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纳善如流什么意思 成語: 納善如流
成語: 納善如流 成語簡解 編號: 3066成語: 納善如流注音: ㄋㄚˋ ㄕㄢˋ ㄖㄨˊ ㄌ|ㄡˊ漢語拼音: à hà rú liú參考詞語: 從善如流釋義: 義參「從善如流」。見「從善如流」條。E
成語: 納善如流

成語簡解 編號: 3066成語: 納善如流注音: ㄋㄚˋ ㄕㄢˋ ㄖㄨˊ ㄌ|ㄡˊ漢語拼音: nà shàn rú liú參考詞語: 從善如流釋義: 義參「從善如流」。見「從善如流」條。Emoji符號: 納〰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納善如流”對應Emoji表情符號“〰”,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
宋體矢量字庫:
楷體矢量字庫:
成語詳解 典故説明: 此處所列為「從善如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從善如流」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八年》。春秋時,列國林立且彼此征伐不斷。根據《左傳.成公六年》的記載,該年秋天,楚國率兵攻打鄭國,當時和鄭國訂有盟約的晉國於是派兵前往援助,並且還乘機攻打臨近的蔡國。楚軍一聽到消息之後,馬上動員申、息二地的軍隊,準備援救蔡國。這時,晉軍將領趙同、趙括向主帥欒書建議正面迎擊,向楚國進軍。正當欒書準備下令時,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卻勸他說:「我們是來援救鄭國的,鄭國的危機解除,我們不但不退兵,還去攻打蔡國,已經是不義之戰了,現在還觸怒楚國,真打起來一定贏不了。就算贏了,也不是件光榮的事,反而自取其辱,不如退兵吧!」欒書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此決定撤軍。這種能接受部屬提出好意見的處事態度,在《左傳.成公八年》就提到說,晉軍得以屢獲戰功,多在於欒書能聽從知莊子等三人的建議,另如能擄獲沈國國君揖初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對於欒書攻打沈國獲勝的這件事,就有君子評論說:「從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說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是最適當的行為。典源又見《左傳.昭公十三年》。「從善如流」的故事在此處則是表述楚國的公子比不得民心,也不像齊桓公那樣重用人才,聽從正確的意見,因此無法得到王位。後來,「從善如流」被用來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典源: 此處所列為「從善如流」之典源,提供參考。◎1《左傳.成公八年》晉1>欒書2>侵蔡3>,遂侵楚4>,獲申驪5>。楚師之還也,晉侵沈6>,獲沈子揖初7>,從知、范、韓8>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是行也,鄭伯將會晉師,門於許東門,大獲焉。 〔注解〕 (1)晉:春秋時國名,據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 (2)欒書:春秋時晉國大夫,生卒年不詳。欒,音ㄌㄨㄢˊ。 (3)蔡:春秋時國名,約位於今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帶。 (4)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5)申驪:春秋時楚國大夫,生卒年不詳。驪,音ㄌ|ˊ 。 (6)沈: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 (7)揖初:春秋時沈國國君,生卒年不詳。 (8)知、范、韓:指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2《左傳.昭公十三年》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書證: 01.《晉書.卷一一一.慕容暐載記》:「苻堅機明好斷,納善如流。王猛有王佐之才,銳於進取。」 成語接龍“流”字開頭的成語
流芳百世流離失所流連忘返流言蜚語流水高山流離顛沛流言飛文流芳後世流水行雲流水落花流血漂鹵流移失所流寓失所流汗沾背流膾人口流汗浹背流芳萬古流連忘反流言飛語“納”字結尾的成語
半籌不納格格不納“納”字開頭的成語
納善如流“流”字結尾的成語
從善如流投鞭斷流開源節流隨波逐流三教九流應對如流細水長流對答如流應答如流砥柱中流隨波漂流不同凡流水淺長流勇退急流納善如流力爭上流隨波同流小水長流從善若流洽背汗流 參考鏈接参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納善如流”分成的單字詳解:
納, 善, 如, 流。
很赞哦! (1044)