是为了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禅铺平道路。
但是朱温却将皇位玉玺给了朱友文,这就使得朱友珪很是不爽,直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宫杀死了朱温,修改了诏书,自己做了皇帝。但是这样一来,不仅是朱友文不满意,朱温的另一个亲儿子朱友贞也不满意,于是朱友贞在大家的拥戴下,率军讨伐朱友珪。

最后两个人之间产生内乱,朱友贞杀死了朱友珪,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梁国也因此而衰败了下去,最终被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打败,后唐代替后梁。梁朝从此销声匿迹。
其实朱温在心里对于朱友文和朱友珪,谁做皇帝其实是很矛盾的,认为朱友文有才能,但是朱友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时候就看谁孝顺了。而朱友文直接献出了自己的妻子,虽然朱友珪也这样做了,但是很明显失败了。从这里面就能看出来朱温其实也是很荒唐的。
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俩是胡人,为何当时还有那么多人支持他们?
因为李克用对唐朝忠心耿耿。
在当时李克用已经被封为晋王占据着河东,而且他的死对头朱温已经建立了后梁,但是在这个时候李克用仍然侍奉唐朝为正统,而且当时梁军一直在进攻,李克用采取是防守的政策,直到李克用去世之后,他的孩子继位又接任了河东节度使。
他继位之后,渐渐地干掉了燕王刘守光又占据了河北地区,紧接着又一步一步的攻下了后梁,重新建立帝国,然后自己称皇帝,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样也是将自己视为唐朝正统,而且它的国号也仍然为唐,这个时候朱温已经过世了,朱温的儿子成为了后梁的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却并不是很擅长打仗,于是就被李克用的儿子攻破了,后梁也自此灭亡。
之后又建立了后唐,这个时候又因为李存勖个人的原因而导致,又被后来起来的人干掉了,在他之后还有李从后,李从珂等等,李家的人开始成为后唐的皇帝,后唐的王朝虽然总共也就15年左右,但是在这个年代里面他所建立起来的政权以及民生情况还算比较不错,而且因为沙陀人内迁的日子已经比较长了,所以这些人的汉化程度还是比较深的。
所以这些人在当政的时候,汉人并没有把他们认为是胡人,而且后唐时期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强悍的,他们在对抗契丹辽国的时候也是非常的勇猛,当时如果不是有他们的话,后唐的子民可能会生活得更加辛酸,所以在那个时候对比起残暴不仁的朱温,人们更愿意支持李克用和李存勖,这两位已经汉化了的胡人。
五代十国,对于李存勖该怎么评价
李存勖的军事天才勿庸质疑,《旧五代史》作者薛居正曾经评价李存勖:“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但同时李存勖在达到人生高潮的时候,却突然从军事天才变成了政治弱智,“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结果国亡身死,为天下笑。
以李存勖的军事天才,只要他哪怕有周世宗柴荣一半的政治才能,都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毕竟当时的统一形势比较明朗。天下十分,李存勖至少占得七分,而且剩下的只有五六个割据小政权,实力较弱,如果李存勖能“兼弱攻昧”,用不了几年,天下就可统一。果真如此,那我们就无从寻觅一代圣主柴荣的英雄事迹,而“被部下逼迫当皇帝”的赵匡胤更会落得青史无名,最多我们能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寻到“某某节度使赵匡胤”的名字,但是历史无法假设。 曹操还没有成名的时候遇上名士许子将,许子将认定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和曹操一样,李存勖也遇过一个“伯乐”,这个人正是前面提到过的唐昭宗李晔。有一次,李存勖跟着老爹李克用去拜见唐昭宗,昭宗一见李存勖大惊失色,说道:“这个小家伙长的与众不同!”