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后的皇帝是谁 清道光历史大事
清道光历史大事
1.道光年间有何大事件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绵宁在撷芳殿出生。
嘉庆元年,以钮祜禄氏为嫡福晋。
嘉庆十八年九月,封为智亲王。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仁宗去世,绵宁继位,更名旻宁。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黄爵滋奏请“将内地吸食鸦片者俱罪死”。十一月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虎门销烟开始。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英舰封锁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舰北上,六月攻陷浙江定海,七月抵达天
附近,其后返回广东。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琦善与英方全权代表义律商议和约,十二月义律单方面公布《穿鼻草约》。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英军占领香港。道光帝不承认《穿鼻草约》,二月琦善被革职,押京审理。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英军兵临南京,清廷同意议和,《南京条约》立。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立。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正式解除对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去世。
道光-历史评价
一位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一个看似平庸的王朝,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绝非明主,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但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成为后世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人物。
在鸦片战争前的二十年间,他力图继承嘉庆帝的遗志,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也曾戡定西陲,严禁鸦片流毒,以重现盛世的辉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他的治国之举成效甚微。
他在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战争失败后,他苟安姑息,得过且过。
鸦片战争失败、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签订,历史责任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的名字应当钉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耻辱柱上,让那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者鉴。
2.道光皇帝在位期间的大事
道光在位期间的大事
鸦片战争,虎门硝烟,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等、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道光即位之初,中国正面临最重的内外危机。在内清王朝经“康乾盛世”后已经走下坡,史称“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现在吏治腐败,武备张弛,国库空虚,民众反清斗争频频;在外,西方列强势力东侵,鸦片荼毒国民。道光颇想有一番作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中兴。他虽然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以俭德著称。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
道光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使他寝食不安。最后下决心严厉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共19179 箱、2119 袋,总计2376254斤,在虎门当众销毁。是历史上规模最大、销毒数量最多的一次。
虎门销烟也引发了中英之间的紧张关系。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战争伊始,道光帝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但随着战事的发展,英军围困珠江口、攻占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为震惊,忙派琦善等人与英军谈判。最后对外妥协,将林则徐、邓廷桢、杨芳等抗战派查办,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投降派,重新开放广州。然而,英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对虎门、宁波、厦门等地进行攻击,并于一八四二年攻占吴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与英国签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共2100万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等。此后,清政府又与法美等国签定了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夏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开始还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没有康复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诏书上只有皇四子奕泞五字。中午,道光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
道光死后庙号为宣宗成皇帝,史称道光皇帝。
3.道光的大事年表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绵宁在撷芳殿出生。
嘉庆元年,以钮祜禄氏为嫡福晋。 嘉庆十八年九月,封为智亲王。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仁宗去世,绵宁继位,更名旻宁。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黄爵滋奏请“将内地吸食鸦片者俱罪死”。
十一月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虎门销烟开始。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英舰封锁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舰北上,六月攻陷浙江定海,七月抵达天津附近,其后返回广东。
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琦善与英方全权代表义律商议和约,十二月义律单方面公布《穿鼻草约》。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英军占领香港。道光帝不承认《穿鼻草约》,二月琦善被革职,押京审理。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英军兵临南京,清廷同意议和,《南京条约》立。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立。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正式解除对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去世,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4.清朝道光皇帝执政期间都发生发生了哪些大事
道光帝: 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
1.镇压张格尔叛乱。道光六年(1826),乾隆年间处死的大和卓博罗尼孙子张格尔纠集安集延、道光皇帝像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4城,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道光皇帝命令扬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阿隆、甘肃提督杨芳等率领三万多兵马于七年击败张格尔,收复四城,并诱执张格尔,处死,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义。
2.改革:
第一是漕粮海运。过去从两江(江西、江南两省。江南省包括现今江苏和安徽)、湖广等地征来的漕粮(田赋中运送京师、通州部分)都是从大运河运到目的地,漕运官员经常利用手中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加上运河受水患破坏经常遭到阻碍,运费又高。户部尚书英和建言海运便利。海运曾行于元代至明代永乐间。道光帝将此建议交给有漕粮的省讨论,两江总督琦善、安徽巡抚陶澍请求把苏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运。道光帝立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由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两次运走。安徽、江西、湖广离海口较远,仍然河运。为杜绝经纪人的需索、无端阻留、刁难,道光帝还下令在上海设海运总局,令理藩院尚书穆彰阿会同仓场侍郎驻天津验收。六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这种运法只坚持到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以财用匮乏,谕自本年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所谓折色是所征田粮折价征银纱布帛。
道光《喜溢秋庭图》第二是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清朝盐政向来采用明朝纲盐法。这种办法,由固定的盐商凭盐引行销纲盐,而盐引完全为盐商垄断。盐商垄断盐业,又须维持庞大的销盐机构,导致盐价提高,引起销售困难。不照章纳税的私盐泛滥,盐引滞销,盐税减少,盐商遭受打击,纲盐法难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纲,允许私贩经销的主张。道光帝支持陶澍于十一年推广这种任何人只要纳税,都可以领票运销食盐制度,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降低盐假,促进了盐的销售,增加了盐税,剥夺了官员利用盐政营私的途径。
道光《情殷鉴古图》第三是打破了乾隆中叶以来的封矿政策,允许矿藏开采。乾隆中叶,乾隆帝害怕开矿会引起闹事,采取了封矿政策。道光朝后期道光帝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开采政策,对开发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3.吏治整顿:嘉道时期,官吏贪污之道除漕运和盐政外就是河防。为堵塞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道光帝要求禁止河工费让过往的官员、贡生、监生染指。这年四月,他还处分了一批贪污的河工官员。
4.纠正《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恭维者说无一错误,直到乾隆王锡侯在《字贯》指出一部分,但惨遭文字狱。嘉庆一朝都是维护包庇。但道光七年,道光帝就冲破传统观念,让王引之作《字典考证》20卷,纠正它的错误。
5.鸦片战争: 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桩事.
道光帝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当他得知虎门销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道光帝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
他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意思是既不要给英国割地赔款,又不跟英国发生军事冲突。琦善私自允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道光帝将琦善锁拿并先后派杨芳、奕山对英作战。杨芳没有阻止住英军向广州城前进。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绝望的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军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
说几句题外话:
鸦片战争的失败,有清朝本身应对的失误,但最主要的是双方军力的差别太大。清朝军队是多于英国,但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太大,防守线很长,当时的运输水平差,
而英国的军舰速度很快,射程远。这样,英国的机动能力和上述清朝的劣势对比,使英国在局部战场上的兵力并不少于清朝,有的清朝军队因为英国的速度快,一直
追英国军队,但战争结束了也没机会和英国军队打上一仗。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如何不败呢?
“历史的真相:鸦片战争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及其结果
/f?kz=86953031
5.求讲出从道光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包括时间事件,包括人物个人事件,
道光帝在位期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的年号,(1821—1850)在位。清宣宗道光(成)皇帝(1782-1850年),名爱新觉罗·绵宁后改为爱新觉罗·旻宁,满族。
蒙古人称为托尔格勒特汗。嘉庆帝颙琰病死后继位,是清王朝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也是清朝第八位皇帝,在位30年。
病死,终年69岁,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大事年表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6月 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6月 英军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1842年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56年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 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1860年 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1861年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1862年 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5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1869年 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师1872年 (1)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30名幼童赴美留学(2)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1873年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战(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4月 (1)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反割台斗争,台湾全境沦陷(3)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1896年 维新报刊《时务报》(3)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1899年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在华“利益均沾”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 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向各。
6.清朝道光皇帝执政期间都发生发生了哪些大事
道光帝: 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 1.镇压张格尔叛乱。
道光六年(1826),乾隆年间处死的大和卓博罗尼孙子张格尔纠集安集延、道光皇帝像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4城,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道光皇帝命令扬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阿隆、甘肃提督杨芳等率领三万多兵马于七年击败张格尔,收复四城,并诱执张格尔,处死,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义。
2.改革: 第一是漕粮海运。过去从两江(江西、江南两省。
江南省包括现今江苏和安徽)、湖广等地征来的漕粮(田赋中运送京师、通州部分)都是从大运河运到目的地,漕运官员经常利用手中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加上运河受水患破坏经常遭到阻碍,运费又高。
户部尚书英和建言海运便利。海运曾行于元代至明代永乐间。
道光帝将此建议交给有漕粮的省讨论,两江总督琦善、安徽巡抚陶澍请求把苏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运。道光帝立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由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两次运走。
安徽、江西、湖广离海口较远,仍然河运。为杜绝经纪人的需索、无端阻留、刁难,道光帝还下令在上海设海运总局,令理藩院尚书穆彰阿会同仓场侍郎驻天津验收。
六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这种运法只坚持到光绪二十六年。
