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哪个皇帝最有作为 末代皇帝老电影,求电影末代皇帝中皇帝的主要事件
末代皇帝老电影,求电影末代皇帝中皇帝的主要事件
求电影末代皇帝中皇帝的主要事件
1950年,在解放军战士的监视下,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犯人一起走下开进站台的一列闷罐火车。溥仪走进洗手间,用刀片割开血管。战犯管理所所长的推门喊叫声把溥仪带回到42年前。当时不足三岁的他,按照慈禧太后的懿旨,进宫登基,当了宣统皇帝。溥仪从小在唯我独尊的环境中长大,孤独而缺少管教。辛亥革命后,他被废除。
1922年,溥仪结婚,皇后婉容,淑妃文秀。
1924年,做着复辟梦的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到天津做了寓公。
1934年,日本吞并中国东北,扶植溥仪当了伪满州国的皇帝,虽然他只是从属于日本关东军的“儿皇帝”。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溥仪成了苏联红军的囚犯。溥仪押送回国路上的自杀未成,进了战犯管理所。他学会了生活,还学会了解剖自己的思想,改变了唯我独尊的思维方式。
1959年,溥仪获特赦回到北京,成为一个公民,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1967年,文革中,他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为当年的管理所所长辩护。同年,溥仪因病谢世。
评价: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影片是欧洲知名导演贝尔多鲁齐的经典之作。叙事手法与《美国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闪回的手法,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华裔男星尊龙在片中饰演溥仪,并由此一举成名。陈冲、邬君梅两位女星分饰婉容和文绣。
影片的音乐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小提琴与古筝等多种乐器的配合,使音乐倾泻而来,袅袅余音挥之不去,丝丝的忧伤沉积在深处,衬托着历史的厚重之感,让人沉醉于其中。(CCTV6流金岁月)
《末代皇帝》,影片将个人还原到历史中,展示了历史碾压下人性的复杂形态,有扭曲,也有挣扎,故事未必全然符合史实,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更真实;这部影片的史诗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人物传记片,历史在个人身上的压榨和侵蚀,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心理缩影,与其说它讲的是溥仪,不如说它讲的是溥仪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笼罩下的人。这是一个最富有历史张力的溥仪。
电影《末代皇帝》的简介
电影《末代皇帝》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等九个奖项 。
角色信息:
(1)爱新觉罗·溥仪,中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从小自我尊大,没人管教。三岁登基当了宣统皇帝。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上台的“傀儡”,1945年,他又成了苏联红军的俘虏。最终改造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
(2)婉容,作为溥仪的正统皇后,她具有贵族的血统,接受过西方教育。溥仪一心想复辟清朝,对她不管不顾,使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3)文绣,一个从封闭走向自由的代表。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她家原来只是一个没落的满清贵族,她自己也是一个很封闭的女人,但是后来接受了新的知识和观念,意识到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终于争取到和溥仪离婚,迎来了自己的自由。
(4)庄士敦,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作为溥仪的外籍老师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里,他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后来跟随溥仪逃亡天津并一直照顾到1931年。
(5)监狱长,战犯管理所所长,照顾溥仪并帮助溥仪改造自己的思想,有着极大的热心和耐心,然而在文革的时候他被红卫兵迫害批斗,溥仪认出他并想帮助他,却被红卫兵一把推到地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代皇帝》
求末代皇帝电影剧情简介,要按电影中年份分段的剧情简介
1、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继任皇帝,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第二日她便在仪鸾殿去世。
2、1912年,三岁登基当了宣统皇帝。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扶持上台的“傀儡”。
3、1945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被日本关东军挟持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被空降的苏联红军逮捕。
4、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作为溥仪的外籍老师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庄土敦任教的4年里,他备受溥仪的敬重,师生情谊深厚。后来跟随溥仪逃亡天津并一直照顾到1931年。
5、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6、1956年11月15日,md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溥仪等人是“大蒋介石”,对他们处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简单地处决。从这以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三年时光。
其间,他认真进行改造,或者在东北各地参观游览,或者专心写前半生的自传,或者在高墙内的医务室以及房前屋后参加轻微劳动。
7、1959年12月4日上午,抚顺战犯管理所首批特赦战犯大会召开。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代表宣读给特赦人员的通知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1959年度赦字001号。溥仪特赦后,在妹妹家住了半个月以后,溥仪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间旅馆里。
8、1960年2月16日,溥仪拿着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绍信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报到。2月18日,溥仪正式上班。第一个月,溥仪只负责浇水和搞卫生;第二个月转到扦插繁殖温室。三个月以后,溥仪先后分配到观察温室和繁殖温室。
9、1967年,溥仪因患尿毒症病倒。ze总理闻讯后指示将他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医会诊。在病情最危急时,周总理又指派蒲辅周去给他看病,并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后因医治无效,于1967年去世。
有没有关于清朝末代皇帝薄仪的电影呢?
