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柏的下场 中国史:为实现逐灭阿古柏,他制定“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战略
中国史:为实现逐灭阿古柏,他制定“缓进急战”“先北后南”战略
小编今天和大家说说关于左宗棠的历史故事,小编了解到,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外国侵略者开始蚕食我国边疆领土,日本开始侵略台湾,英国侵略云南,俄国染指新疆。
小编还了解到,同治四年(1865年)浩罕国军人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在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俄国也乘机出兵占领伊犁,新疆形势处在危急之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镇压肃州回民起义时,其中有个叫白彦虎的,原是回民起义的动摇派,他见左宗棠出兵肃州即率部数千西入新疆,投降阿古柏,这样就使新疆的局势更加复杂。面对上述情况,清廷内部一部分大臣纷纷要求政府迅速制定有关新疆的决策。李鸿章自命为“洋务涉历颇久,闻见稍广,于彼已长短情之处,知之较深”。他主张把用兵新疆的饷款,移作海防费用。
他认为国防重点在海防,而不在新疆边防。当时李鸿章企图通过海防建设,控制北洋水师,一再强调加强海防的重要性,要求集中人力财力建设海防。李鸿章认为,如果进兵新疆就会损害和英、俄侵略者的“和局”。英国侵略者看到李鸿章的态度,便大造论,散布阿古柏已归属土耳其,并与英、俄订有条约,中国不能过问。李鸿章在这个问题上,完全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胡说乾隆年间裁定新疆只徒收数千里之旷地,增加千百年之漏卮,很不合算。所以,他请求清廷命令西征将领就地守住边界,不必要进取。
李鸿章赤裸裸地上奏清廷,胡说:“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言下之意,新疆可以拱手让给外国侵略者,真是一副卖国贼的嘴脸。左宗棠闻知李鸿章的上述意见之后,十分愤慨,他上书清廷,针锋相对地提出:新疆是我国领土的一个整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他认为当时海上并无构兵之衅,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西征饷银绝不能减少。左宗棠对新疆做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对白彦虎、阿古柏所部的兵力做了认真分析,向清廷报告,指出敌军“能战之贼,至多不过数千而止”。
他还认为,出兵新疆俄国不会出兵帮助阿古柏、白彦虎与我为敌的,设若他们冒险行动也不会得到多少好处的。后来的军事行动,说明左宗棠的判断是正确的。乌鲁木齐是新疆最重要的军事要地之一,左宗棠坚持首先收复乌鲁木齐,然后根据形势再决定是否收复南疆八城。这个策略容易取得清政权的支持,当时清政府虽然腐败,但也绝不会看着新疆任侵略者肢解而无动于衷的。况,一旦收复乌鲁木齐,便会给清廷注进一针强心剂,增强其收复疆土的信心,这样,从而下决心支持左宗棠收复全疆的主张。
在“海防”和“塞防”上,左宗棠主张并重,并不反对加强海防建设,但他坚决反对李鸿章弃新疆于不顾的卖国主张。他对李鸿章上奏朝廷要求西征军“停兵撤饷”非常恼火,说如果按照李鸿章撤西防、裕东饷(海防饷款)的主张,那么,新疆必然要“折入俄边”,而我国便会断送这块富饶的疆土。“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是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而李鸿章则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强调海防建设,甚至主张放弃新疆也在所不惜,完全是一种卖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有人认为,左、李之争,兼有湘系和淮系的矛盾所然,但这并非问题的实质。左、李在这个阶段的矛盾,其中关键性的分歧是要不要收复新疆,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分歧,不能笼统称之为湘、淮两系的矛盾。
收复新疆的光辉业绩: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了,身体又多病疾。但当他接到清廷的命令之后,却是心情振奋,决心要从阿古柏手中夺回新疆。挑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之后,他根据过去在甘肃工作时对新疆的了解,认为沙俄虽已侵占伊犁,但曾假惺惺地向清政府表示并无久占之意”,入侵的兵力也不多,估计暂时不会有大的动作;而阿古柏与白彦虎等互相勾结,占据新疆的大部分地区,是当前的最大威胁,于是决定“先阿后俄”,把逐灭阿古柏入侵势力作为首先要解决的战略目标。待完成这个战略目后,再着手驱逐侵略伊犁地区的俄国侵略军。
为实现逐灭阿古柏的战略目标,左宗棠又根据新疆的地理特点和敌我的态势,制定“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他认为新疆远离内地,交通运输不便,一定要充分做好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一旦战前的准备工作就绪,投入了战斗,就必须力求速战速决,以避迁延时日,师老耗粮。而就新疆的敌情而言,天山南路是阿古柏长期经营的老巢和主力驻屯之所,比较难攻,白彦虎等据守的天山北路能战之兵仅只六七千人,又与阿古柏貌合神离,比较好打,应该先攻北路再攻南路。战略方针确定后,左宗棠便着手进行战前的准备工作:第一,奏逐腐朽昏聩的满族大员,整编部队。
左宗棠认为:“自古关塞用兵,宜精不宜多。”按照这个原则,他着手整顿在边疆的部队。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就弹劾满洲贵族成禄。成禄是乌鲁木齐提督,新疆吃紧时,清廷命成禄率部到哈密,增援督办新疆军务的景廉。成禄畏葸胆却,按兵不动,长期留守高台。按编制成禄应领军十二营,实际上只有半数的兵员,长期吃空缺,军饷不济时他就截留景廉的军饷。本来他应归陕甘总督调遣,但他自恃是满洲贵族,根本不理睬左宗棠。这些问题不解决,左宗棠就无法进军新疆。他向清廷上书弹劾成禄的种种不法行为,要求将其撤换。清廷下令将成禄革职拿问,将原部十二营整编成三营,划归景廉指挥。
另一个满洲贵族穆图善,曾任过陕甘总督,左宗棠受命陕甘总督后,穆图善领兵督办兰州军务新疆形势紧张时,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廷命其开赴敦煌一带,以备入疆。左宗棠上奏清廷,认为这支部队“战守具不足恃”,建议将其“遣撤”,以节约军饷。后来,清廷把穆图善调入北京供职。新疆剩下的满洲贵族大员还有景廉。他原任乌鲁木齐都统,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此人也是苟且偷安,不求上进之徒。他统领部兵三十四营,实际兵员不足一半,却长期吃空缺。
小编发现,更严重的是,他自恃为满洲贵族,根本不和左宗棠合作。左宗棠上奏清廷,要求将景廉调开,由另外一名满洲贵族金顺暂管关外军务。清廷准奏,将景廉所部三十四营改编为二十五营,由金顺统辖。好了,今天的历史故事就暂时说到这,当然,这一时期的历史小编也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感谢大家的观看哦。同时也希望上述的内容能帮到大家。
(图文来自网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