据说“李亚子”这个品牌商标的持有人正是唐昭宗,昭宗说过“此子可亚其父”,所以世称李存勖为李亚子。 李克用和老对头朱温斗了几十年,没有分出来胜负,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李存勖在灵前继位晋王,时年二十四岁。李存勖刚继位不久,怕舆情不服,便提出要把晋王的位子让给叔父李克宁。李克宁又不笨,知道侄儿要他配合演场戏,自然演的跟真事一般,“推辞”掉了李存勖的“好意”。 可还没有等李存勖奖赏叔父演戏不错的时候,李克宁在多嘴婆妻子孟氏和李存颢的撩拔下,竟然想“假戏真做”,把李存勖的人头当成送给朱温的见面礼,然后他当晋王,并愿做梁朝的附庸。李存勖在太监张承业的帮助下,一举拿下李克宁,枭首了事,一场大乱冰消瓦解。 说起这个太监张承业,很有传奇色彩,他本在唐宫用事,后来跟随了李克用,经常提出一些正确的建议。李克用也从不拿他当太监使唤,李存勖对他也非常尊重,大小事情一体兹问,足见张承业在晋阳的地位。 李存勖初立不久,虽然也取得过三垂冈、柏乡之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毕竟他的威信还不足以孚众望。必须消灭一个劲敌,来树立自己的威望,毕竟父亲打下的老本总有吃完的时候,吃别人的不如吃自己的舒服。李克用死前曾遗他三矢,其中一矢便是指幽州的刘守光,而且相对朱温来说,刘守光实力较弱,而且刘守光“地方两千里、带甲三十万”,如果能把幽州拿下来,不仅能树威,而且能扩大自己的战略外围。 主意已定,李存勖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李存勖方面称天佑十年。此后为了连接方便,只称五代的正式年号),遣振武节度使周德威经飞狐(今河北涞源)东进,王鎔、王处直部出祁沟讨伐刘守光。 而刘守光已经在一年前自称大燕皇帝了(比真正的大燕皇帝慕容垂差远了),按常理说,儿子当皇帝,老子应该做太上皇,比如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可刘守光当皇帝,他老子刘仁恭照样当他的俘虏。刘守光听说河东军来伐,也知道害怕,连忙发兵抵御。但没想到河东军实在是厉害,很快就把周边的州县打包送给了李存勖,只剩下幽州一座孤城,让刘守光来过“孤家寡人”的瘾。 刘守光忙向梁朝求救,而这时的“大梁皇帝”是朱友珪,他正忙着“稳定局势”呢,哪有功夫去搭理什么刘守光,自然是泥牛入海。刘守光又求契丹主耶律阿保机,阿保机同样没理他。刘守光见大势已去,无奈何只好向周德威投降,不过却开出了一个条件:“我要亲自向晋王投降。”李存勖也不想把灭燕的首功留给周德威,这本是自己树立威信的好机会,怎能凭白给了周德威?李存勖留张承业守晋阳,带着几位大将亲征幽州。 这时的李存勖虽然能打的武将也不算少,但李存勖却对手下少了一个李存孝而耿耿于怀,这时的李存孝已经死了十八年了。提起李存孝,在五代的名气实在大的“骇人听闻”,李存孝可是野史演义中的“五代第一条好汉”,地位可堪比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虚构出来的好汉)。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是李克用的干儿子,排行第十三,江湖人称“十三太保”。 李存孝也确实名不虚传,名气也是在江湖上打出来,一提“十三太保”,江湖中人谁不敬重?李存孝善使一条大槊,往往单槊匹马就能在万人阵中取上将首级,时人都把李存孝看做张辽(张辽就不需要多介绍了吧)再世。李存孝为李克用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时河东军界的头号名将。但李存孝为人心胸狭窄,稍有不顺便暴跳如雷,李克用对此很不高兴。 李存孝在和番汉马部都校李存信合兵攻打镇州王镕的时候,互相争功,李存孝被李存信告了刁状。李存孝怒火中烧,干脆向王镕乞降。李克用见干儿子撕破脸皮,也没什么好说的,率军来拿李存孝。李存孝在邢州守了半年,实在守不下去了,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三月,李存孝向李克用请罪,希望能宽恕他的罪过。李克用这时根本不把李存孝当宝贝了,把李存孝骗到晋阳,五马分尸,了结了这位好汉。 虽然李存勖无限怀念李存孝,但李存孝早就成了冢中枯骨,想又有什么用?何况对付刘守光、朱友珪这样的蠢才,手下的李嗣昭、李嗣源等人足够了。 李存勖来到幽州和刘守光练练招,李存勖很有魄力,单人匹马到城下,对着城上发呆的刘守光大喊:“你让我来我也来了,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刘守光表达了愿意投降的意思,李存勖为了取得刘守光的信任,折箭为盟,许他不死。