关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电影有《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等九个奖项。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剧情介绍:溥仪(尊龙饰)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代皇帝
奥斯卡电影《末代皇帝》几个版本的区别?
肯定不是你说的把脏话cut的情况。其实也不是很多人说的“一个是导演版,一个是剧场版”。
当年公映的、赢了N座奥斯卡的版本是163min的版本。219min的版本是一个根据当初合同为意大利某电视台剪辑的迷你剧版本,该版本需要剪成50分钟×4段的分段以供电视台分四次播放,这个版本也被后来很多专家和爱好者想当然的以为是导演版(因为它长),但是在CC公司最新发行的DVD中导演和摄影师已经证实那个163min的才是真正的导演版,据说贝托鲁奇也说过这是他最满意的版本。 以下zz: 电视加长版的主要不同 1、溥仪自杀被救醒的过程,溥仪仍声称自己是中国皇帝,并说“你们迟早会杀了我”。而战犯管理所所长说“在审判之前是不会让你死的”。 2、剧场版中奶妈给小溥仪讲述“大风与大树”的故事,而加长版中在该故事之后还有一段是讲述奶妈的来历的,一个老头边给奶妈挤奶边感叹“奶水真多啊”。 3、溥仪与溥杰在改造所的牢房里互相抚慰的镜头,带有明显的性暗示(其实影片中有多处暗示溥仪性取向的画面)。接着,进来一个士兵,给了溥仪一本叫作《新民主主义历史》的书,溥仪翻书,念到:“爱新觉罗·溥仪在第84-85页……”中国最经典的电影是末代皇帝吗?有超过它的吗
首先末代皇帝确实经典,至今超过它的电影也不多,但这部电影严格说应该算是意大利电影,最多算合拍片,不能算纯粹的中国电影。
正宗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较高荣誉的有:戛纳金棕榈奖霸王别姬,柏林金熊奖的红高粱;威尼斯金狮奖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算是台湾片。 另外:活着、鬼子来了、三峡好人、白日焰火、阳光灿烂的日子、菊豆、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在国际上获奖,知名度很高。电影末代皇帝的人物关系是什么?
观毕这部由著名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在1987年拍摄的描写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电影,我似乎也明白其为什么能在1988年的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独揽9项大奖了。当1972年安东尼奥尼正在处于“文革”时期的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时,贝托鲁奇认为《中国》是真正关于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电影,然而十多年后,贝托鲁奇亲自操刀拍摄《末代皇帝》,我不得不叹服于贝托鲁奇对于中国文化的熟稔,溥仪在他的镜头下再次复活,一帧一帧的在胶片上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影片开始不久小溥仪就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宫中,此时的溥仪只有三岁,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慈禧让溥仪靠近一点时,溥仪并没有径直走向慈禧,而是先藏在了柱子后观望慈禧太后,发现慈禧太后并无恶意之后,便满心欢喜的坐在慈禧脚下听旨,导演在这里似乎是想告诉我们溥仪一生都容易轻信他人,并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被利用之时仍然浑然不知,并一直在电影中贯穿整个故事线。就这样,三岁的溥仪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被立为新皇,殊不知这样的皇帝只能做够三年。溥仪注定只能是一只永远也飞不出牢笼的鸟。 溥仪这个形象在电影中其实是多面的,他时而软弱,时而坚强,时而非常有抱负,想要改变整个世界,时而又自暴自弃,认为世界欺骗了他。这些矛盾对立而又统一,但是这些性格都只能在侧面表现出溥仪的无奈,他的生不逢时,或许他不该生在这个乱世,他也许应该是个风流倜傥的文艺青年,但是他注定是个失败的君主。电影中曾多次体现出他被不同的利益集团利用,丢企,再利用。在紫禁城,腐朽的官吏利用他中饱私囊。在民国时期,各个军阀利用他发动各式各样的政变,在抗战时期,日本人利用他当做在满洲的傀儡,把他当做自己的一条狗。似乎溥仪永远也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总是被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所以,溥仪在影片中想要过抗争,影片中曾两次出现了颇有意味的一句话"open the door"!