“二十七年以财用匮乏,谕自本年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所谓折色是所征田粮折价征银纱布帛。
道光《喜溢秋庭图》第二是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清朝盐政向来采用明朝纲盐法。
这种办法,由固定的盐商凭盐引行销纲盐,而盐引完全为盐商垄断。盐商垄断盐业,又须维持庞大的销盐机构,导致盐价提高,引起销售困难。
不照章纳税的私盐泛滥,盐引滞销,盐税减少,盐商遭受打击,纲盐法难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纲,允许私贩经销的主张。
道光帝支持陶澍于十一年推广这种任何人只要纳税,都可以领票运销食盐制度,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降低盐假,促进了盐的销售,增加了盐税,剥夺了官员利用盐政营私的途径。 道光《情殷鉴古图》第三是打破了乾隆中叶以来的封矿政策,允许矿藏开采。
乾隆中叶,乾隆帝害怕开矿会引起闹事,采取了封矿政策。道光朝后期道光帝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开采政策,对开发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3.吏治整顿:嘉道时期,官吏贪污之道除漕运和盐政外就是河防。为堵塞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道光帝要求禁止河工费让过往的官员、贡生、监生染指。
这年四月,他还处分了一批贪污的河工官员。 4.纠正《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恭维者说无一错误,直到乾隆王锡侯在《字贯》指出一部分,但惨遭文字狱。
嘉庆一朝都是维护包庇。但道光七年,道光帝就冲破传统观念,让王引之作《字典考证》20卷,纠正它的错误。
5.鸦片战争: 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桩事. 道光帝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
当他得知虎门销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
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道光帝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 他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意思是既不要给英国割地赔款,又不跟英国发生军事冲突。
琦善私自允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道光帝将琦善锁拿并先后派杨芳、奕山对英作战。杨芳没有阻止住英军向广州城前进。
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绝望的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军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 说几句题外话: 鸦片战争的失败,有清朝本身应对的失误,但最主要的是双方军力的差别太大。
清朝军队是多于英国,但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太大,防守线很长,当时的运输水平差, 而英国的军舰速度很快,射程远。这样,英国的机动能力和上述清朝的劣势对比,使英国在局部战场上的兵力并不少于清朝,有的清朝军队因为英国的速度快,一直 追英国军队,但战争结束了也没机会和英国军队打上一仗。
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如何不败呢? “历史的真相:鸦片战争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及其结果 /f?kz=86953031。
7.从道光直到宣统清朝大事年表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黄爵滋奏请“将内地吸食鸦片者俱罪死”。
十一月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虎门销烟开始。
道光二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英舰封锁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英舰北上,六月攻陷浙江定海,七月抵达天津附近,其后返回广东。
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琦善与英方全权代表义律商议和约,十二月义律单方面公布《穿鼻草约》。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英军占领香港。道光帝不承认《穿鼻草约》,二月琦善被革职,押京审理。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英军兵临南京,清廷同意议和,《南京条约》立。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立。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正式解除对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去世。
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攻占江宁,定都在此,改名天京。九月,太平天国北伐军逼近天津。
是年曾国藩建湘军。 咸丰五年四月,李开芳被俘,太平天国北伐军覆没。
咸丰六年八月,天京事变发生。九月,“亚罗号事件”发生。
咸丰八年四月,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五月,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及《中法天津条约》。
十月,太平军取得三河大捷。 咸丰九年五月,清大沽守军击退英、法舰队。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同治十一年九月,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十九岁。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签定《中法新约》。光绪十四年(1888年)大婚,翌年亲政。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战,但由于国家积弱与内斗严重而失败,中国战败后光绪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用玺。自此他锐意变法革新,为了“不做亡国之君”,于1898年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等四军卿架空原有军机大臣,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当权保守派的反对。
1898年8、9月间,由于两派斗争激烈,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阅兵”废弑光绪帝的阴谋。载湉打算依靠自己亲自提升的候补侍郎袁世凯发兵杀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慈禧亲信)围颐和园(慈禧所居)[1],但袁故意告密荣禄,令戊戌政变之失败,从此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
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太后训政。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起,到政变发生的八月六日为止(西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个变法维新历时不过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以上年已亥建储为背景,义和团在旗下权贵的支持下引起动乱,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亡至西安,并投珍妃下井,杀害珍妃。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庚子赔款)后才回到北京。
此后处境虽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软禁。1908年秋病逝于瀛台,年方三十八岁。
1909年(宣统元年)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宣统四年,清朝灭亡。
8.1840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840-1949)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 鸦片战争爆发。
清廷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谈判。林则徐被革职。
十二月(1841年 1月),英军攻陷虎门外沙角、大角炮台1841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一月,清廷下诏宣战。二月,英军攻陷虎门炮台。