刘守光也滑溜的很,说过几天等我想好了再投降。 李存勖知道刘守光在耍他,那还了得,下令攻城。河东军生龙活虎一般,很快就破城进幽州。刘守光开门逃跑,但很快就被河东军给抓住了,李存勖把刘守光和他的老爹一起捎回了晋阳。 刘守光集团被消灭,不仅给李存勖带来量的变化,而且还带来质的变化,从此晋(阳)梁形势开始逆转,河东占据了战略主动,并转守为攻,此时的晋梁开始了战略僵持时期,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 当刘守光准备在晋阳过富家翁的生活时,才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天真,李存勖说翻脸就翻脸,不久就下令将刘守光斩首。刘守光死前还哀号不已,“晋王,我好歹能骑马打仗,天下未定,留我条生路,给大王卖命!。”倒是刘守光的老婆爽快,唾了一口刘守光:“窝囊废,事已至此,活着倒不如死了,快给老娘来个痛快的吧!(莫谓女中无丈夫,呵呵)”,只见刀光一闪,人头落地。李存勖把刘仁恭带到李克用灵前,拿老刘的人头当贡品,祭奠李克用。由于李存勖的对手由老奸巨滑的朱温变成了一时摸不清底细的朱友贞,为了为朱友贞号号脉,好知道他有几斤几两,李存勖于乾化四年(公元914年)七月,率军会合王鎔,联军南取刑州(今河北邢台)。梁朝的“二号皇帝”邺王杨师厚亲往救援,还没等两军交战,河东军突然发生骚乱,一部分士卒投降梁军。李存勖见梁朝毕竟不是刘守光,而且有杨师厚这个狐狸在,自己未必能讨得什么便宜,下令撤军。 可惜杨师厚这时年老多病,于贞明元年(公元915年)三月病故,朱友贞将他厚葬。鉴于魏博军在梁晋争霸中的特殊地位,朱友贞担心魏博军实力太强,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杨师厚生前也有过不臣之意。朱友贞听从租庸使赵岩(赵犨的儿子、朱温的女婿)的建议,把魏博分成两镇,另把相州(今河南安阳)等三州分置昭德军,以便更好的控制魏博,保住和河东军对抗的本钱。同时任命平卢节度使贺德伦为魏博节度使,并让刘鄩率兵六万前去魏博监督分镇。 朱友贞的想法不可谓不好,但却严重脱离实际,纯属纸上谈兵。首先,魏博是梁朝的头号重镇,分势反而自我削弱魏博在对抗河东的相对优势,就如同本来用一个拳头打人,却改成用五指打人,效果可想而知。 当分镇的诏令传来时,没想到遇上了严重的阻力,魏博军兵自安史乱后成为一大军镇之后,军兵多连亲带故,已经形成庞大的关系网,不愿分镇。结果魏博军出现哗变,城中大乱,百姓死伤惨重。魏博军兵将贺德化软禁起来,哗变士兵领头的叫张彦,他本想劝皇帝朱友贞收回成命,恢复魏博原建制,但朱友贞没有同意。张彦认为朱友贞昏庸无能,便逼迫贺德伦向河东投降。 李存勖本觉得杨师厚是自己灭梁的一大障碍,但没想到杨师厚死了,更让李存勖开心的是魏博军发生重大事变,向河东纳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李存勖哪能错过这个机会?李存勖亲领大军来收魏博。而出尽风头的张彦来拜见李存勖,哪知李存勖以新来魏博,无功于魏州百姓,干脆卖个人情,以张彦滥杀无辜为由将张彦斩首,并下令暴掠百姓者杀无赦。果然魏博百姓深感李存勖治军严整,爱民如子,多半心服。李存勖这招非常高明,新征服的地方往往不能滥用暴力威慑,实行怀柔政策,感化百姓,这叫不战而屈人之民,民心不可侮! 而此时刘鄩得知李存勖进入魏州,便要来会会李存勖。刘鄩在城外洹水附近设下埋伏,引诱李存勖,果然李存勖冒险前来,被刘鄩的五千伏兵团团包围,李存勖差点成了刘鄩的俘虏,使出了吃奶的劲才从梁军中杀出,正遇上援军,方才脱险。 刘鄩看到河东精锐多集中在魏州一带,晋阳必然空虚,刘鄩想给李存勖来个“绝户计”,偷袭晋阳。刘鄩为了骗住李存勖,想了一个妙招,把旗帜插在草人身上,用驴驮着草人在城中来回走动。李存勖被骗了两天,感觉情况不太对劲,怎么城中不见烟火?李存勖沉不住气了,进城捉住负责喂驴的伙夫问:“刘鄩哪去了?”,伙夫说刘鄩早就率军偷袭晋阳去了。 刘鄩的运气不太好,正赶上连天阴雨,加上山路泥泞,等梁军连滚带爬的带到乐平(今山西昔阳)时,发现粮草已经用尽,而且非战斗减员了五分之一的军队。刘鄩听说李存勖后队已经追上来,认为偷袭计划已经失败,只好回来,驻扎在莘城(今山东莘县)。河东军也随后赶到,两军对峙,大小战斗数十起,河东军并不占多少优势。 刘鄩是梁朝名将,他之前辅佐的朱温也是个善于将将之人,但现在的皇帝朱友贞却基本不懂军事,有时纯粹是瞎指挥,这次魏博大乱就是他瞎指挥的恶果。