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軍隊為什麼大規模使用棉甲?
清朝軍隊為什麼大規模使用棉甲? 棉甲不是滿洲人發明的,而是明朝嘉靖以後,明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普及了。宋末元初,棉花被作為經濟作物引進內地種植後,到了明朝以後,已經成為了江南重要的紡織經濟作物。現在你到

清朝軍隊為什麼大規模使用棉甲?
棉甲不是滿洲人發明的,而是明朝嘉靖以後,明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普及了。宋末元初,棉花被作為經濟作物引進內地種植後,到了明朝以後,已經成為了江南重要的紡織經濟作物。
現在你到太倉沙溪古鎮,你可以看到一整從古到今,甚至影響到整個近代的棉紡工業歷史,棉花貿易的碼頭、牙行、倉庫,等等。當年包括杜月笙也在太倉辦過棉紡企業。
所以首先有了大量的棉花種植以及紡織工藝,才使得棉甲還替其他甲胄,得以成為可能。不然即便在強盛的唐朝,也都是「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所以在寒冷的東北,穿棉甲那不只是努爾哈赤的八旗,八旗的棉甲基本上就是遼東鐵騎的棉甲的山寨版。
最早遼東鐵騎以及後來的關寧鐵騎,也幾乎全是棉甲,甚至在棉甲外面還有一套護在關鍵部位的鎧甲。
那麼明軍為什麼要裝備棉甲呢?這其實還得從民間智慧對防彈的認識說起。萬曆年間的朱國楨在《涌幢小品》里記載,用七斤棉花浸泡晒乾後做成棉甲,就能「鳥銃不能大傷」。
這個是在抗倭援朝當中實踐過的,當時的鳥沖啊,打出來的是實心彈,沒有膛線,所以打出來之後就可能不知道跑到哪去。但是密集發射的時候,實際流彈的殺傷力還是很強的,而把棉花沾上水後,很明顯對付那些散彈的效果要略好於鐵甲,畢竟多少有那麼丟丟的卸力。
其實後來那種棉被澆水防子彈的土方法,實際上明朝人傳下的寶貴經驗。
但是這些對於鳥銃有用的棉甲,到了後來面對燧發槍時代時,基本上白給了,一秒一個洞。後來還繼續用這種方法把棉被加到7層8層,撒上水,中間還加了泥土,那實屬無奈,因為沒有防彈衣。
滿洲人發現了棉甲的優點後,也開始大規模普及棉甲。
當時東北遼河平原本身也有種植棉花的歷史,棉花花供應也比較豐富廉價,明朝普通的老百姓穿不起絲綢,但是穿得起棉布衣服。
滿洲的棉甲也是中間鑲有鐵片,外面有銅釘固定。但是對棉片的處理,要經過反覆的浸泡、拍打,做成非常薄的棉片,然後層層加碼,一直搞得非常厚,比我們看到的那種石棉布還結實,所以他的防彈效果其實更好。
然後一代傳一代,基本上整個清朝的八旗部隊一直到清末,仍然在穿棉甲。
可是在八里橋面對加特林,穿著棉甲的滿蒙八旗鐵騎,像割麥子一樣,一茬一茬地倒下。
——炒米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