第一次是小时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却被侍卫拦住,他捧着白鼠向逐渐关闭的大门跑去,门关上的前一刻我以为他会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却愤怒的将小白鼠摔死在门上,以此来宣泄他对这囚笼的控诉,说明这时的溥仪还是有着朝气和理想的,还没有被现实的残酷所击垮,然而第二次是婉容离他而去,他追出门在伪满洲国官邸的冬日的雪地里说出,那时的"open the door"已是软弱无力了,也许那时的溥仪早已明白自己只是历史上一颗被人摆布的棋子,无心再抗争什么了。 其实影片中,溥仪的这种囚鸟形象还有很多,在紫禁城内,近视的溥仪需要佩戴眼镜却遭到大臣和嫔妃的极大反对,认为会坏了传统,若没有庄世顿先生,或许溥仪会从此失明。溥仪要改革宫内制度,自己首先断发明志,却遭宦官算计,烧掉了库房。伪满洲国的议会上,溥仪的慷慨激昂的演讲换来的却是整个内阁的愤然离席,正如他的恩师庄世顿所说:“他是所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从贝托鲁奇的镜头里,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在清朝末世皇帝的不易与悲凉,他之所以要将溥仪刻画为一只笼中囚鸟,那么皇帝作为囚鸟承受的过程就是这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如果说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当人们认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对象突然失去了对他本该拥有的能力,并逐渐失去了被批判,被轻视的价值,于是我们会同情病人,弱者,贫苦人。把溥仪看成病人,弱者,从而由鄙视变为喟叹,不可谓不颠覆了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那就是即使用是失败,也能成为传奇。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吧。 当电影结尾,溥仪蹒跚的想跨过围栏在龙椅上坐上一坐,这时他被一个带着红领巾的男孩阻止,很明显的,这里导演运用了一个象征的手法,一个时代的死亡和另一个时代的新生,当男孩打开蟋蟀盒,蟋蟀慢悠悠的爬出来,而转瞬间,溥仪消失了,不过我相信,导演还是为溥仪打开了牢笼,他这只囚鸟应该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了。如何评价《末代皇帝》这部电影?
第一,我们谈论的是《末代皇帝》这部电影,而不是溥仪这个人物的真实历史。如果想要通过一部电影而去了解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一定是会有偏差的,因为一部电影多少都有戏说的成份,而且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带有导演的个人情绪和私人解读的,即这个视角和观点是有立场的、有偏见的;而我们想要了解的历史真相应该是公正的,不带立场的,客观的。(这里如果要深究“历史”的含义,以及人类有没有可能写下、记录下“真实”、“客观”的历史,这是一个史学观的哲学课题,太大了,不深入讨论。)
第二,我们探讨的《末代皇帝》是一部意大利导演拍摄的中国历史题材电影,面向的受众也是西方观众。这是这部电影创作的意识环境和历史背景,这一点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关于《末代皇帝》电影讨论中的集中问题,例如,为何演员们都说英语,为何庄士敦这个角色带有明显的西方救世主形象,为何有些历史镜头有明显的渲染和夸大成份。记住,导演是意大利人,他之所以一开始就被溥仪的故事所吸引,就是因为他对着这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东方国度有着一种激情、幻想、崇拜,而对于几十年间中华大地的历史、政治剧变导演本人也只有间接性的认识、私人化的理解,所以他的这部电影一定不会是表达这段历史的最准确口吻,但一定是一个充满理解和情感的视角。
如何评价《末代皇帝》这部电影。
这不是一个历史题材科教片,但它是不是了解溥仪和那段历史的好电影?答案是肯定的。
纯粹地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末代皇帝》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答案更是肯定的。
我其实一直都不太敢谈论《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因为一谈起来我就很悲观。我前后看过这个电影三遍,第一遍是我小学的时候,和父母一起在家看DVD,映像不深;第二遍是2013年,放给美国的朋友,一起看的,看完后十分嘘唏,感慨万千;第三遍是今年初,自己一个人看的,做了许多笔记,思考了一些东西。
皇帝(411)末代(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