朱友贞见刘鄩劳师无功,有些不耐烦了,诏问刘鄩的破敌计策。刘鄩现在最要紧的计策就是如何筹备粮食,“无粮不成军”,看到皇帝问他,他回信道:“臣现在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只需要陛下给士兵们每人发十斛粮,吃饱了饭,臣就能率军破贼。” 朱友贞实在是个书呆子,居然反问道:“你要这么多粮食,是打仗的,还是填肚皮的?”,怪不得朱温曾说他的儿子们没一个能比得了李存勖的,这句话就能说明朱友贞有多么的愚蠢,后勤给养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和后勤之间的关系不是割裂的。即使是战斗机,没有油喝照样趴在地上不动,何况是人。 刘鄩见皇帝如此糊涂,只好自已想办法,率军去抄掠镇、定,准备找王鎔王处直他们“借粮”。河东军在半路追击梁军,梁军不利,刘鄩收残兵撤退。 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二月,李存勖不想就这样耗下去,寻找机会准备和梁军决战。李存勖对外诈称他已经回到晋阳,刘鄩对李存勖的军事能力一向比较头疼,听说李存勖走了,大喜过望,率军来攻河东军。两军正在激烈交战时,刘鄩猛然看到晋王李存勖指挥作战,大惊失色:“这不是李存勖吗?”,刘鄩往回收军,河东军趁梁军稍乱,大举进攻,梁军大败,死伤七万多人。 正当刘鄩和河东军对峙时,梁朝的匡国节度使王檀奏请朱友贞准许关中军偷袭晋阳,以缓解魏博的不利局面。朱友贞同意了,调集关中诸军三万由王檀率领东渡黄河直袭晋阳。晋阳一向防备东线上的梁军,但没有想到西线梁军居然前来偷袭,准备不足,梁军发疯似的攻城。晋阳留守张承业集合工匠和百姓固守城池,梁军此时气势正胜,几度都差点破城。幸亏老将安金全纠合家兵帮忙守城,这时,驻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听说梁关中军偷袭晋阳,急发兵去救。河东军渐有起色,和梁军打了几仗,梁军又是连败,损失不少,王檀见立奇功无望,只好撤军。唐朝戏子皇帝李存勖是昏君还是明君
李存勖生于唐光启元年的晋阳宫,父亲是唐晋王李克用。后来天下大乱,李存勖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培养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天佑五年,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继续领导李克用留下来的将士征战。
他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一步一步使得晋国逐渐强盛起来。后来更是完成父亲李克用的遗愿,将死敌梁太祖朱温杀死,并与同光元年建国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李存勖为后唐庄宗。 李存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昏君,更准确的说法,他是历史著名的先明后昏的君主。能够开创后唐王朝,足以说明他的能力,至于后来为什么会成为昏君,就是登基之后不理朝政造成的。 李存勖十一岁的时候随父亲李克用觐见唐昭宗,就引来唐昭宗赞叹,言:“此子可亚其父”,“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 他的父亲李克用也说:“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从这里来看,李存勖幼时就已经有了能让长辈赞扬的能力了。 他年少的时候随父亲征战,看见全军将士因为父亲的姑息和纵容,兵将骄悍,肆意扰民。他劝诫父亲严肃军纪李克用不听。等到李存勖继承李克用的晋王之位后,旬度整顿军纪,严明军律,军队的战斗力一下子提升起来。 正是在李存勖的英明领导之下,才能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使得晋国强大起来。就连晋国的老对头,梁王朱温在面对李存勖以奇袭战胜梁军之时,也感叹道:“生儿子就应当生李亚子这样的!李克用虽死犹生,我的儿子们与之相比,都是些猪狗之类无用的东西。” 等到李存勖建国称帝之后,就变得荒唐起来。他虽然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天赋,但是对于文治或者说在政治方面而言,却丝毫不擅长。 当上皇帝之后,一时间放纵自我,沉迷于享乐之中。圈养的一批伶人,弄得朝堂乌烟瘴气。在梁国诛杀宦官的时候,他的国家却成了宦官的避难所。 后来听信伶人宦官谗言,误杀正直大臣们,引得朝堂大乱。甚至到了后来,他还让伶人和宦官广纳美女进宫,有些时候还干出了强抢美女之事。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最后终于引得朝堂大乱,将士叛变,自己也被宠信的伶人害死。五代十国后唐的开国君主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的李存勖吗?