四月,英军攻击广州城,主持广东军务的奕山向英军乞和,签订《广州和约》,七月以后,英舰队北犯,攻陷厦门、镇海、宁波1842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 五月,英军攻陷吴淞炮台,英国舰队进入长江,六月,攻陷镇江,七月,进抵南京江面,七月二十四(8 月29日)清廷被迫签订《江宁条约》(《南京条约》) 十二月,魏源著《海国图志》五十卷1843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八月,中英在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4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先后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十一月,英国驻沪领事与上海道台订立《上海租地章程》,是为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始1849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一月,英国香港总督文翰带兵强入广州城,广州社学率众十万余人反对,文翰被迫放弃入城要求1850年清宣宗道光三十年 一月,旻宁卒,奕詝继位,改元咸丰 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开始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 闰八月,太平军克永安;十月,封王建制 1852年清文宗咸丰二年 二月,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大败清军向荣、乌兰泰部,四月,破全州;十一月占汉阳、汉口;十二月攻克武昌。清廷命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 捻军张乐行在安徽蒙城雉河集起义1853年清文宗咸丰三年 二月,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四月,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突破黄河天险,九月直抵静海;同时,派胡以晃、赖汉英率军溯江西征。
清军在天京城东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在扬州建立江北大营,包围天京 八月,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起义,两年后失败 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4年清文宗咸丰四年 十二月,太平军在江西湖口大败湘军水师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 太平军北伐失败,主将林凤祥、李开芳牺牲 各路捻军会集雉河集,推张乐行为盟主 贵州苗民起义,十七年后失败1856年清文宗咸丰六年 二月,太平军大败江北营统帅托明阿部,五月,攻破江南大营,向荣自杀,八月,天京事变,韦昌辉诛杀东王杨秀清,十月被处死。石达开回天京提理政务 云南回民起义,攻占大理,建立政权,十六年后失败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清文宗咸丰七年 五月,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率十万众自天京出走 十一月,英法结成联军,占领广州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 四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胁迫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五月,俄、美、英、法逼迫清廷相继签订《天津条约》 八月,陈玉成等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十月,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 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蒙古族贫苦牧民发动独贵龙运动,反对封建压迫1859年清文宗咸丰九年 三月,洪秀全族弟洪仁玕来天京辅政,封干王。
是年冬,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 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大沽挫败来犯的英法舰队1860年清文宗咸丰十年 三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并东占苏、常,建苏福省 美国人华尔组成“洋枪队”,协助清廷镇压太平军 六月,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占领天津;八月,进攻通州城西八里桥,奕詝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抢掠、焚毁圆明园;九月,恭亲王奕欣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十二月,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 七月,奕詝卒,九月,慈禧发动政变,逮捕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王大臣。载淳即皇帝位,改元同治。
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史称辛酉政变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后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清代洋务运动自此始1862年清穆宗同治元年 正式设立同文馆。曾国荃督湘军进逼天京,扎营雨花台;左宗棠部湘军援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援上海,图苏、常,天京腹背受敌 陕甘回民起义1863年清穆宗同治二年 四月,石达开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兵败自投清营,被杀1864年清穆宗同治三年 四月,洪秀全病逝,幼主洪天贵福即位。
六月,天京为清军攻陷,洪天贵福突围后在江西南昌遇害。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捻军和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联合,举赖文光为领袖1865年清穆宗同治四年 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击僧格林沁,歼全军七千余人。清廷急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湘淮军攻捻中亚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入新疆1866年清穆宗同治五年 李鸿章接曾国藩任钦差大臣,督师“剿捻”。
捻军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等率部留在中原地区活动,称东捻军;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等率部进军西北,往联回众,称西捻军 左宗棠在福建马尾设立福州船政局;后调任陕甘总督,镇压西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1867年清穆宗同治六年 阿古柏在新疆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政权,自立为汗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 六月,蒲安臣在华盛顿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蒲。
9.清朝所有君主及大事件
清朝历代皇帝 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
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
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
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
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5、嘉庆 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
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
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
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
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
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
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
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 道光帝柄政30年。
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7、咸丰 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
在位11年。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
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
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着一门槛,带者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8、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