李存勖建立后唐,但他并不是李唐的宗室,李存勖是沙陀族,与其父李克用同为末唐时的将领,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袭晋王位,因不满朱温篡唐,一直与之对抗。李存勖做战勇猛,极会用兵,不但打败契丹,攻破燕地,并且消灭了刘守光的割据政权。923年,消灭后梁,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李存勖虽会用兵,但治国却一窍不通,即位后,认为天下已定,就一直看戏,演戏,自取艺名为“李天下”,信用伶人,疏远将领,公元926年,邺都发生叛乱,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讨伐,石敬塘也一同出征,李嗣源率部出城,就发生兵变,与叛军合兵一处,拥立李嗣源。李存勖决定亲征,还未出征,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机叛变,李存勖被流箭射死,李嗣源攻进洛阳,即位为帝。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出征邺都时,听从其婿石敬塘的劝告,率部谋反,攻入洛阳,被群臣拥为监国,同年,即位为帝,次年改名李亶。李嗣源即位后,励精图治,革除宦官,关心百姓,后唐渐为强盛,李嗣源是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五十几个皇帝中少见的有为之君。李嗣源于933年受惊而死。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即位,听从人言,于934年调动拥有重兵的节度使,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凤翔节度使李从珂遂反,攻入京师洛阳,李从厚被擒,不久被杀。李从珂攻入洛阳后,即帝位,公元936年,李嗣源之婿,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向契丹乞援,打败李从珂的各镇联军,攻入洛阳,李从珂自杀而死,后唐灭亡。
李存勖是不是唯一被谥为宗的开国皇帝
李存勖为突厥别部--沙陀族人,大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之子。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改元开平,而史称后梁。晋拒不承认梁为正朔,仍运用唐朝的年号与朱温争雄。908年,李克用逝世,其子李存勖继位。
李存勖极为骁勇善战,又善谋略,其继位后,是南击后梁、北破契丹、东并河北之地、西服岐王李茂贞,使得晋国的实力逐步强盛。并於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定国号为唐,而史称后唐,同年的十二月消亡后梁,迁都於洛阳。 但是,自李存勖坐上帝位后,骄奢淫逸,极端宠信伶人及宦官。搜刮民财,竭尽全力,也不再体恤将士,并冷遇、猜忌宿将功臣,致使上下离心。终於在926年,变成邺都暴乱,终究李嗣源被拥立为帝,是为后唐明宗。而李存勖却在预备起兵征剿李嗣源的时分,死於部下郭从谦的暴乱。 李嗣源将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庙号庄宗,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嗣源虽为李克用的养子,也沿了唐的国号,但从血缘上来说,李存勖树立的唐算是断绝了。李嗣源与李存勖全无血缘关系,也就不会给其上“祖”的庙号了!再则,后唐政权是声称承继大唐的正朔,在名义上是认“大唐的先祖”为其先祖的,也欠好再上庙声称“祖”。 昏君(11)后唐(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